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皇父 ...

  •   养心殿。

      康熙站在御阶下,看着难得露出颓唐之态的帝皇。

      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时,弘时卒,年二十四。

      弘时,皇三子,雍正三年逐出宫廷,令为允禩之子,四年二月黜宗室,交与允裪养赡。

      康熙默默无语。

      老八已经被革了黄带、除了宗籍,老四居然还把弘时革除黄带、交予其为子,不可谓不凉薄。

      更何况,就在老四派人至老十二府上看过弘时不久,弘时就没了,不消说,流言肯定又是满天飞。

      可看老四这样子……

      序齿二十四子,康熙自认对每个儿子都颇尽心,这个老四,更是一早就养在佟佳氏的承乾宫,见到的机会比起其他皇子更多。

      也许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做了弘晳,才发现,自己,怕是看走眼了不少。

      可事已至此、莫可奈何,也只能尽力辅佐于他,虽然这个儿子看起来还是持续警惕胤礽一脉。

      良久,帝皇开了口,看着桌上一块小小的长命锁,仿佛在述说,又仿佛自言自语。

      “朕子嗣不可谓不艰难,到这个年纪,方得九子,现在……”

      “弘时出生的时候,弘晖和弘昀还在。他是二月生的,弘晖六月六就没了,皇后愁眉不展,朕心里也是难过,对他也多有忽视。”

      “他和弘盼、弘昀一母同胞,弘盼三岁就没了,朕也更疼弘昀些,这孩子小时候很喜欢缠着弘昀,每次朕去检查弘昀的功课,他就在边上,跟着摇头晃脑……”

      “后来,弘昀也没了,朕……”

      康熙低眉顺目,心里琢磨着这个儿子说这些,到底是想做什么。

      弘昀是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没的,弘历可是康熙五十年八月就出生了的,弘昼是五十年十一月生的,不说其他,你如果真这么疼弘昀,他病重你还有闲心去睡女人?他刚死连三个月都没有,你就又有了个孩子……

      “弘时也病倒了,朕和齐妃昼夜难眠,齐妃成天求神拜佛、以泪洗面,后来,还是潭拓寺的老法师送了这长命锁到府里,弘时才慢慢好转。”

      康熙做洗耳恭听状,似乎有些明白帝皇的心思了。

      癞头儿子也是自家的好。

      不管对弘时是怎样的看法、怎样的深恶痛绝,他毕竟是老四的骨血,老四再是冷心冷情、心如磐石,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痛彻心腑。

      心中一颤,又想起小十八,那样活泼聪慧的孩子,一场小病就没了,朕这年过半百、年近花甲的阿玛心里是如何痛楚,胤礽,你怎就不明白?你又缘何一副铁石心肠?

      一晃神,就听见帝皇说,“弘晳,以后,就叫朕‘皇父’吧。二哥把你托付给了朕,你也是朕看着长大的。如今弘时没了,弘历、弘昼、福惠年纪又小,皇父……皇父连个说话的都没有……”

      以手掩面,哽咽难言。

      康熙,几乎苦笑了。

      老四,你……

      ………………康熙爷被孙子重孙会审的分割线………………

      一身疲累,康熙还是轻车简从、快马加鞭赶回了郡王府。

      他必须在消息传开来之前,亲口告诉弘燕等人,把灾祸消弭在未发生之时。

      否则,一旦弘燕他们举止失当,对帝皇旨意多有怨言,怕是会引起灾祸。

      吩咐福晋管束好府中诸人。

      找了李佳氏以及几个孙子、重孙,康熙仔细措辞,把帝皇的意思跟李佳氏和弘燕、永琛等人说了明白。

      李佳氏立刻就变了脸色。

      弘燕勃然大怒,脸红脖子粗地,“他还是不肯放过么?”竟是连敬称也没有了。

      又瞪着康熙,“二哥!难道你真要答应?!你忘了阿玛么?!”

      永琛辈分低,虽然没有言语,也是怒形于色。

      康熙疲惫地靠在椅上,心里也是不豫。

      老四这事确实不算地道。

      面子上看起来是皇帝施恩,还是天高地厚之恩。

      可实际上,这也就一个称呼。

      而且这个称呼会让本就如履薄冰的理亲王一脉雪上加霜,更成为有心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帝皇的心思,康熙也能揣摩出几分。

      爱新觉罗氏,从太宗那辈算起,英年早逝,甚或弱冠之年不幸夭折的,都不少。

      弘时的死,必然会触及老四最疼的伤——子嗣。

      福惠为年氏所出,可惜他的三个同胞手足尽皆早夭,老四,怕也是揪着心。

      弘历、弘昼,现在看着身子骨都很好,可是弘时这个年纪不也是壮壮实实的?

