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晴洲市是一个很值得留念的地方,在不谈及离别时评价某一人、事、物值得留念,是个很高的评价。清洲地处江南,数九寒冬也不到零下;有水就有了灵气,水乡的湖泊让三伏天也不至于暴热。晴洲很小,全市不过六百多万的人口,除了早晚约么一刻钟的车流高峰,其他一概不会堵车,地铁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座位。假使一个人在靠近地铁、自带地库的小区居住,在运作成熟的单位上班,她就可以过上永远被舒适包裹的生活,不疾不徐地工作,熨贴地休闲。市中心驱车去像海一样广阔的晴霁湖也不过半小时的车程,崭崭新的地铁坐几站路就可以去逛园子。
      向何就被大致写进这样一个剧本里。在浩浩荡荡的人才大迁徙中,她拿到了晴洲的入场券,得以在印着发达城市水印的白纸上开始创作剧情。比如,她确实住在一个不错的小区里,拥有一辆停在地库里的车;不过她还不会开车,这个小区里她也没有房产。她确实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刚刚拥有的,所以她不得不在报道之后第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去参加团日活动。打着欢迎新人的名义,侵占她的周末。
      如果选择一个论据去论证向何的单位确实运作成熟,除了报上它晴洲市人/民/政/府的大名之外,还有显而易见的一点——团日活动的通知短信不早不晚在周六9点59分发出,10点所有人同时收到。此时包括向何在内的一般人,要么早已起床做些杂事,要么赖床到不想再赖,收到一封礼貌的、理论上不会打扰到任何人的短信,一时发不出火。
      向何稍感郁闷,随机很快调整过来。周日的下午已然被夺走,只有把剩余的时间郑重地过一过。
      时正值初夏,刚刚下过一场大雨,不阴不晴的天很舒适,向何从床上坐起来,怔怔地看着窗外。这个小区是十年前挂牌卖的,一平米接近3万,里面住的人大都生活宽裕,且是十年前就开始过好日子了。小区里住着许多老人,终日无所事事。不像廉租房,有老人的地方就有扯开嗓子的麻将局,这些落寞的老太太几乎只知道把孙子孙女带到小区公园里,一边发呆一边盯着玩闹的幼童不要搞出事故。她们跟着子女也过了有十年的好日子,但还是学不会拿着钱去周边配套商圈吃一点新奇吃食,或者买点舒适漂亮的衣服。她们对于幸福的需求很低,对幸福的感知也很木讷。有时候几个老太太会偷向何暂放在门口的垃圾袋,在分类垃圾箱旁专注挑拣,如果挑到可以卖出价钱的东西,谨慎地收好,再把剩下的废物一扔,跟老姐妹们分享今天的收成。如果这都不让她们干,她们看护孙子时的落寞大概会蔓延至家庭生活的全部,子女自然就随她们去了,既然每个老太太都爱捡垃圾,那也就没有“丢人”这一说。
      向何的窗外正坐着一个老人,离得非常近,烫着一头花白的卷发,眼球机械地跟着孙女转动,无论怎么转动都没有表情。这种气氛让向何喘不过气来,她不愿再看,立刻下了床给自己做点吃的。
      手机响了一声,是顾方闽发来的消息。「小向,我看了你没有跟保卫科登记你的车牌号吧,我们就按你没车安排了。周日活动,住在咱们这一带的同事都乘我车去场地,按路线你是第一个上车的,我们活动2点开始,所以你1点10分小区西门等我,可以吗?」
      让人很舒服的同事,向何手上发过去一句「麻烦你了,我一定准时到。」
      烧好饭,向何端着餐盘去沙发前的地毯上坐着,把餐盘放到小矮几上吃。头往左转一看,居然还是刚醒来看见的那个老太太,她换了一个地方发呆,并且看起来更呆了。她的孙女跟邻居家的孙女一起玩闹,由邻居家的老太太看着,她连看孩子这点事也没得干,除了发呆也别无它事。
      向何最怕看留守老人发呆,老人的落寞和孤独,被新世界抛弃无处可去的迷茫,像是有穿透力一样,钉进向何灵魂深处。
      向何会想到她的妈妈向玉伦。摆弄着餐盘里的培根、香肠、鹰嘴豆,向何就想起向玉伦对她“美食观”的评价——总爱吃乱七八糟东西的怪孩子。其实这些东西并不乱七八糟,普通的味道和口感,普通的价格,总是放在一起组合卖,便宜又方便。向何没能生长在一个爱吃这些食材当早餐的家庭,但从成年离开家之后她就开始试图认识世界,她乐意去没去过的地方,吃没吃过的东西,会勤工俭学攒下一笔钱体验4位数的中式私房菜,会报名烘焙课风雨无阻地跟练,会跟大厨套话套上半小时;当然向何认识的“世界”不限于饮食的世界,作为饮食男女,她会虚荣地背熟那些买不起的奢侈品,羡慕可以滑野雪、翼装飞行、深潜的有钱人,做去遥远的北欧看雪的幻梦……向何是个老饕,爱吃,也会吃,不说是东西融汇、八大菜系贯通,也是有几样菜拿得出手,走遍的名吃名店不下百家。她每每提起要给向玉伦做些拿手的尝尝,都能感受到母亲的欣慰,但是得到的回答要么是“我才不吃这些怪东西”,要么是“这些好东西你自己留着吃吧”,向玉伦倒也察觉不到这两者是矛盾的。总之就是,我不吃,都留给你吃。
