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第 24 章 ...

  •   转眼就是收苞谷的时候了,今年村里有地的人家或多或少都种了些苞谷,一时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晒场上都是黄灿灿的苞谷棒子。木屋前没有那么大的地方,阿昭看到大伯母把红辣椒串成串挂在屋檐下,灵机一动用苞谷衣编麻花辫似的编了起来,把苞谷也串成一串挂了起来晒,这样一来又好看又省地方,就是费工夫,只能是少量做做。今年苞谷杆种的比去年疏,杆少了,结的苞谷却比去年要多要大,看来这苞谷就得这么种。

      阿昭在地边种了许多豆角,也到了倒架的时候了,收下的豆角也有满满一竹筐,阿昭把它们都汆水晒上就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看着满院挂在竹架上的豆角,阿昭很满足,冬日用骨头或咸肉一炖,可是香的很呢。

      等到番薯收上来的时候,阿昭更是忙个不停,杂物间堆不下,只能放在堂屋里一箩筐,阿昭记得小时候家里晒过番薯干,按着记忆试着做了一箩筐番薯,三蒸三晒,实在是费工夫,阿昭想着明年可不做了。但后来看到正明,暄儿和顺儿都很爱吃,又变了主意,看来明年还得多种些番薯做番薯干。

      暄儿和顺儿最近每日都有番薯糖吃,阿萝和大伯母在试做番薯糖,各种尝试,各种味道,暄儿和顺儿吃的眉开眼笑,过了五六天,阿萝终于高高兴兴的给他们拿了一大块番薯糖来,阿昭一尝,真甜真好吃!比当初在杂货铺里吃的还要好吃。阿昭当即跟阿萝说定下回她和他们一道去镇上给杂货铺老板娘看看货,若是能在那里卖,卖的多不说,也省工夫,毕竟大伯母日日都要洗衣,阿萝家里事也忙。

      说起来家事,阿萝很愁家里那三头猪吃什么,这月还有收下来的番薯藤顶着,可是等天气凉了,猪草也没了,家里的糠也不能都给他们吃了,还有二十几只鸡呢,冬天都是要吃糠的。到腊月还有小三个月呢,阿萝真是愁,去年两头猪还能勉强应付,今年这三头猪比去年吃的可多多了。阿昭也想不出所以然,最后忽然想到,“过去听说有人拿橡子喂猪的,要不我们试试?这山里的橡子可是多的很。”阿萝眼睛一亮,“要是能成,那就太好了!那明年养四头猪都没问题!”阿昭呵呵笑了,阿萝可真是见风就是雨。

      杂货铺老板娘一尝了阿萝带去的番薯糖和酱油顿时眼睛一亮,当即把她家里有的都买了不说,还定了不少货,把下一年的货都定了。阿萝又惊又喜,阿昭一点都不诧异,这么好的番薯糖和酱油可不是谁家都能做出来的。老板娘高兴之余,还把盐便宜卖给她们,做酱油用盐多,这一下又给阿萝省了一大笔。正明编的竹器卖的挺好,老板娘又加定了几把竹椅和竹箱笼。

      自从拿回了道德经,阿昭日日给正明诵读,正明记性极好,听过几遍基本上就能背下来了。阿昭想自己也不能时时在正明身边,让暄儿帮着削了竹简,用刻刀在竹简上把道德经刻了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教给正明,这样就算她不在,正明想要读经,自己摸着字就可以。暄儿也认过一些字,看他们读经,也常来跟着读,倒是把以前忘了的字又拾了起来。

      正明自从开始读经,眼前的黑色渐渐淡去,常常有光照的感觉,有时甚至能忽然见到一些景象,但很快就会散去。他也不在意,只一心诵读经文,初时并不懂经文的意思,渐渐通了一些经文的意思,原本只在手臂上流动的热流渐渐扩散到全身。正明对身体上变化一概不理会,只管读经。

      阿昭读经刻经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神奇的景象和事,渐渐的她发现自己不但身子越发轻巧,目力和力气也大有长进,原本清心诀中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她隐约有点明白为什么曲前辈说道德经是万道之宗。现在阿昭每月进山一次去见曲前辈,据曲前辈说她进展很快,这个冬天下来清心诀应该有小成,可以学习新的法诀了。

      秋风起,黄叶落,麦子下地后,阿昭和阿萝牵着驴子进山里采橡子,那林子里树菇仍旧很多,这次阿萝却是着重捡橡子去了,橡子满地都是,很快就装满了驴架上的两大竹筐。阿昭又采了树菇和柿子,阿萝只遗憾这柿子不够多,要不然放熟了,或是做柿饼多好吃!忽然又想到:“嫂子,你说这柿子这么甜,熬成柿子糖会不会比番薯糖还好吃?”阿昭一想,“应该很好吃。可是这里就这么几棵柿树,所有结的柿子也不过两箩筐,熬不了多少柿糖吧?”

