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第 44 章 ...

  •   红梅这次早产伤了身子,坐了两个月的月子才慢慢好了起来,夏天天热,又不能擦洗,红梅忍的很难受,终于出了月子,舒舒服服的泡了个热水澡才像重新活过来了。因为红梅坐月子,又要照顾启生,阿桐和二婶忙的根本抽不空来,还带着安安也跟着忙,今年的海蜇皮就没有象往年制那么多了,只靠着仲和仲启两人又捞又腌的做了些。还好今年没有大的台风,只有几场小小的风暴,还下了一场雹子,田里的苗损失的不多,算是大幸。

      到了八月底,天越发旱了,小河断了流,水渠里的水也只余底上薄薄一层,全靠水塘里的水勉强支撑着,正是稻子灌浆的时候,半点马虎不得。山上的松柏都干的发了黄,眼看着很多都要枯死了,村里老人们说起来都摇头,连着三年大旱,若不是这水渠,得死多少人啊!听说邻县甚至更远地方都有人纷纷迁入安塘,北面山里新开了三个乡还装不下,又在西边新开了两个乡,把那些人都安置到了那里。

      也有些不好的消息,听说三门县被海盗洗劫了,还有些人活不下去了,索性投靠了他们也做起海盗来了,近海的几个大岛都被几路海盗占了。但愿安塘不会成为那些海盗的目标,要不就糟了。阿桐听说了也暗暗心惊,只希望如同赵叔所说,海盗会忌惮这块海域的天险,不要来犯。

      到了九月,水塘里的水也快见底了,都能看到那些小鱼在浅浅的水里挣扎求生,还好田里的稻子也长成了,不用再注水了。戚老爷子让后生们把水塘通往田地的闸门关上了,慢慢蓄水,那些小鱼也算死里逃生了。田里的晚稻沉甸甸的弯着腰,收成意外的好,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等田里的水干了,稻谷也黄了,各家陆陆续续的开始收割了。仲和他们四人忙了三天割完了稻,打好了稻谷,晒上了。今年晚稻收成好,村里的人们都喜气洋洋的。

      秋意越发浓了,早晚的天已经冷了,阿桐清晨起身,仲和已经出门了,应该是和仲启打鱼去了。灶间水缸里已经打满了水,也不知道他什么时辰就起来做事了。阿桐洗漱好,熬上稀粥,锅上架了个苇帘,蒸上一个鸡蛋,两个赵婶拿来的咸鸭蛋。又从腌菜缸里捞了一棵酸腌菜,切了丁,拌了些盐和麻油,又洒了把小虾皮,拌成了一碗下粥的咸菜。等粥好了,阿桐压了火苗,留些余火温着锅。

      灶前暖和,黄狗凑到旁边蜷着半眯着眼。阿桐笑道:“昨晚又不得歇息吗?”出了后门一看,果然一只死黄鼠狼直直的趴在那里,旁边的鸡笼里那十只鸡缩成一团,瑟瑟发抖。阿桐打开鸡笼门,撒了把谷糠在地上,那十只鸡才跑了出来,啄起谷糠来,阿桐又从菜园里摘了两张老菜叶扔在地上让它们吃。

      阿桐忙完了回到堂屋织席,昨晚织席还差一点收尾,趁着启明没起来,先把这张席收了尾。屋外传来秋虫的晨鸣声,与织席机的兹嘎声相应成趣。阿桐卷好席,放好,进到屋里,发现启明已经醒了,坐在床上玩着仲平给他的九连环,见阿桐进来咧嘴一笑,“娘”。阿桐心疼的问:“启明,饿了吗?”启明点点头,阿桐给他穿上衣裤,套上棉鞋,拉着他到灶间洗漱好,给他盛了粥,剥好鸡蛋,启明一口粥一口蛋吃的很香。

      阿桐去拿了脏衣裤来,在灶间门外一边洗着衣裳一边和启明说着话,不过多数得不到回应,阿桐也习惯了,启明不是不会说,他只是不想说,阿桐也不逼他。等阿桐晾好衣裳,仲和回来了,见到阿桐憨笑着从怀里掏了一串铜钱出来给她,“今天捞了一网大黄鱼,我带了两条回来。”阿桐笑着接过来,“快洗洗去吃饭吧。”仲和问:“你吃了吗?”阿桐笑了,“我不饿,等你一起吃。”仲和很高兴,两人一起吃了饭,仲和去剖黄鼠狼,阿桐则去处理仲和带回来的鱼。

      背篓里装着两条大黄鱼,两三斤重的样子,还有些小杂鱼,一只大八爪和一些海带。阿桐把鱼剖好,大黄鱼晒鱼鲞,杂鱼和八爪晚上煮了吃,海带洗净了晒起来。这些渔家妇人的活,阿桐已经做的很熟练了。启明也在一旁帮着递海带什么的。

      仲和才忙完,仲启来了,两人还要去地里收豆子,仲和套上牛车,两人驾着牛车走了。阿桐收拾好家里,拉着启明往赵家去了,今天说好了要跟赵婶去捞小鲛鱼。到了赵家,小艾在堂屋里摘着菜,阿桐问:“丫丫呢?睡了吗?”小艾笑着点点头,这丫头能睡,倒也省事,对启明招招手,“启明,来姑姑这儿。”启明乖乖的跑过去,小艾往他嘴里塞了块糖,启明眼睛一亮,香甜的吃起糖来。“启明,帮姑姑摘菜,姑姑待会儿还有好吃的给你!”小艾对他说。启明听话的摘起菜来,小艾对阿桐说:“嫂子,我娘在灶间,你们去吧,启明听话着呢。”阿桐笑着点点头,找赵婶去了。

      两人牵了赵家的牛到了海边,赵婶在岸上拉网,阿桐赶着牛下海张网,今天海水平静,海浪轻轻的拍打着海岸,水已经寒了,但还能忍受。阿桐赶了一阵牛,忽然觉的脚边有什么东西,还没细看,一条银灰色的大鱼跃出了水面,啊,是仲和说的豚鱼!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初和小艾送回海里的那条?

