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同行 ...

  •   而跪在陛石下的大臣分别是:内史侍郎萧瑀、光禄大夫虞世基、太常卿苏威、民部尚书樊子盖和谒者大夫杨恭仁。

      在杨广的身后,皇后萧琴、南阳公主杨希芸、驸马宇文士及等一干人站着,神情隐隐有焦急之色。

      萧瑀并没有被天子的雷霆之怒吓到,抬眼看向杨广微微竖起的剑眉,挺直了身子,正色道:“自大业以来,皇上大兴土木、百姓劳役繁重。您还不听朝臣再三劝阻,屡次东征高丽,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如今却还要修建行宫,举行祭祀,这桩桩件件,哪一个不劳民伤财?!百姓已困苦不堪,望陛下再三思量!”铿锵有力的声音激荡在空气中,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萧皇后看了看自己那威武不屈的弟弟,又看了看自己的丈夫,心里五味杂陈。

      杨广显然是被逼急了,两手往上一抬,大喊道:“放肆!你竟将朕的千秋大业说成是横征暴敛?!朕倒要看看到底是朕对还是你对?来人,拉下去施以杖刑!”

      此时杨恭仁不动声色地说:“皇上且慢,自古‘刑不上大夫’,皇上还是晋王时,便礼贤下士、爱护百姓,如今登基已有十一载,皇上若还没忘初心,应给百姓喘息的机会。”说这话时,杨恭仁眼睛望着地面,一派不卑不亢。

      而杨广并没有被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辞说动,直道:“看来你们是忘了这江山是朕的还是你们的!这十几年来朕从未忘过朕当初的宏愿,朕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倒是你们,心怀二心,各为其政,朕不需要你们来教朕做事!来人,给朕拉下去各打四十大板!”

      萧皇后听到这里,上来拉了拉杨广的衣袖,着急地说道:“陛下。”试图制止他这一举动。

      杨韵仪看到今夜之场景,想起白日里的所遇到的事情,心里颇不是滋味,盈盈几步上前,直直跪了下去,说道:“父皇若要降罪,就连女儿一齐降吧,女儿见不得忠臣留血。”

      杨广看见这平日里最疼爱的小女儿也来反对自己,一时有点没了脾气,转而注意到她的装扮,沉声道:“违反宫规、私自外出,禁足十天。”说罢,转身朝着昌业殿后的帝泽堂走去。

      众人见杨广回寝宫歇息,算是默认放过今日之事,便都松了一口气。

      萧皇后向各位大臣说了些宽慰的话,便遣散了众人。

      接着,她看向杨韵仪,柔声道:“韵仪,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杨韵仪回应道:“遇到了些有趣的事,一时忘记了时间。”

      杨希芸眉头一拧,说道:“姑娘家的,也不怕在外遇到什么危险,总是这么任性,没点公主的样子。”

      杨韵仪平时最怕她这个阿姐,见杨希芸生气了,便连连摇摇杨希芸的手臂,撒娇道:“阿姐,韵仪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你莫要生气了。”

      杨希芸故作生气状,说道:“不是关禁闭吗,赶紧回房吧。”

      杨韵仪见她消了气,便高兴地回房休息了。

      月色正浓,院子里只剩下杨希芸和宇文士及夫妇两人,杨希芸站在一颗银杏树下,望着远方的一轮明月叹了口气,宇文士及脱下自己的披风,搭在她的双肩上,柔声说道:“夜里凉,回去吧。”

      杨希芸仍望着月亮一动不动,静静地说:“你说,父亲什么时候能回心转意呢?我感觉很害怕,怕大隋......”说到此处,她摇了摇头。

      宇文士及有些心疼地看着她,回道:“也许这就是他本来的心意吧。”发觉自己的话有些不合适,又补充道:“放宽心,一切自有定数。”

      雁门郡郡守府。

      刘武周一脸凝重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络腮胡子随着脸上的横肉不断跳动。

      张伦在一旁战战兢兢地站着,不知该如何是好。

      刘武周突然停下,一脸横声横气地指着张伦道:“你可听好了?果真如此?”

      张伦站直身体,使劲做出使人信任的气势:“郡守,我再三和内应确认过了,皇上确实打算在宴会上罢免一批人,提拔一批人,再置换一批人,整个河东大换血啊。而您,就在罢免的官员之列!皇上他不会是得到什么风声了吧?”说着,张伦的眼神瞥向一边,想到这其中的可能性,打了个寒颤。

      刘武周突然瞪大双眼,呵斥道:“住嘴!”