      阿萝看了看那些柿树下有一些小柿树苗,“嫂子,我们把这些小苗挖回去种好不好?它们在这树下长不了。你看那边几棵已经大了,过几年就有很多柿子可以采了。”阿昭看了看周围,确实有许多小苗,只是挖回去种哪里呢?这坡上地方也有限,长十几,二十棵柿树就到顶了。阿昭一琢磨,说道:“好,我们挖回去。回头请大伯帮我们去问问有没有荒地卖,听说荒地现在还不用上税,我们开个果园出来也不错。种些柿树,枣树,栗子树,也不怎么费事,能有出产再好不过。”阿萝听她这么说可高兴了,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熬柿糖了。

      杨盛春听了她们的想法点点头就去大堂伯家问了,荒地的事村里就能定下来,不用去官府上册,很快就给她们要来三亩荒地,一亩一两银子,在离竹林不远的坡上。阿昭付了钱拿到了村里开的地契。到了那坡上一看,一片荒草地,有些灌木但没有大树,开起荒来不算太费劲。趁着农闲,大伯向大堂伯借了牛,又请了族里几个壮劳力,干了三周把荒地收拾出来,又帮着阿昭把她们挖来的柿树苗和栗子树苗种了下去。阿昭问木管事买枣树苗,木管事不但给她十几棵树苗,还让人来帮她种好,让阿昭很是过意不去。

      三亩地还空着许多地方,大伯母看了地说:“这地还成,就是草根多,石块多。让你大伯给你细细收拾一下,下些肥,种些雪里蕻也好。明年还能种番薯。”阿昭眼睛一亮,是啊,自己还想跟大伯母学做霉干菜呢。无心插柳,原想开个果园,却多出这么一大块地方种菜,种番薯!不过可不能再麻烦大伯了,阿昭想着自己做,慢些就慢些,让大伯母先留些雪里蕻的苗,等自己把地收拾出来再种下去。可隔天到地里的时候却发现大伯已经在那里干上了,阿昭只能自己赶紧多做些,早日收拾出来。

      地都收拾出来,也有差不多一亩的样子了,加了肥种上了雪里蕻,还是挺规整的一块地呢。村里人见了,纷纷动了心思,能拿出钱来的也买了些荒地,开了出来,这些年眼见着税越来越重,以前没人稀罕的荒地一时间倒是精贵了起来。村里的荒地很快就卖光了,大堂伯不得不去官府里又批了些荒地来,离村里有些远,价钱也要贵些,但因为不用上税,还是很快都被买走了,剩下的都是很不好开的林地。大伯家没有买,家里只有大伯一个劳力,还要顾着正明他们的田地,实在没有余力再去料理荒地了。

      去了皮的橡子已经泡了两周了,阿昭和阿萝把橡子磨成浆,倒入猪食中,果然猪吃的很香,阿萝高兴极了,刘氏也高兴,解决了猪食的问题,再多养一头猪都可以。阿昭不由暗笑,果然是母女俩,连打算都一模一样。阿昭和阿萝又上了几次山,把能捡的橡子都捡了回来,也采了不少菌子和栗子。原本打算和正明进山里去的计划却因为要开荒和捡橡子没有成行。捡回的橡子去了皮泡两周,在日头下曝晒,干了磨成粉,能喂猪也能做橡子豆腐。阿昭她们一共磨了十几麻袋的橡子粉,足够把这三头猪养到腊月了,明年抓了小猪都还能喂呢。

      腊月十五,正明带着阿昭,阿萝去镇上,这是今年最后一次去镇上,阿昭和阿萝去送货,也要采购些过年的东西,正明则去桥下给人看相。老板娘见到她们很高兴,“快过年了,买东西的人多,你们看,番薯糖都卖断了货了,酱油和竹器也快卖光了,接下去几天买的人会更多,幸亏你们送货来了。”又对阿昭说:“有客人问能不能打两张大竹椅和配套的茶几?”阿昭回答说:“应该没问题,什么时候要货啊?今年只怕来不及了。”老板娘笑道:“自然不会那么急,四,五月拿过来就好,天凉也用不了。”阿昭答应了下来,老板娘给了五十铜钱的定金。

      两人卖了货又在店里买了些油盐醋和过年的爆竹春联。阿昭今年有了余钱,想着要好好过个热闹的年。从杂货铺出来,两人去了药店,阿昭要把这阵子攒的药材卖了。这回那坐堂大夫在,满意的收下了阿昭带来的药,结算银钱时却多给了许多,阿昭忙说:“给多了,不是这个数呀。”大夫笑着说:“没错。你的药制的好,就该多给些价钱。还有多的是补足上回你卖药的差价,伙计给你按原来的药价算的,却是给少了。”阿昭再三道了谢和阿萝出了药店。阿萝说:“这大夫挺好,听说医术也很好呢。”