      盘子里三下五除二弄的早餐已经吃光,炖的豆子是昨天弄好的,今天放在蒸烤箱里10分钟就好了,向何固执地认为蒸烤箱加热出来的口感就是要胜过微波炉几分钟叮出来的,至于是不是有区别,谁也不知道,可能向何这么想是为了消解向玉伦花不菲的价格给她买蒸烤箱的愧疚。其实要说愧疚,那是没完没了的。向何的车是妈妈买的,这么好的小区二居室房租一分钱不要她付,包括物业和车位费都不要她出。向何暂时还没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卡里的钱都是妈妈之前给的生日红包。等于说她工作前几年每个月都可以把工资全额花在物质和精神享受上,在最青春的时候用钱买快乐,也是她妈妈的建议。
      话说回来,为什么向何看老太太发呆会想到向玉伦呢,因为向玉伦就是个老太太。向玉伦接近39岁生的向何,第三年生的弟弟刘榴,现如今刚过完63岁生日,从法律意义上已经进入老年。近年来向何越来越明显得感受到生命力在向玉伦身上的流逝,难免会觉得自己像拿走妈妈的钱一样拿走了妈妈的鲜活。其实向玉伦的一生都跟鲜活没关系,她不是老了才爱发呆,她大半辈子都处在无事可做的状态,只是年轻时还可以在孩子身上找点事做,现在不行了。向何怎么捋都捋不清一件事——到底是向玉伦本就是一个除了发呆无大事可做的人,只是作为子女成为了这样一种人格的见证人,还是因为她把所有的心跳和血液都给了两个孩子,才没有一点能量去设想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可以做些什么事。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全是压在向何身上的担子,一看到邻居过来偷垃圾、坐在她的窗户外面发呆,她就开始认罪,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做一个优秀的人,慰藉妈妈被蹉跎的一生。
      向何开始盘点自己现阶段是否做到。她先是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她在本省排名靠前的大学一路顺利到研究生毕业,做学生算是勤勉认真。经济方面倒是时有超额消费,即使每个月生活费挺宽裕的。每一次额外伸手拿钱她都记在本子上,其实这很可笑,即使记下来她也没钱还,向玉伦也不会让她还,要说还,如何能还得清呢,割肉剔骨也还不清父母的,但她还是固执地这么做,不让哪怕一笔亏欠在认知里溜掉。
      然后想到跟母亲的相处。如果向玉伦情绪崩溃需要发泄,向何总是及时、温柔地安抚,如果向玉伦需要反复确认女儿会永远记得她的好、永远不会抛弃她,向何就会给予笃定的支持。
      最后想到就业。临近毕业,向何确实被焦虑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还是抓住诸多机会,顺利通过定/向/选/调的初筛和考核,被安排在离家不远的晴洲。刚报道一个月,她自忖写这些公/文/材/料并无难度,处理人际关系得心应手,得到很多友善、信任和表扬。
      向何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她可以没那么轻松但井然有序地做到大部分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总是保持着比一般人出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对得起向玉伦。或许这可以慰藉母亲,但是慰藉母亲这个命题还是太过抽象,不能多想,一想到就喘不过气来。
      想了这么多,最终得到一个「还算对得起向玉伦的」的结论,向何心情稍有舒畅。往左边窗户一瞥,那个久坐的老太太似乎是找到了事情做,已经起身离开了。向何像是松了一口气,颇为轻松地端托盘,哼着歌,厨房刷碗,盘算着明天可不能连吃不好消化的豆类,自己摊个土豆饼就不错。
      向何决定不浪费这个不完整的周末。她住的小区叫青山湖院,临近青山湖,就地取名。出了门往北走五百米就是一个面向附近住宅区的商业体,地下两层地上三层,外围一圈餐饮店,不大但是品类齐全,服饰箱包、家电、潮玩一应俱全。再往东走一千米就是月牙湾公园的西入口,公园里有从青山湖引来一池水,池子开凿成月牙的样子,所以叫月牙湾。公园和商场一样,是针对这片住宅区配套的,附近的居民常去公园里散步。
      公园里大片绿地里嵌几片大而薄的石片,蜿蜒曲折地摆出小路,沿着一条路走累了可立刻折到另一条去。绿地和绿树看得乏了就走近水边,沿着水边走,闻似香非腥淡淡的水味。沿着池水有步道,大池之外有零星小池,正值丰水期,池边的泥土都是湿润的,小池顶上是纵横交错的木栈桥、石拱桥。没有铺路的更大片的绿地被做成野营公园,开发商已经摆好了公租帐篷和烧烤架。周末天好地也不湿的时候,开着SUV装载露营套组的新中产家庭在这个城市稀松平常。
      今天扫街拍了一些照片,正好向何的相机也没电了,打道回府,明天在家歇着看会书,等着载她的同事来电话。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 1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