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无知之幕(2) ...

  •   照片中的死者半个身子伸出排水口,双腿悬挂在外面,不仔细看,可能注意不到那是个人。大约是因此,这座城市里行色匆匆的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被遗弃的尸体,直到那对小情侣的出现。
      下水道排水口连通着护城河,距离水面大概有半米的距离,虽然暴雨导致护城河水位暴涨,但也没有涨到下水道排水口的高度,梁浩衡量了一下尸体的位置,判断尸体不可能是因为倒灌进入排水口的。而排水口距离上方的地面大概有两米。这样看来,也不太可能是凶手从地面上将尸吊到排水口的。
      “附近下水道入口处发现什么痕迹了吗?”梁浩问。
      国伟回答:“没有发现被搬动的痕迹。”
      梁浩皱了皱眉头,问宛平派出所的干警:“附近有监控吗?”
      “有,护城河南大街一带治安不太好,摄像头密度比其他地方都高。”
      案发地一带的护城河两岸都是绿地公园,由于没有居民区,到了夜间,人烟稀少,成了犯罪分子潜伏的地区。这一段抢劫事件频繁,但是像这样的恶性事件却不常见。
      “会不会是抢劫遭到反抗后杀人?死者附近确实没有发现任何财物。”宛平派出所的干警问。
      “可是这还是解释不了尸体上为什么没有搏斗的痕迹。”国伟说。
      “而且,”梁浩开口:“这个推测有很多其他事解释不了。”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把尸体塞到下水道?是为了掩盖罪行?可是从目前来看,尸体身上并没有太多有用线索,掩盖的价值又在哪?死人其实是很重的,花那么大力气把一个成年男子搬到下水道,是不是太多此一举了?而且搬动过程中反而容易留下痕迹或者被人发现。凶手冒这个风险做什么?而且,就算要搬,把尸体扔到护城河里不是更省事?
      干警被梁浩这一连串的问题砸蒙了,仔细一想,如果是抢劫杀人,一般都会第一时间逃跑,不太可能留在现场处理尸体。而且,为什么是下水道?
      “查一下监控,看有没有什么线索。”梁浩下令。
      刑警队的影像组接到命令,立刻行动,两个小时后发回了报告。
      宛平基层干警不禁咋舌,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侦查效率。那是三个摄像头大半个晚上的监控记录,影像组居然在两个小时内全部检查完。干警们目瞪口呆之外,不由都偷偷打量了一眼梁浩,能把手下训练成这样的队长,该是一个怎样的老变态。
      梁浩没有注意到宛平干警复杂的目光,只是看着发回来的报告有些出神。监控中并未发现可疑人物。
      梁浩皱了皱眉头,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根本不是从护城河畔的下水道口被塞进去的。这样说来,只能是由于暴雨导致下水道水量增加,被从某处冲刷出来。
      那么凶手投尸下水道,只怕是为了隐藏真正的案发现场。
      “南大街下水道通向哪里?”梁浩忽然问国伟。
      派出所的干警听了他这一问都觉得莫名其妙,下水道自然是通向千家万户,其地下结构错综复杂,除非拿到城建设计,否则无从知晓。其实城建恐怕也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城市规划只是初期结构,建成后会因为种种原因进行改道重建,这部分,未必有详细记录。
      这样一想,干警不由觉得梁浩无理取闹,开始同情起那个年轻的同事来。
      国伟沉思一阵,回答说:“宛平区的下水道大多是当初老城建设时挖的,当时技术不够,管道狭窄,经常造成淤堵。南大街一带由于地势低洼,暴雨时更是积水严重,所以几年前特批改建,采用了新式设计,加宽管道,只是我不确定拓宽的起始点在哪。恐怕要查查资料。”
      梁浩撇了他一眼:“查这个有什么用。就算宽度够了,弯道呢?”
      派出所干警忽然明白了梁浩这一问的用意。宛平下水道的宽度并不是都能容纳一具尸体,即便能够容纳,也不可能在水量骤增的情况下顺利将尸体冲出,只有半径宽出尸体不少的加宽管道,才有可能让尸体冲到护城河,而这一段应该没有急转弯,否则以下水道宽度,很可能因角度问题将尸体卡住。
      也就是说,确定了这一段的下水道结构,就能大大缩小侦查范围。可是,这结构要如何确定?
      国伟明显也犯了难,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我去查查拓宽段的设计图。”
      梁浩不耐烦地蹙着眉头:“等你查到,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你怎么判断哪处转弯可以排除?”