      老四,也已经年过半百,如此兵行险招,一方面是为了那个万一的局面,不管怎样,现在既有资格、又最没势力、最不得支持的弘晳,才是最好的挡箭牌,老十三与老四亲睦无间,老十四与老四一母同胞,他们的子嗣,才是真正被老四放在心里思量的吧;另一方面,也是为弘历、弘昼、福惠挡住某些视线,若是他们能够平安长成,一个只是口称“皇父”的堂兄,对他们也造不成威胁。

      至于弘晳会不会因此引了嗣皇帝的猜忌厌恶,估计就不在老四的考量范围内了。

      理智上如此思虑,感情上,康熙还是宁愿相信帝皇是伤心彷徨,才抓了眼前一根蒲草,以慰伤心之情,甚或是如民间那些愚夫愚妇一样,病急乱投医——自己子嗣多夭折,寻了八字重、福泽深厚的孩子收养,给自己亲生孩子挡灾——虽心思不纯,可毕竟是拳拳爱子之心。

      曾为帝皇,他很明白答应下来肯定是在宗亲朝臣心中挂了号,可他也有自己的谋算,老四如此作为,自己答应下来以示诚意,老四应该也可以放心交办一些差事,这样,才能对朝局有所影响。

      现在,虽说只这闲散理郡王的身份不是不能行事,可跟能握实权比,还是差多了。

      而且,他不得不承认,别说有这样的抱负谋算,就是没有,哪怕就只是弘晳,帝皇两度开口要求,还能真的无动于衷、弃之不理?若真是如此,怕是这理郡王……

      看着气愤难平的弘燕、永琛等人,他沉下脸,“何为家国天下?”

      永琛一怔,弘燕也收敛了怒意,视线低垂,不再看他。

      康熙并没有停下,继续直视着弘燕,“何为忠?何为孝?”

      弘燕牙关紧咬,额角青筋一跳一跳,很是明显。

      康熙很是欣慰,看来,他们的阿玛并没有把自己的怨恨加诸在这些孩子身上;看来,他们的阿玛还是记得曾经的言语——无知民妇尚能忧心社稷存亡【注1】,皇子岂能尸位素餐?自当呕心沥血为家国天下计。

      满室的静默。

      弘晥乖乖缩在弘昞身后,从弘昞胳肢窝下露出个小脑袋,眨着眼睛,不明白为什么哥哥们和侄儿们都沉着脸。

      在一片静默中,李佳氏缓缓开口。

      “爷在的时候,一直说,当初太祖太宗打天下,身先士卒,诸王诸将尽皆冲锋陷阵,以马革裹尸为荣,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明室。”

      “元人弓马,天下无敌。朱重八覆元建明,立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可惜后世子孙如夏之太康,‘以逸豫灭厥德’、‘盘游无度’,纲纪崩坏,民不聊生,终致‘荒坠厥绪,覆宗绝祀’【注2】。”

      “后世子孙,既要以明室之由盛至衰为鉴,又岂能数典忘祖,一叶障目,为一己私利置天下社稷于不顾?”

      康熙倒是怔住了,胤礽说这样的话,他是相信的。

      看李佳氏如此流畅地侃侃而谈,怕是经常听胤礽提及,方能烂熟于心。

      李佳氏没有必要说谎。

      她识文断字、才思敏捷,可这样的褒贬春秋,却不是一个闺阁女子能做到的。

      也就是说,胤礽,在咸安宫中,也是会提及这曾经的抱负。

      眨去眼中湿意。

      是了,不管你如何离经叛道、异想天开,身为皇太子的天命职责,你是始终铭记于心的。

      其余诸人也是神色各异。

      弘燕和永琛,这些孩子里面最年长的两人,似颇多感悟。

      弘燕迈步上前,对坐于上首的李佳氏和哥哥恭敬跪下,五体投地,倒是把弘眺和永琛吓了一跳,急忙想去搀扶他起来,却被康熙的眼神止住。

      弘燕长跪于地,虽眉眼沉郁没有消散,气息却平和许多,“李额娘教诲,弘燕铭记于心,定不坠阿玛遗志。”

      看向康熙,“二哥,弟弟失言,请二哥责罚。”

      康熙站起身,走到弘燕面前,把这个倔强执拗的少年搀扶起来,牵着他和永琛的手,紧紧攥在一起,“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既为皇室子孙,定当修身明德,为这江山社稷尽力。”

      看着面色各异,却还是重重点头的孙子、重孙,康熙,觉得一直以来沉郁的心情,总算是拨云见日,舒爽许多。

      属于圣祖仁皇帝的岁月已经过去,江山社稷、锦绣乾坤,哪怕是弘晳,哪怕身份尴尬、须谨小慎微,也要为这大清的一统江山、这千秋万世的祖宗基业倾心尽力。

      刑天尚执干戚舞,更何况天潢贵胄、龙子凤孙?!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皇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