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11月阅读记录 ...

  •   21、《失踪的孩子》
      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
      那不勒斯的故事四部曲第四部。不得不说,是四本里最精彩的一本。
      这段时间我被工作折磨得心力交瘁,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读完本书的一小部分之后开启辱骂尼诺·萨拉托雷模式,虽然肤浅粗俗,但看到莱农在“保姆事件”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尼诺这个人渣的真面目并在心中骂出“这个XX养的”之后,我还是感到大快人心、恨不能放爆竹欢呼庆祝,而且至今依然认为这一段是整套书中最让人痛快的一段。(写感想都要在第一点写到这个,足以见得我对这一段有多满意)
      莉拉在这一部的壮年和老年阶段愈发被神化了。实际上,尽管每个人物都对莉拉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仍然认为所有人都高估了莉拉的能力,包括莉拉自己。在对抗索拉拉兄弟势力的过程中,莉拉对于文字力量的过高期待就展现了这一点——在某些方面,莉拉仍旧保留了孩童时期的天真,对于这种斗争的结局她甚至不如莱农看得清楚。这也与莉拉的选择有关:尽管她从未停止脚步,她却再也没有走出过这个城区。她深知城区的世界其实就是外面世界的缩影,但只要没有真正走出去过,就感受不到面对一个更庞大、更腐朽的世界时,那种蚍蜉撼大树的无力感。莉拉将自己局限在这个城区中,她可操控的因素更多,于是也令她高估了自己改变一切的力量。我认为这也是莉拉老年变得那么情绪不稳、疯疯癫癫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蒂娜的失踪,更是因为她明白其他一切抗争都没有意义。哪怕是在给小伊玛讲述那不勒斯历史的过程中,莉拉那些语句里都透露着一种绝望感:反复,反复,再反复!悲剧的重演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她曾经试图改变它,但她最终失败了,并且由于这种无所畏惧的尝试而失去了她生命的延续、她另一种更有希望的可能——蒂娜。
      城区里的人都在受莉拉影响,他们想把自己变得更像她,本质上也是在追求莉拉身上那种对抗世界的力量。而莉拉自己呢?她真的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世界吗?我觉得她同时也在利用城区居民对她的崇拜,在不同出身的人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让他们变成拥有不同机会的自己,从中看到自己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结局……莱农就是莉拉其中一个影子,曾经或许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莉拉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童年的梦想:通过文字的力量来改变生活。而这种力量在对抗索拉拉兄弟时遭遇了失败,莉拉由此失去了童年延续至今的、她曾抱有最大希望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落空,她剩下的全部能量来源就成了女儿蒂娜。蒂娜不像莉拉,蒂娜拥有更聪明、更有能力、更富有和更关注她的父母,同时蒂娜又继承了莉拉的聪慧,蒂娜身上存在无限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其实不大喜欢孩子的莉拉会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如此重视(初期对詹纳罗也是如此):她希望能通过改变孩子来改变她所对抗的东西。而詹纳罗已经毁了,蒂娜是莉拉仅剩的希望。失去了蒂娜,莉拉就失去了所有反抗的能量。
      所以,当莉拉自己都不再抗争的时候,那些过分高估她的人就开始了他们的反噬。城区那些并不真心爱她的人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可以预见。更叫人伤心的是那些爱她的人也逐渐离她远去,而所有这一切加起来都不如她自己对自己的失望和惩罚来得痛苦。在这方面,弗朗科也是一样的。莉拉和弗朗科的不同之处在于,莉拉将剩余的希望都寄托在蒂娜身上,因此为了等待蒂娜回来,她不会选择结束;而弗朗科,他没有孩子。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弗朗科曾那么关注黛黛和艾尔莎,他指着这两个小姑娘对莱农说:“这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虽然莱农的反驳无心且没有恶意,但我想这也断了弗朗科最后的念想。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但客观事实就是如此: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不仅莉拉和弗朗科是这样,莱农的母亲同样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在生命最后的、最脆弱的阶段,莱农的母亲终于对莱农袒露心扉,母女俩达成了一种长久的和解——事实上,在因莱农执意离婚而痛打莱农的那一天,母亲就让莱农感受到了她深切的、痛苦的母爱。这种母爱饱含着母亲对自己的憎恨、对女儿的失望以及对命运压迫的绝望。
      每个人的结局都令人唏嘘,可我依然不赞同莱农对自己的那句评价:“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她一直在斗争,只不过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认清自己抗争的对象,她就像城区里所有其他人一样,甚至像她这一生中认识的所有其他人一样,都把抗争的对象具象化为一个具体的敌人,比如社会地位,比如阶级。而这些被具象化的敌人,实际上只是他们真正抗争对象的小小一部分。
      母亲是根,父亲是养分。我们需要对抗的是命运,命运是抓住根和养分的泥土,它也抓住了我们。

      22、《亲密关系(第五版)》
      罗兰·米勒著,王伟平译。
      虽然第五版的封面真的很丑(像地摊盗版书),但这本书真的非常、非常值得一读!并不是那种面向恋爱市场的鸡汤文学或者非科学读物,这本书是比较严谨的学术专著,不过并不晦涩难懂,反倒很好理解,看作有数据和实验支撑的、更严谨的科普读物也不为过。书名是亲密关系,介绍的其实也是人际关系科学中的一部分:主要针对爱情关系和友情关系中的伴侣关系,我读完感觉里面很多沟通方法也可以广泛用于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所以总体收获还是很大的。
      关于维系亲密关系的方法介绍其实集中在最后一章,前面十三章的内容更多是用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来破除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各种误解及刻板印象,比如男女差异的大小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非常有趣,能够让人用全新的态度去看待异性以及两性之间的差异,更积极地去谋求共赢而不是与异性划清界限,认为两性之间不可能平等沟通、相互理解。当然,要真正做到广泛社会意义上的两性平等沟通、相互理解还是任重道远的,但这不妨碍我们更科学地看待事实,而且抱有更积极的心态总是会让我们活得更快乐的。
      当然啦,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在这里,它不仅让我们更心平气和地看待事实真相,也会让读者更明白要如何生活、如何取舍才有可能活得更幸福,虽然读者或许并不一定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但至少多了一种可以尝试的选择。就像第五章“沟通”中介绍人际沟通的简单模型,非常直接、具体地解释了为什么沟通常常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也许问题不在于双方并不想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在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太多干扰因素(比如传递者的社交技能、接受者的解码技能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了我们的沟通。所以,与其怀着坏心情误解对方、放任人际隔阂产生,不如尽可能善意地理解对方的表达、调整沟通方式,或许会出现更积极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看到第六章对我最大的影响是:终于让我明白我的许多心理欲望是正常的。譬如书中提到人际交往中一味自我披露而得不到回应则会给主动自我披露的一方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因为良好人际交往的奖赏和代价都是对等交换;譬如书中提到“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差评胜过十个好评带给我的影响,这是正常现象,不是我小心眼。我终于不用为我的许多糟糕心态心存强烈的负疚感了!虽然仍需调整,但至少知道这不是我个人的性格缺陷而是普遍现象了。放下心理重负之后重新审视自己,会让自己变得更能让自己接受。这也是这本书于我而言的另一大价值吧,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帮助我接受自我。
      知识果然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11月阅读记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