      几个派出所干警暗自咽了口吐沫,庆幸自己的领导没有像梁大队长这样难伺候。
      梁浩也没让自己的队员为难太久,简单粗暴地提出了解决方案:“下去看看。”
      国伟的一声“啊?”卡在嗓子眼还没吐出来,梁浩已经干脆利落地起身走出了办公室。
      几个派出所干警满怀同情地看着自己这位有些不知所措的同事。倒是小伙子自己先笑了一下,解释道:“我们队长脾气急,人其实挺好的。”
      一个干警为了缓解尴尬气氛,转移话题:“你怎么知道南大街的管道重建过?”这个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小伙子说出这一段的时候,宛平区的几个干警其实是有些佩服的。
      国伟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毕业的时候在宛平做过一阵片警,经常遇到下水道淤堵……”
      片警的工作大多琐碎,解决的都是家长里短的问题,几个干警不知是回忆起了什么,都有些心有戚戚。
      这心照不宣的默契被窗外的一声大叫打破了:“国伟,磨叽什么呢?”是那位急脾气的梁大队长。
      小伙子立刻三步并作两步跑了下楼。只留下背后一片同情的目光。

      再次回到现场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梁大队长当然没打算身先士卒,只是坐在护城河畔的长椅上看风景。等待中,他看着河对岸的路灯熄灭,沉睡了一夜的石平市苏醒过来,又开始了一天的繁忙。不知过了多久,国伟从下水道灰头土脸地钻了出来:“头儿,大体范围可以确定了。”
      梁浩看都没看他一眼,随手丢给他一叠东西:“把范围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让国伟下去,倒不是他有意欺负年轻同事,而是因为国伟确实对宛平这一带比较熟悉,更容易根据地下走向划定地上范围。当然,他这次带了国伟来确实也有锻炼新人的意思,否则也不会一直问国伟各种问题了。
      梁大队长虽然间歇性不是东西,却也没有折磨下属取乐的变态嗜好。
      当然,这只是说取乐的部分,梁大队长折腾起下属来,那还是相当有一套。
      扫了一眼国伟标注的地图,梁浩随口问道:“死者的死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大约是八月十九日凌晨。”
      梁浩点点头,下了新指示:“查查这个时间段该区域内所有下水道入口附近的监控录像,看有没有可疑人物。”
      队长一句话,逼死了手下无数小兵。这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即便是在梁大队长的调教下训练有素的刑警队影像组也是加班加点两天两夜才把视频分析完。然而挑灯夜战的结果却令人失望。
      这凶手就跟隐身了似的,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摄像头中。
      倒不是凶手真会魔术,能够隐身作案,只是监控录像并不能覆盖所有区域,录像角度也存在盲点。
      当看着国伟撑着一双通红的眼睛来汇报结果的时候,毫无同情心的梁大队长又问出个逼死人的问题:“该区域内有多少入口是监控盲点?”
      这问题,估计换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种以头抢地的冲动。然而国伟顶住了。
      “一共有五处。”国伟说着,递上一张标注好的宛平区地图。
      梁浩点点头,这小子,工作还算踏实。
      当然,除了梁浩这种非正常人类,别人都不会用踏实两个字形容国伟。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意味着国伟把该区域几十上百个井盖都一一标注并且逐一排除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变态精神。
      而梁浩只是理所当然地接过地图,想,这样看来,犯罪现场应该是这五处之一。
      由于凶手作案没有被摄像头拍到,加上尸体本身很重,说明凶手不可能带着尸体有过大范围的移动。所以,案发地点一定离那个入口很近。这样一来,侦查范围就进一步缩小了。
      然而,这个结果不仅没让梁浩感到高兴,反倒愈加不安起来。以宛平区摄像头的覆盖率,能完美躲过所有摄像,如果真是巧合,这运气完全可以买彩票了。
      这凶手,如果不是运气好的逆了天,就是对宛平区的摄像头分布很有研究,这恐怕需要对摄像头的一定了解和大量的实地考察。为了杀个人,花这么大的力气,这到底是个什么人?
      梁大队长亲自到五个入口踩了一圈,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现场的取证也没提供什么有用线索,经过连日的暴雨,很多痕迹大概都被冲进下水道了。无法确定到底哪一处才是真正的案发现场。
      接过国伟手中的五处勘查报告,走火爆铁血路线的刑警队长终于温情了一回:“知道了,先让大家休息一下吧。”
      如今侦查进入瓶颈,所有人硬撑在这里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每个人在需要的时候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
      国伟有些犹豫地站在了原地,怕他忽然又想起什么。他知道,当他这个头儿不发脾气的时候,说明情况有些严重了,这个时候,他不敢放心去休息。
      梁浩见了他这个样子,问:“还有事吗?”
      国伟摇摇头。
      “那回去休息,五个小时后回来工作,这是命令。”
      看着国伟疲惫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梁浩抬手揉了揉眉心。
      这小子,虽然敏感度不高,但是够刻苦。这也是他为什么会知道宛平下水道情况的原因。他知道自己天分不够,所以愿意后天付出更多的努力。
      梁浩收回目光,开始考虑案情。
      如今,第一现场无法确定,凶器下落不明,死者身上没有线索,凶手的罪行也没有被任何摄像头记录下来。是个非常艰难的局面。但由于锁定了五个可能的案发现场,可以尝试寻找目击者,或许能提供些有用的线索。
      寻找目击证人的启事其实已经发出去了,王宁这几天也一直在案发现场附近调查,然而案发时间在凌晨,又是暴雨预警,如果案发在露天环境,周围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人。更何况,凶手如果不是相信周遭环境安全,怎么敢滞留现场在尸体上连刺十三刀?
      这孙子,作案还看天气预报?
      梁浩在心里暗骂道,看着眼前的一堆案情报告,开始觉得有些头疼。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无知之幕(2)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