      张伦在一旁也不很惧怕,有些焦急道:“宴会在即,郡守您可要早做打算!要是等到圣旨下来,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刘武周两手叉腰,立在茶几边,鼻子不断的吸气呼气,杂乱的思绪在脑海中不断交织,似是在做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他自小性情暴烈、喜交豪侠,因此被兄长羞辱,于是负气离家,立誓要做出一番事业。像他这样的浮萍子弟、没有家族举荐,自己又不好诗书、无法科考入仕,只能通过军功跻身仕途。大业九年,杨广东征高丽,他嗅到了机会,立即应征入伍,在战争中取得了些成绩,因此一路升迁,被任命为雁门郡守。在做雁门郡守的这一年里,他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而杨广的这一道即将到来的旨意,或将彻底葬送他的美梦,这是他决不能容忍的。

      想到这里,刘武周一拳锤到茶几上,震地桌子上的茶具都抖了三抖,洒出点点水渍,他紧紧抿着嘴唇,眼神发出一阵狠厉,沉声说道:“既然皇上对我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去拿笔和纸来,我立即修书给始毕可汗。”

      张伦大喜,连忙道:“我这就去!”

      杨韵仪没觉得禁足有什么不好,免了请安,免了应付奇形怪色的人,倒是有些难得的清净。

      她在揽月阁一连抚了几天琴,越弹脑海中李世民的身影越发清晰,搅地她心烦意乱,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她躲过侍卫,逃了出来。

      一个人走在雁门郡的街道上,不知不觉到了福云客栈门前。她抬头看了看牌匾,犹豫了一下,径直走了进去。

      一进门,她就看见李世民正朝外面走,心里暗暗一喜。

      这时,李世民正好也向她这一边看过来,脸上一惊,笑着开口道:“你怎么在这里?”

      杨韵仪避开不谈,反问道:“你这是要去哪?”

      李世民兴奋地说道:“雁门靠近草原,许多突厥人在此卖马,草原的马,又高又壮,野性十足。我这人自小爱马,今天打算去马市挑匹好马。”说着,眼睛放出明亮的光芒。

      “原来如此。”杨韵仪回道。她朝周围看了看,问道:“怎么不见无忌兄,他不跟你一起去吗?”

      “哦,我们前几日去登山,他感染了风寒,现在还没好呢。”

      杨韵仪向下咧了咧嘴角,强行掩盖住欢喜的情绪:“既然他不能陪你去,那我陪你去吧,我还没去过马市呢!”

      李世民自是愿意同她一起在这艳阳天里同行的,有些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当即便答应了。

      路上,李世民滔滔不绝地向她介绍着马的品种以及各类马的特点,见他神采飞扬的样子,杨韵仪也被感染地兴奋起来,不时向他发问,两人一路言笑晏晏,惹得路人都纷纷注目。

      自西汉以来,边疆地区便设有马市,作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马匹交易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通常用金帛等物品换取马匹。而马市的繁荣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北方草原部落的气候变化,一方面则取决于中原地区的战乱与和平。

      雁门郡内的马市占地几百平方里,是隋朝最大的马市之一。突厥商人在马市内的商位上设置马厩,大的商位有几十匹马,小的只有几匹,方形的马厩依次排开,顾客流动于排排马厩之间的通道,类似于中原的集市。马市的周围是一片马场,供作顾客试马。

      两人走马观花似地穿过一个又一个的通道,看到不错的马,就伸手摸摸马的皮毛,看看这马成色如何。看了半天,也没寻到合意的马。正当杨韵仪轻拍着一匹马的鼻子时,李世民突然两眼放光地望着不远处说道:“好马,好马!快跟我来!”话没说完便一把拉起杨韵仪的手腕朝前方走去,杨韵仪一惊,看着握住自己手腕的手,再抬眼看向李世民,心脏砰砰地跳了起来。而李世民完全没有注意,心思全扑在马上。

      两人走近一看,只见这匹马身形高大,体魄健壮,肌肉结实而有力,乌亮的眼睛宛如黑曜石,浓密的鬓发不长不短、蓬松地立在后脖颈上,黑紫色的皮毛在阳光下尤为耀眼,似是要沁出桑葚色的墨汁。

      杨韵仪摸了摸它蓬松的刘海,说道:“果然是好漂亮呢。”

      马似乎是听懂了她的夸赞,得意地昂首“哞”了一声。

      李世民也连忙夸到:“够神气!”继而转头看向一旁的突厥商人,说道:“这匹马多少钱,我要了。”

      那突厥商人粗声到:“客官不要着急,我这马可不是有钱就能买的,你需驯服这匹马,我才能卖给你。”语气中有种豪气和看笑话的意思。

      杨韵仪有些奇怪,问道:“你这生意好生奇怪,哪还有有钱还不赚的道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同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