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6章 相识(上) ...

  •   三月上旬,自马文才来到尼山书院已有十日。

      这天中午,马文才下了学照常回自己院子里用午食,就听门口传来阿成的声音,“马公子可在?阿成叨扰了。”

      三七跑到门口问了问,带进来五个人。

      走在最前面的正是阿成,他领着两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再后面两步跟着两个书童打扮的青年,各挑着一个担子。

      马文才了然,书院又进学生了,可能要住在这院子里。

      果然,三七凑到他耳边简要一说,正是如此。

      马文才笑着走过去,对阿成点点头,又对那两个公子拱手致意。

      阿成笑眯眯地,对马文才先是道歉,然后解释道:“这两位公子相互认识,各带了一个书童,小人便想着将他们安排住在一起。只是其他屋子不大方便,总归是马公子这里最适宜,这便过来问问公子意下如何。”

      马文才闻言,看向来人。他晓得,这些空房间总会安排人来住,他也愿意住进来的是自己看得顺眼的。

      那两人一人个子稍矮,还未加冠,长圆脸,眉目疏朗。身上衣服质地一般,家境大约并不富裕。

      另一人个子高些,有些偏瘦,却长了张肉呼呼的脸,他倒已经加冠。衣服看似普通,马文才一眼便看见内衫布料极好,可见家里必定非富即贵。

      两人都笑意盈盈,目光平和,举止大方有礼,让人一见便有亲近之意。

      马文才他们说道:“若是两位公子不嫌弃,便与在下同住吧。”

      两人齐齐拱手,道:“乐意之至!”

      阿成也功成身退,就此告辞。

      那稍矮一些的青年道:“在下会稽郡会稽县梁山伯,尚未取字。这位是会稽郡上虞县祝英台,字信斋。我二人前往书院路中偶遇,都是来求学的,便结伴同行。”

      祝英台也上前一步,一拱手,道:“英台问公子安。”又指了指身后两个书童介绍道:“这是梁兄的书童四九和在下的书童银心。”

      马文才从梁山伯说出自己名字时便有些愣住,再听说他旁边这个高瘦青年是祝英台差点没跳起来。

      看看个子,比自己和梁山伯都高。

      瞄瞄胸口,跟自己和梁山伯差不多平。

      听听声音,与一般男青年差不多低沉。

      瞅瞅喉咙,虽然不甚突出但似乎有喉结。

      马文才脑袋有些转不起来了。

      不对劲,一切都不对劲。

      他木木地听完几人介绍,还个礼,迟钝地“啊”了一声,才道:“在下马文才,会稽郡山阴县人,字逸华。我的两个书童三七、六曲。”

      祝英台微不可查地挑了下眉,马文才这名字他知道,会稽郡马太守的幼子。祝家为北方侨迁士族,他自然听说了马文才在国子学里闯的祸,也包括他被父亲打得昏迷,没想到竟然也到这尼山书院里来了。祝英台忍不住猜测,难道他与自己目的一样?他立刻又否定了,从他之前行事和现在的模样来看,可不像是有这个头脑。

      三人中只有梁山伯什么都没想,一听马文才也是会稽郡来的,立刻笑道:“这可真是巧了,我们三个也可算作同一故乡的人。”

      马文才与祝英台也凑趣笑起来,心里却想:

      马文才:我老家是蜀地来着。

      祝英台:我家是北方搬来的。

      三人说了这些话也过了不少时间,马文才简单指出自己和两书童所住的屋子,便赶去下午的课了。

      唔,不知道写二百张大字够不够自己压惊的……

      祝英台与梁山伯二人也才有空细瞧这院子。经过这十天马文才的调整,院内比之前更添了几分生气。

      院中道路交叉的地方搭了个方形的凉棚,被路隔出的田字区域也都种上了些植物,其中一小块甚至开垦出来种着菜。

      西北与东北角被院墙及厢房与正房的侧墙围成方形,此时也种着不知名的树木和竹子。土壤都还是新翻的。

      梁山伯看着那块菜地笑道:“这位马公子倒是有趣。”

