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Part 2 ...

  •   4.

      闻人氏。

      这三个字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徘徊。我寻找不到缘由,可每当我独处的时候,它总是在我的思绪中跳跃,像是挥之不去的潜意识。

      我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开始着手调查分析这三个字后面牵扯到的家族。

      由于我收集到的资料实在太多,我没有办法完全展示到读者面前。至于事情究竟如何,我也无法直接用语言描述出来。

      我能肯定地说,在整个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保持中立客观。可我总是本能地将所知的一切与天外来客联系在一起,只因为我实在无法用现有的科学解释一切。

      最后,我只能将所有资料焚毁。

      而剩余的文字资料,皆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但为了防止后世有人和我一样,最终被拉进深渊之中,我会隐去一切东西。

      至于真相,请你自己做出判断吧。

      5.

      闻人氏的族谱,是闻人誉留下来的遗物之一。那是一本极厚的古书,像是一颗盘根错节的大树,从枝干繁衍出无数风分支,分支又不断分化,最后形成了一个大家族。

      只是这个家族最后落没了。翻到族谱的最后一页,会发现仅存的最后一名闻人氏已经身亡。

      闻人誉,便是闻人氏族的最后一人。

      但我并不如此认为。翻看族谱时,我发现有许多姓闻人的男性后裔留下了后代,但是族谱中并没有记载后裔的名字,只是简单地记载:

      有子。抑或是,有女。

      我感到十分古怪,既然有子,为何族谱之中还记载就此绝后了?

      调查过后,我发现这些闻人后裔皆该姓鲁。就好比闻人誉,他对外自称鲁兴言。但这只是学名,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本姓,闻人。

      我拜访过族谱中出现过的闻人氏后裔,他们皆声称自己的祖先姓鲁,从未听说过以闻人为姓,更不承认族谱中记载的闻人氏是自己的祖先。

      这并非我的意料之外。因为在族谱中,这些鲁姓后裔并没有被纳入其中。

      至于我是如何寻找到他们的,通过闻人誉教授的日记。日记中亲笔记载,教授曾经拜访过这些后裔,但并非像我这般唐突地询问闻人氏相关的事,而是以古文化调查的名义,探究这些鲁姓家族的根本渊源。

      在日记里,闻人誉留下一句话:身有闻人血,却非闻人氏。

      我想,闻人誉教授或许是在感慨,曾经偌大的古姓家族,如今却找不回一个愿意承认自己是闻人氏的后裔吧。

      既然闻人誉教授是闻人氏最后一人,我便由他身上着手进行反推,试图探究这个古姓家族背后的秘密,以及那个神秘日期的含义。

      6.

      闻人誉,1953年3月23日出生于海南,祖籍浙江。与他的独子身份不同,他的父亲闻人鸿有一位胞弟,也就是闻人誉的叔叔,闻人昌。

      闻人昌和闻人誉虽然是叔侄,但两人相差年纪不大。

      闻人誉的一生经历十分简单。父亲闻人鸿年轻时曾经是解放军的一员,母亲因故早逝。新中国成立之后,闻人鸿带着儿子闻人誉移居到了海南,以开发油气作为营生。

      闻人誉的学生生涯正值国内动荡时期,因此其学识几乎都是父亲亲自传授,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闻人誉才考上了大学,并在一番学术精进之后进入了文物考古院,至此一直工作到2003年去世。

      1990年,闻人鸿因病去世。闻人誉特地请假一年,回到海南为父亲筹办身后事。

      一年时间,不单单是用来处理家事。闻人誉教授自从进入考古行业之后,呕心沥血地进行工作,长久之后腰部疾病恶化,曾动过一次大手术。回海南,同时也是为了休养。

      闻人誉在海南的旧居是一栋沿海的三层小洋楼。小楼坐落在堤岸的东侧,推窗可见海鸥盘旋的码头,随海风飘来一股鱼腥味。

      对于在内地住惯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住处。但对闻人誉而言,是世外桃源。

      周围的人烟稀少,来往的渔民淳朴。除了早市吆喝卖鱼会稍微热闹些,中午一过便归于平静,几乎听不到人声。

      我曾按着地址亲自到海南寻找闻人誉教授的故居,并拍下照片。

      正如资料显示,那是一栋三层小洋楼,墙砖是有些泛黄的乳白色,一扇砖红的大门朝海而开,窗台上曾经种过几盆红色虞美人,如今只剩下红土烧成的空花盆。门前的五层台阶很窄,只容得下一个人站立。