      两人不急着去找正明,先在镇上逛逛,快过年了,街上很热闹,到处都是人。忽然阿昭看到街角有个人守着一个摊子,摊子上的东西颇有古意。阿昭拉着阿萝过去,果然一摊子都是些上了年头的瓷器,还有些玉簪,玉佩。那人摆了一早上的摊子也没人来看,终于见着阿昭有些兴趣,就说:“这些都是我从各地收罗来的,有些是古器,不容易碰上的!这位娘子若是见着好,买去压箱底给女儿做嫁妆都是极好的。”他这么一说,阿昭一想可不是?阿萝要出嫁,得准备嫁妆了。当下挑了一支玉兰花的玉簪,还有一块如意玉佩,一转头见到一块发黄的玉佩,上面的纹路不是很清晰了,但依稀有些眼熟,啊,和那龟甲上的纹路有些像!那人见阿昭拿的东西,又看着那块黄玉佩,对她说:“这支玉簪和玉佩三两银子,这块黄玉佩是别人搭着卖给我的,玉质不是很好,不怎么值钱,你一起拿去吧。”

      阿萝一听这两样东西要三两银子,暗暗乍舌,这么贵!阿昭掏出身上所有的银两,将将三两出头,多亏自己还额外带了些银钱,要不卖药和竹器的钱还不够买这玉簪和玉佩的呢。阿昭小心的包好玉簪和两块玉佩,放入怀中。阿萝看中了一只瓷首饰盒,盒上画着牡丹和锦鸡,那人说:“这个锦上添花盒二百铜钱,这盒子可不一般,说是前朝的皇宫里流出来的,二百铜钱可是很便宜了。”阿萝心道,都这么贵,难怪不见人来买你的东西!但实在喜欢,嫂子也说好,咬咬牙还是买了下来。

      两人正要再逛,忽然听到有人聊天说:“听说没有,桥下看相的今早被官府抓走了?”两人一听如同晴天霹雳,阿昭忙拉住那人问:“可是石桥下的摸骨神相?”那人诧异的看着她,点点头。阿昭脑子嗡的一声,几乎站立不住,旋即冷静下来,又问:“可知因何事被抓?抓到哪里去了?”那人摇头不知。

      两人急匆匆赶到石桥下,果然竹凳被扔在一边,旗幡也倒在地上,阿昭捡起旗幡,阿萝哭着问:“嫂子,怎么办?”阿昭脑中一片空白,忽然清心诀出现在脑海里,阿昭默念着口诀,慢慢脑子清醒起来,“阿萝,你先回去,我去衙门打听打听,很快就回来。”阿萝忙赶回家里报信去了。

      阿昭到了衙门口,衙门紧闭着,没有守门人也不能敲门,阿昭只能在衙门口心急如焚的等着。等了近一个时辰,终于有一个衙役出来,阿昭忙上前行礼问今早抓桥下看相的事。那衙役看了看她,见她着急的样子也是可怜,把她带到附近的一个巷子里,轻声对她说:“那人是你家人吗?听说他参与刺杀太子太傅,抓他的是京城里来的,当场就被押解入京了。”

      阿昭脑子又是嗡一下,“我们不过是山野乡民,哪里知道什么太子太傅?怎么可能去刺杀他?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啊!”那衙役摇摇头,可不是吗?说一个乡里的老百姓要去刺杀素不相识的朝廷重臣,怎么可能呀?可是上面的人说是,下面的人能怎么样?衙役怜悯的说:“你家里要有顶事的人,还是去京城看看,若真判了,也有个收...唉!”说着摇着头走了。

      阿昭呆立了一会儿,清醒过来后想到衙役的话,他说的对,自己得去京城!阿昭做了决定,马上回村里去和大伯他们交待一声,把暄儿和顺儿托付给他们。阿昭疾步往村里走,刚出镇就遇上了匆匆赶来的大伯和大堂伯。两人听阿昭讲了经过都震惊了,怎么回有这样的事?真是天降横祸!三人回到村里,阿昭回去收拾了行囊,把暄儿和顺儿送到大伯家,这次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阿昭忽然想到答应卫府送石头的事,离开村子先骑着驴去了卫府,找到木管事说了经过,“我也不知何时能回来,送石头的事暂时做不了了,实在抱歉。这驴子可否借我一用,等我从京城回来就还回来。”

      木管事听说初时一惊,见她要走,说道:“杨家弟妹且慢,你等我一下。”说着就转身回去了,过了大约一刻钟,吕伯牵着马车出来说:“杨家弟妹,我家主公让我陪着你进京去。我们在京里有些故人,也能帮着打探些消息。”阿昭虽然决定去京城,但对京城一无所知,实在也是迷惘,听他这么说忙谢过,坐上马车。吕伯驾着马往京城去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4章 第 24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