      虽然正房西侧的起居室还未有人用,祝英台和梁山伯还是决定都住东厢做隔壁邻居。银心和四九分别住了西厢南间与倒座房中间。

      四人决定好房间便收拾起来。这些屋子在马文才住进来时都已简单打扫过,省去了他们不少功夫。

      转眼便到了酉时,书院敲响了下学的钟声。

      山里渐渐有了人声,很快,马文才回到院子。

      六曲已用小厨房烧起菜来。马文才见梁山伯几人没有准备什么吃的,便邀请道:“梁公子、祝公子,不若同我一起吃些吧?”又叫三七去书院食肆买些菜来。

      梁、祝二人确实已经饿了,客气了几下便答应了,但也让书童与三七一道,总不能叫马文才付钱请客。

      暮春三月,天色黑得越来越晚,天气也愈发温暖。几人直接在院子凉棚下吃起来。边吃边聊,陌生感悄然消散,马文才甚至有种大学宿舍聚餐的错觉。等到吃完,三人已互称表字。

      当然,这可能也与几人身高有关。年龄最大的马文才今年十九,个子却最小,而年纪最小、刚十七的祝英台却最高。大概他们互称“某兄”“某贤弟”也叫不出口吧。

      几人又商量着,一同将整个院子都包下来,将空着的正房西间改成书房,倒座房里改出一间饭厅一间厨房。

      梁山伯虽略有些犹豫银钱上的事,马文才却说:“即便是你不用,我们也还是要改出来这书房来的。何况如今这院子已不便住进别人,不如我们好好用上。”

      三人谈笑间,给这院落取了个名,叫“不厌居”。

      闲聊过后,马文才换了一套修身的衣裳,饭后运动去了。

      这衣服才做好没几天,袖子、腰、甚至外袍下的裤子都是贴服身材剪裁的,更接近胡人的装束。马文才作为习惯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人,觉得这样的衣服穿起来轻快方便多了。

      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看见都满是新奇,问道:“逸华,你身上衣服有些奇怪,是要去做什么?”

      马文才道:“我不久前病了一场,有些体虚,便习惯了每日动动强健筋骨。这衣服是我琢磨出来专为我活动时用,虽丑陋怪异了些,但总归比日常穿着便宜。”说罢就出发了。书院坐落在山上,他每日都会在附近山头登山,一上一下也要小半个时辰。

      梁、祝二人瞧着新奇,留在院中休息。几位书童也忙忙碌碌清扫起来。

      这时,有住在附近的学生见马文才离开,便走到院子里同新来的两人问好。只是他们总不提马文才,就算提起了也不多说,而是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看他们。若是马文才的书童出现在院里,那些人又常常立刻摆出一副“不可说”的姿态。

      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是这样的作态,叫梁山伯和祝英台一头雾水。等马文才回来了,他们也不便去问,也就各自休息去了。

      马文才这时才闲下心思,想那祝英台和梁山伯的事情。他们两人在到书院读书的路上相识,又住在一块儿,祝英台甚至放着正房不住和梁山伯一起住东厢房,这一切都符合梁祝故事的情节设定。

      可是为什么祝英台看起来这么像男人呢?

      马文才反复回想祝英台的一举一动,然而她从头到脚全无破绽。

      他忽然一拍脑袋,暗骂自己蠢。这世上有数不清的奇人异事,祝英台必定是有什么特殊的伪装技巧。如若不然,她一个女子怎么可能在一群男人中生活三年都不被发现真实性别呢!更别提在三年中,她与梁山伯亲密无间,竟然连梁山伯都瞒过去了,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呢!

      必定是这样了,马文才想着,终于安心睡去。

      很快,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要开始在书院的第一次课了。

      他们二人本想着与马文才一起出发,没想到马文才对他们摆摆手,道:“你们还是不要同我一道的好。”却没多解释,带着三七先走一步。

      梁山伯与祝英台面面相觑,同时想到了他们才搬进小院时前来问候的那些学生们。他们对马文才的态度就很奇怪。

      等他们落后一些进入讲堂,便看见马文才独自坐在一处,四周两步内都没有一个人。他人生得白净,身上穿的、手上用的又都是好东西,看起来整个屋子就那一处亮着。

      二人正要走过去,旁边有人拦了一拦,道:“梁公子,祝公子,这边有两个坐席。”说话的人正是曾去过他们院中的学生之一。

      祝英台有心打探马文才的情况,欣然答应。梁山伯又看了眼马文才的方向,犹豫中被祝英台拉了去。

      不等祝英台开口问,那人已低声说起:“唉,两位兄台怎么竟和那马公子住在一块儿了。”

      梁山伯皱眉,有些不悦道:“我们住那儿怎么了?”

      “兄台见谅,我这位兄弟觉未睡足,脾气不好请见谅。”祝英台拦住话头,暗地里戳了梁山伯一下,笑道:“初来乍到,见那院子好便住了,不知那位怎么了?”

      那人啧了一声,摇了摇头,故意压低了声音道:“那位马公子可是会稽郡太守之子!”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第6章 相识(上)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