      据路过的渔民所言,闻人誉教授习惯在午后坐在台阶上,和打渔归来的渔民们挥手打招呼,但大部分时间是沉默地吸烟,似乎是在思考什么问题。

      我在闻人誉教授的故居并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的资料,毕竟它们已经被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考古文化院。

      由于闻人誉教授到去世前都未娶过妻,因此我不得不在海南逗留数月,以便拜访附近的居民、教授的故友,从而得知更多关于闻人氏的消息。但这无疑是海底捞针,在我身心俱疲决定放弃之际,一位自称是闻人誉教授发小的男士给我致电,约我在闻人誉教授的故居见面。

      这位男士姓陈,在他的要求之下,我并不会公开其名称,以下便称之为陈先生。

      与陈先生见面后,陈先生按照约定告诉我一些他所知的有关于闻人誉教授的事情。但大多都是儿时的回忆,闻人誉教授的习惯,以及少数关于闻人鸿的往事。其中有一部分回忆,在整个琐碎的描述里显得格外重要。

      1990年,当闻人誉教授回到海南之后,曾经与陈先生会面。

      闻人誉教授向其提及,休假之前曾经无意间遇见失联已久的叔叔闻人昌。但由于闻人昌性格孤僻,叔侄二人重逢之后并没有过多感情交流,尤其是在闻人昌对他表现出疏远和敌意之后,闻人誉教授选择不再打扰闻人昌的生活。

      但两位闻人氏的会面,激起了闻人誉教授内心的归属感。闻人誉教授留意到,闻人昌虽然对他的态度冷淡,手上依旧带着祖传的家族戒指。这让闻人誉教授不由得幻想闻人氏家族曾经的繁荣,并试图追寻家族历史。

      在翻开族谱之前,闻人誉教授对闻人氏的了解并不多。

      族谱中明确地显示,闻人誉乃是闻人氏最后一脉,但他也发现在此之前有许多男性血脉无故中断,并深感疑惑。在经过一系列的追寻之后,闻人誉教授在日记中写下:

      身有闻人血,却非闻人氏。

      通过族谱,闻人誉教授了解到自己的祖辈的名讳,并顺藤摸瓜进行背景调查。闻人誉教授特地赶到浙江,试图在档案馆和考古研究所内找到只言片语。可惜能在历史中留下文字的祖先并不多,但其中有一位的记载十分详尽。

      那是闻人誉教授的祖辈,名叫闻人霖。

      闻人霖出生于浙江宁波,亦没有娶妻生子。可闻人誉教授在翻阅此人资料时,却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因为这位祖辈也是位历史研究者——他和闻人誉一样,沉迷于闻人氏的家族历史之中,渴望了解过去的一切。

      在闻人誉教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关于所能调查到的闻人霖的一切资料,并在认真地整理编写成了另一本笔记。闻人誉教授在笔记的空白页写下三个字:

      闻人氏。

      如今,这本笔记已经到了我的手上。虽然大部分记录极其的繁复琐碎,少部分甚至缺失了发生时间,但我已经尽力将其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整理,并在此进行大概的叙述。

      在对笔记进行总结描述之前,我需要特地强调两样东西。

      一,闻人氏的家族戒指。

      二,是闻人誉教授夹在日记本中的那副手绘图。

      那枚家族戒指我曾向院长申请调出来仔细观察过,它在闻人昌去世后由警方交给闻人誉教授,教授在遗嘱中将其连同各种资料一并捐献给了考古文化院。

      戒指的确有些年代,因为长期佩戴的原因,表面的银漆变得黯淡,但通过放大镜依旧可以观察到指环上的纹理。

      奇怪的是,指环上的并非什么特别复杂的纹理,只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

      指环上有一枚宝石,经过专业鉴定之后可以确定是一枚黑曜石。且在光线的照射之下,不难看出黑曜石有内刻的图腾。

      不错,就是闻人誉教授亲手绘制的图腾:三瓣眼睛。

      闻人誉教授在日记中记载,他的父亲闻人鸿也有一枚同样的家族戒指。1990年,闻人鸿去世之后,闻人誉教授并没有继承此枚戒指,而是让其跟随父亲入土为安。

      在对比过闻人昌的戒指和手绘图之后,我带着所有资料准备前往海南。

      出发之前,我对租赁的公寓进行了一次大整理,并无意间发现了三年前从门缝塞进来的信封。

      纸条我已经遗失,但当我将牛皮信封彻底拆开之后,终于发现信封里暗藏的秘密——牛皮信封内,有人用钢笔画出了三瓣眼睛。

      除了简笔画之外,右下角还有一个印章盖上的名字:

      闻人。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Part 2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