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沈延年 ...

  •   七月初十,对大祁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温之行将军在福建剿灭海盗吴升,今日班师入宫献俘。与此同时,抗倭有功的温之行将军也奉命回京,掌管神机营,驻守蓟镇。
      沈庭和身为兵部郎中,此刻竟出现在京城最高的酒楼——春秋楼的三楼。
      只见他近四十岁的年纪,面目端正,气度不凡,虽一身墨灰色道袍的闲适打扮,却掩不住如鹰隼般的灼灼目光,他是领过兵的文官,自然与普通读书人不大相同。
      在跑堂伙计的引领下登上楼梯赶来赴约的是国子监司业徐湛,身后跟着个监生打扮的十五岁少年,正是赵简。
      沈家与林家有姻亲,沈庭和的幼妹嫁给了徐湛的四弟,加之两人本就有同年之谊,走动也就格外密切。林楠的死党之一沈时年,乳名雎儿,也正是沈庭和的幼子。
      “今日献俘,你一个兵部郎中不需到场吗?”徐湛接过伙计奉上的冰帕子边擦汗边问。
      马上入伏了,天气很是闷热。
      “告假了。”沈庭和的情绪显得有些沉闷,至少要比十几年前殿试放榜时更沉闷一些。他虽与徐湛同科,成绩却是天差地别的,徐湛是一甲第一名状元,他则是三甲最后一名,俗称“孙山”,因为在他之后的人,都是名落孙山。
      祝贺声奚落声纷至沓来,他都泰然受之。随后就到了广西省做了三年“候补知县”,直到又有一位罗城知县在任上光荣殉职。
      广西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的九万大山南沿地带,那里烟瘴密布、盗匪肆虐,无数知县或死或逃,已成朝廷之患,省里便想到了沈庭和,即刻任命他为罗城知县。
      事实证明,省里的选择没有错。
      沈家原是军户,世袭指挥佥事,但身为次子的沈廷和是没有资格承袭官职的,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另谋出路,沈廷和虽走上科举之路,加入了文化人的行列,骨子里的狠辣决绝却是难以泯灭的。
      在任三年,沈庭和用雷霆手段剿灭了危害一方的山匪,缉拿了作恶多端的盗贼,扛过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审理了积累案牍的冤狱,成为当地在开国以来第一位做满任期的知县,且立功无数、政绩斐然。一时间名声大噪,在此后的四年内连升四级,并被调回京城,做到如今的兵部郎中,再也没有人议论他当年的科举成绩,只会称赞他治理罗城的辉煌事迹。

      楼下人声嘈杂起来,打断了沈庭和的思绪,他们向外张望,只见献俘的军队从西直门入城,此刻已经来到了他们脚下的街道上,沿街百姓无不欢呼喝彩,欢迎荡平倭寇的英雄们入城。
      温之行身边亲信之中,有个骑着高头大马、仪表堂堂的年轻武官很是引人注目,沈庭和的目光锁住了他,那是他的长子,十三岁时离家出走,以一名普通士兵的的身份加入“温家军”抗倭,五年过去,沙场铁血将文弱稚气的少年打磨成肩背笔直的小汉子,记忆中那双温驯乖巧的眼睛也变得炯炯有神。
      “那就是延年?”徐湛问道:“极少听你提起,小小年纪如何去了浙江打倭寇呢?”
      “延年是我与通房所生的庶子。”沈庭和喟叹一声道:“说起来也是一段家丑,当年我正在罗城剿匪,接到家中来信说,拙荆发卖了延年的生母,延年得知此事后暴怒,持刀将拙荆刺伤。”
      沈廷和陷入回忆之中。
      当年他身处人间地狱般的罗城,带着两个幕僚使劲浑身解数斡旋其中,老家传来消息,他向来乖顺的长子将嫡母张氏刺伤,正被关在柴房等候族里开祠堂处置。
      未等他有所回应,便又收到了第二道消息:张氏已无大碍,被关在柴房的沈延年却不知所踪。
      担忧多日的沈廷和拍案叫道:“跑得好!”
      沈家虽是军户,但在当地也算世家大族,行刺嫡母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一旦落实,不死也得蜕层皮,何况还有张氏的娘家不依不饶,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沈庭和的举动惊呆了满屋罗城县的芝麻绿豆官们,有些尴尬的轻咳一声吩咐师爷道:“给族里回信,将这逆子除名,沈家没有这样大逆不道的子孙。”
      除名之后就再也不是沈家的人,沈庭和实在想不出第二个能保他一条小命的办法了。他与寻常读书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不重虚名,宗族门第固然重要,相比性命来讲却一文不值,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再次得知沈延年的下落时是收到温之行将军的来信,彼时温将军正在浙江募兵,延年则流落至义乌,在矿上做杂工勉强糊口,那段时日,义乌和永康两县的矿工爆发了一场规模极大的械斗,年龄最小的沈延年也不幸卷入械斗之中,被打的只剩下半口气。
      温将军收留了他,并写信确认他的身份,沈庭和亦冒着极大的风险与温之行通信称:延年无处可去,请他代为照看。
      温之行虽是武将,却深谙为官之道,深知同文官集团搞好关系的重要性,虽说沈廷和仅仅是个七品知县,本着现成的冷灶不烧白不烧的原则,还是给将延年安排的十分得当,首先从部下中找了个无妻无子的老千户让他寄籍,待他为老千户养老送终之后,顺理成章的承袭了官职。
      作为报答,沈庭和一回到京中,便主动关照温之行留在京城的幼子温继北,将他与自己的小儿子沈时年一并送入林氏家学开蒙读书,可读的好不好,却也并非他能掌控。

