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这年头,绝大多数道路都是一脚一个印子的土路。客人远道而来,哪怕是乘坐马车,也难免一身尘土。

      主人家要准备温水、干净的帕子,请客人洗手净脸。

      郭嘉知道荀彧格外爱干净,早已吩咐侍女准备好浴桶、热水、皂角,以及兰蕙、辛夷之类的香草。

      荀彧刚刚沐浴过,满头青丝尤带水汽,绸缎一般披散到腰际,“奉孝,陛下疯狂敛财,连县令都要卖六百万,唯独放过了五原太守这个能卖两千万的官职,为什么?”

      郭嘉狐疑地看了荀彧一眼,族中长辈才给他取字“奉孝”①,还没有公开,要等吉日再告知亲友。是管事多嘴了吗?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荀彧似乎和从前不太一样。

      “别提了,一个月前,五原郡发生大地震,整座五原山都崩塌了。失去家园的百姓左等右等,官府丝毫没有要放粮赈灾的意思,又赶上陛下兴修宫殿,再次增加赋税。那些没有活路的难民被贼寇煽动,攻入晋阳城,杀了五原太守,火焚官署。那里现在就是贼窝,人人避之不及。”

      说到这里,郭嘉顿了顿,颇有几分无奈:“我那敦厚老实的兄长,一直担任闲散议郎,没事就跟京城的纨绔子弟一同游猎,骑射功夫相当俊。去年冬天,他随陛下在上林苑、广成苑狩猎,一不小心拔得头筹,让陛下印象深刻。现如今五原郡大乱,五原太守这个官职倒贴钱都卖不出去。陛下就点名,派他去收拾烂摊子。”

      郭嘉的族兄郭鸿,就是新任的五原太守郭府君。

      荀彧:“……”

      他小口啜饮着茶水,心想:好巧不巧,曹操现在也是个闲散议郎。

      议郎没有固定的日常事务,熟读经史,或者精通某个领域的知识,在陛下有疑问的时候,负责解答疑问就可以了。朝中的大事小事,也都可以发表意见。

      很多人刚刚担任议郎的时候,都是踌躇满志,多次上疏劝谏。比如蔡邕、曹操、郭鸿等等。

      然而陛下天天泡在裸游馆,很少批阅奏疏。司徒杨赐,不仅位列三公,还是帝师。他曾经写了一封奏疏,提议安抚流民、削弱太平道的势力、遣散太平道的信徒、诛杀太平道的渠帅,捉拿张角及其弟子,消除祸患。然而这封奏疏至今还放在南宫的嘉德殿中积灰呢。

      人对一件事的热情,难免会慢慢减退。那些劝谏无效、无所事事的议郎通常会发展出一些特长。蔡邕钻研书法和音律,成为书法家。曹操熟读兵书,注解《孙子兵法》。郭鸿弓马娴熟,郭氏老宅中,铺在坐榻上的斑斓虎皮,盖在郭嘉腿上的狐裘,都是郭鸿这些年的成果。

      不多时,荀彧收拾妥当,由郭嘉陪着,去正堂拜访郭鸿。郭嘉是阳翟郭旁支的子弟,和嫡系的郭鸿属于同族同宗的族兄弟。郭嘉幼年丧父,受到郭禧和郭鸿的庇护才守住家业,因此兄弟感情很好。

      “文若登门,兄长这厅堂,最少要香三日。”

      郭鸿莞尔,先请荀彧入座,然后对郭嘉招招手:“多大了,还没个正形。过来,坐。”

      郭嘉立即摆出一副斯文有礼的姿态,优雅地走过去,和郭鸿坐在同一张席子上。是那种极其端庄雅正、名士风范十足的跪坐,即使用最挑剔的目光,也找不出一丁点失仪的地方。紧接着,他抛给郭鸿一个求夸赞的眼神,“怎么样?比文若也不差什么吧?”

      这一下,荀彧也被逗笑了。

      郭鸿认真评价道:“东施效颦,便是如此。”

      郭嘉年少顽皮,作出一个浮夸地“西子捧心”动作,“懂了懂了,文若有安民之策,能助兄长镇抚一方。蹭吃蹭喝的族弟,只会让钱袋日渐干瘪。”

      郭鸿就稳重许多,一本正经道:“并不会,文若是王佐之才,十六弟是智谋之士,各有所长。为兄的俸禄好歹也有两千石,别的不敢保证,至少酒肉管够。”

      郭嘉拽住郭鸿的衣袖:“凉州、并州那样的地方,吏治一乱,湟中义从、匈奴、屠各、西羌、秦胡都爱趁火打劫。兄长再多带些人。”

      五原郡位于并州境内,并州和凉州相邻。

      荀彧:不愧是奉孝,对局势的变化一向敏感。黄巾之乱的同一年,湟中义从、西羌等老邻居的确趁火打劫,并州守住了,凉州的叛乱却越闹越大,朝廷先后派出皇甫嵩、董卓、张温等牛人率军征讨,最终全部铩羽而归。要知道,张温可是带着董卓、孙坚、陶谦一起上的。