      豚鱼在阿桐前后左右游着,一会儿不见了,一会儿又跃出了海面,像是在和她嬉戏,忽近忽远,直到阿桐要收网了,它才叫了几声游走了。阿桐赶牛回到岸上,赵婶奇道:“那豚鱼怎么与你那么亲?”又道,“这一网可真沉!”果然拉了上来,满满一网鱼,个头还挺大,不光有小鲛鱼还有许多大马鲛鱼,赵婶喜道:“莫非是那豚鱼把鱼赶了过来,我可从来没见过能拉上这么多鱼的!”

      阿桐也是如此猜想,真是要多谢它了!这一网鱼装了三竹筐还有多,拉回家,小艾也啧啧称奇,听说是那豚鱼赶来的鱼群,更高兴了。大马鲛鱼装了有一筐多,阿桐赶着牛车去卖了,剩下的小鲛鱼,小杂鱼和虾一家一半分了。十里亭里赵老三见阿桐赶了牛车来卖鱼,惊喜的问:“早上你当家的来卖过鱼了,怎么这会儿你又来了?”阿桐笑着说:“碰巧又捞了些马鲛鱼。”赵老三看了看,“这鱼个头不错,看着可不像近海能捞到的,怎么会跑这里来了?”阿桐摇头不知,“运气好吧。”赵老三笑道:“娘子好人有好报!”跟她算了银钱,又提醒道:“娘子最近可要守好门户,听说外地来了些游民,乡里偷盗之事多了许多呢。”阿桐警然,郑重道了谢回去了。

      回去和赵婶他们说了赵老三的事,又去戚家也报了信,戚老爷子去找了村里几位老人,商量着每日安排两三个人看着村里,各家轮着来。这日子才好过一些又出了流民盗贼,唉!还好这样紧张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县衙里贴了公文,那些盗贼已经被抓到并安置了,也是些走投无路的灾民,被县太爷招了安,安置到新开的乡里,但要他们退还抢来的东西,不能退的三年之内偿还。这些人有了生路,哪里还会去做盗贼?自然千恩万谢的答应下来。

      可是有了一批流民,必然会有另一批,齐谨书也在思考如何应对,近海的海盗也在蠢蠢欲动,以前因为安塘穷,天灾多,地势又险,没什么海盗会来,可现在富裕起来了,就有人愿意冒险试一试了。安塘没有什么驻兵,只靠县衙里那二十来个衙役根本抗不了真正的海盗。秦守城是个胆小怕事的人,问他要兵抗击海盗,他只怕不会给。三门县城被海盗攻了进去,也不见他发兵相助。齐谨书看着窗外的天空,灭寇之事,势在必行,秦守城的兵一定要拿过来,只是怎样才能让他把兵权交给自己呢?

      林师爷却道:“秦守城的兵只怕我们拿过来也无用。就看他那样的人能训出什么样的兵?”秦守城在银钱上对齐谨书却是出奇的大方,这一点林师爷也不得其解,他对于别的县令却是苛刻的很。“我看不如向他要钱养兵,来这里的流民越来越多,索性我们自己训兵灭寇。”齐谨书沉吟片刻,“就这么办。军费开支颇大,不知他肯不肯?”林师爷却觉的有几分把握,“不用他一次给,应该可行。”两人商议了文书的细节才各自行动开了。

      秦守城收到齐谨书的文书时正恼怒着,就这么一个犄角旮旯的郡守位置还有人惦记着,到皇上那里参了他一本,说他辖下灾民遍地,盗贼横行,要办他渎职之罪。虽然被太子压了下去,但他却被太子来信骂了一通,很是没脸。就在这时,齐谨书的文书到了,居然是要钱养兵灭寇的,秦守城一甩手把文书甩到一边,哪壶不开提哪壶!

      师爷听说是齐谨书的文书却上了心,拿起来一看,对秦守城说:“这太子的书信刚到,齐谨书的文书就到了,说的还是同一件事,郡守不觉的太巧了吗?”秦守城心里一咯噔,是啊,哪有那么巧的?莫非是太子示意齐谨书这么做的?师爷又说:“如果不是巧合,郡守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呢?齐谨书要是败了,太子也不会怪罪你,若是胜了,您这就是大功一件,不升官都不可能!”

      秦守城眼睛一亮,“好,你这就把钱给他拨过去!”师爷应了声又道:“齐谨书还领着五品同知的虚职,郡守不如索性封他做个郡尉,这样拨军费给他师出有名,若真成了事,那就是郡守您的功劳了!”秦守城听了连连点头,齐谨书是不是自己的一员福将就看这一回了!

      齐谨书接到了五品郡尉的任职和拨银,更意外的是一同来的还有两个秦守城军中的百户,齐谨书一时不知怎么用他们,只能先让林师爷去探探他们的口风。林师爷回来十分高兴,原来这两人是听说了齐谨书想灭寇自动请命来帮他练兵的。两人都曾与海盗交战过,战功累累,只是因为性情耿直,又不会拉帮结派,在军中一直不得重用。齐谨书当即任命两人总辖安塘军训练事宜。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4章 第 44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