      献俘的队伍渐行渐远,百姓的喝彩声经久不息。他们将目光收回,此刻菜以上齐,赵简正忙前忙后,为二位长辈斟酒布菜。
      “简儿,别忙了,来坐。”沈庭和酒过三巡,带了些微微的酒意,招呼赵简坐在他身旁的位置,拍着他的肩膀道:“好小子,知道给你先生争气,也给你父亲长脸!”
      “沈伯伯过誉了。”赵简浅笑道:“都是先生教导有方,与家父并无多大关联。”
      沈庭和一怔,徐湛更是停箸抬头瞪了他一眼,却见他眼睛微红、眼眶发青,一夜未眠的样子,不知昨晚又想什么去了。
      “简儿,你去楼下告诉李掌柜,加道水煠肉。”徐湛支了赵简出去。
      “是。”赵简十分识趣的离开包厢下楼。
      沈庭和看着赵简的背影,低声问徐湛道:“我听这孩子言语间似有怨怼。”
      徐湛叹道:“一根筋,认为他父亲有意抛下他们母子不管,自愿去倭船上送死。昨晚让他上书为赵通事请求朝廷追封,推三阻四,被我训斥了几句。”
      沈庭和有些诧异:“赵通事乃是抗倭英雄,他应该引以为傲才是啊?”
      “抗倭英雄,值得世人敬佩,可对于赵简来说,却未必是个称职的好父亲。”徐湛呷一口酒道。
      沈庭和像被戳中了心事,回头往长安街方向看去,哪还有军队的影子。
      “奉之兄,我不是在说你。”徐湛宽慰道:“如今的孩子,个顶个的主意正,急不得,慢慢来吧。”
      沈庭和摇头道:“跟着温将军南征北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趁他年岁尚浅,我想给他捐个监生,去国子监读几年书。”
      徐湛沉吟片刻,搁下酒盅道:“京中四品以上文官可以荫一子入监,你如今已是兵部郎中,何不再多等个两三年?荫监比捐监体面些,还省了往户部交银子。”
      沈庭和有些作难,道:“这孩子如今已是另有户籍,世袭千户,也不知是否愿意归宗。”
      “奉之兄,恕小弟直言,若是连家都不愿回了,又怎会服从你的安排,老老实实去国子监读书呢?他如今十七八岁已是正五品千户,在军中也是前呼后拥的角色,坐监却是十分辛苦枯燥的。”徐湛见赵简返回,投以同情的目光。
      在国子监坐监的确十分辛苦,每月只有望朔两日给假,功课也繁重。他正是不希望赵简学成书呆子,才时不时带他出来见见人。
      赵简有些腼腆的笑笑,在沈廷和的招呼下重新落座。
      “不听也得听,我自有法子收他!”沈庭和借着酒劲强硬道。
      徐湛忍了笑,并未拆穿他外强中干的本质。
      “先生。”赵简靠近徐湛耳边,一脸讨巧:“方才在楼下遇见昔日县学的同窗,能否下去叙谈几句?”
      “去吧,难得告假出来一趟,不用着急回来。”徐湛亦十分慷慨的给了假。
      “谢谢先生。”赵简起身,向着沈廷和施礼:“沈伯伯,小侄失陪。”
      沈庭和朝他笑笑,嘱咐道:“楼下人多,走路要当心。”
      “是。”赵简又朝先生行礼,告退而出。
      “你在简儿身上花的心思,可不比亲儿子少。”沈庭和道。
      徐湛摇摇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快别提我那亲儿子了。”
      沈庭和笑道:“同我家二小子可真是死党,没一个省心的料……”
      凭栏向楼下望去,见赵简已经走出春秋楼的大门,他身旁的确跟着个年轻后生,看清那熟悉的背影,沈庭和笑容僵在脸上。
      “怎么了?”徐湛见他脸色变了几变,顺着那道目光看去。
      “没什么,认错人了。”沈庭和欲盖弥彰道。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沈延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