      郭鸿揉了揉郭嘉的头发,“人虽然不多,却都是武艺出众的游侠儿。为兄谨慎一些,没问题的。”颍川也不太平,多留点人保护家眷,他才放心。

      郭鸿跟荀彧探讨了治理五原郡的方案——赈济灾民,安抚百姓,招降流寇,诛杀首恶,整顿吏治。

      荀彧心中一动——挖人要趁早。

      并州军以精锐著称,吕布、张辽、高顺、郭淮等,皆是良将。尤其是张辽,以八百并州铁骑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居然一路杀到帅旗之下,险些活捉孙权,威震江东。给孙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据说张辽的名号亮出来,能止东吴小儿夜啼。

      荀彧略微踌躇,取左伯纸,研墨提笔,写出记忆中的并州籍武将名单交给郭鸿,“这些人也不一定就在并州,有劳府君试着找一找,找到几个算几个。不拘出身,士族、寒门、平民、奴仆,只要足够勇武,都可以结交。”

      郭鸿欣然答应。

      他此去并州,归期不定。难免多操心一些。

      “我离开京城的前一天,杨公(司徒杨赐)向陛下谏言,逐步削弱太平道的势力,悬赏捉拿张角。谁知陛下觉得太平道教化百姓,以符水治病救人,名字听着也很吉利,挺好的,直接跟杨公吵起来。竟然一点颜面都不留给这位帝师,将他罢官免职了。哎,太平道的势力,已经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徒数十万,迟早要出大乱子。”

      荀彧和郭嘉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朝廷的重大决策,他们只能干瞪眼。陛下凭实力错过了瓦解太平道、消弭一场叛乱的机会。

      随着张角召集太平道的信徒。颍川的流民越来越多,聚在一起洗劫过路商旅,搞得阳翟城日渐萧条。

      现任的颍川太守文府君,贪污受贿是一把好手,搞治安就不太行——他出巨资买官,显然不是为了积德行善。他在任的这两年多,一昧横征暴敛,搜刮财富。逼得百姓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口碑奇差无比。

      而且,大汉的郡太守三年一任,最多连任三次,也就是九年。

      还有一个月,文府君就得卷铺盖走人,新任的颍川太守阴修阴府君已经到了阳翟城,就等着开春交接公务了。所以文府君忙着捞钱,毕竟是从“西园万金堂”买来的官职,总不能亏本。

      日复一日,盘踞在附近的太平道信徒已经超过一万人。抢过路商旅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他们开始杀掠土豪士绅,抢钱抢粮抢女人,连官府都管不了。

      文府君更是深谙混官场的法则——多做事多犯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太平道渠帅相安无事,不影响俸禄。镇压他们,万一把人逼得提前造反了,反倒惹祸上身。所以他选择装聋作哑,无视太平道。

      朝□□败,民不聊生。官府又指望不上,钟、荀、韩、陈、郭、辛等本地望族无奈,组织了许多青壮男子,一面救济乡民,一面驱赶流寇,保卫家园。

      又过了几天,阳翟城外,十里长亭。

      郭鸿身穿窄袖劲装,腰佩利剑。在他身后不远处,两百儿郎个个背着弓箭,佩着腰刀,等待出发。

      大汉禁止私藏兵甲,尤其是甲胄,违者视同谋反。但竹木弓、拓木弓之类的软弓,以及雁翎箭、匕首、佩剑等兵器是可以合法持有的。兽皮护甲也无妨。只能说,不愧是律法传家的郭氏子弟,精准地把握了尺度,没有触犯汉律。

      送行的车马几乎堵塞了道路,放眼望去,俱是雕鞍绣辔。

      文府君这只大蛀虫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听到消息,居然也出城为郭鸿送行。

      随后,在众人或好奇、或震惊、或鄙夷等异样的目光中,文府君针对颍川望族私自组织壮丁、招募乡勇的事,进行了一番拐弯抹角的警告,外加阴阳怪气的嘲讽。并且客气地提议:大家一起上莳花馆,饮酒赋诗,听听小曲儿。顺便聊一聊。

      然而,以敦厚著称的郭鸿神色淡定,似乎完全没听懂文府君的意思,笑眯眯地对众人道:“文府君称赞诸位驱逐流寇,救济乡人,皆是积善之家。准备设宴请诸君吃酒。”

      郭嘉:“……”

      荀彧;“……”

      确定是吃酒,不是吃板刀?

      看文府君的表情,仿佛生吞了一只苍蝇。

      郭鸿行礼,依次拜别族人、世交、故友,朗声道:“诸君的赠礼,鸿心领了。然而如今这世道,带着金箔珍宝赶路,招贼惦记。就此别过,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他说完,转向荀彧,压低了声音:“十六弟年少,秉性善良。有劳文若多多照看,莫要让别人欺负他、哄骗他。”

      荀彧作揖:“……彧尽力。”醒一醒,郭嘉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

      他目送郭鸿一挽袖袍,翻身上马,带着一行人远去。蓦然回首,松柏参差,八角亭中,郭嘉垂着一双长腿骑坐在胡床上,似乎和陈群起了争执,正在斗嘴。

      众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在一边起哄。

      陈群和郭嘉,见面就掐。这久违的、熟悉的画面,让荀彧感到十分亲切,他上前几步。

      【检测到五丈之内,谋士预备役超过七个,《三国升职攻略》加载中……】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 3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