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第 29 章 ...

  •   在梁帝的圣旨未下之前,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甚至是包括梁帝本人,都在做一道名为二选一的选择题,似乎他们只能在太子和誉王中选一个,直到言皇后在梁帝面前谈起了安王的婚事。
      天知道安王今年都21岁了,再不成亲,外面人怎么看言皇后?
      梁帝也是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对啊,我还有别的儿子!于是一口气册封了一位亲王,两位郡王,两个亲王世子。
      还给适龄的皇子皇孙们赐婚,至于萧庭生和萧瑶生,他们两个比较尴尬,梁帝还没有想好让他们娶谁,只能先搁置了。
      直到萧景琰意气风发的站在了誉王身边的时候(淮王已经就藩了,在京中的是他的长子萧明瑞),朝臣们才最终确认了梁帝想要废太子,只是还在找理由罢了。
      经历了去年的朝堂论理,所有的朝臣都意识到了,现在这些皇子均是庶出,机会均等,每一个都有可能是未来的皇帝。
      这样一来朝臣们选择的机会多了,就不可能凝成一股绳,这就是梁帝的目的,他不怕党争,就怕铁板一块……
      这对誉王的打击是最大的,虽然他之前得到了满朝的喝彩,但其中水分大的很。
      有很多人是因为不支持太子,外加没得选择才支持誉王的,根本就不是誉王的铁杆。
      梁帝的骚操作一出,誉王身后的势力立即就土崩瓦解,就连誉王妃的娘家朱氏一族也开始观望了,毕竟誉王妃无子,就算誉王登基,朱家也得不到多少的好处,凭什么要支持你誉王呢?
      所以,柳侧妃入府不过三日,誉王就再也没进过她的房门,还独宠了誉王妃两个月,以示诚心。
      至于言氏一族,也如梁帝料想的一样,分成了两派,嫡系以言豫津为主,选择支持萧景琰,毕竟他们有萧缙生在手,天然立于不败之地;旁系选择了誉王,还送了一位姑娘进誉王府当侍妾。
      那些不愿意参与党争的,则投靠了纪王和宁王,他们两个早就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之外,投靠他们最稳妥不过了。
      还有些在誉王和萧景琰那里排不上号的,则投靠了安王。
      就言豫瑾的猜测,梁帝选择萧景琰的概率比选择誉王的概率大,除了誉王的母亲这个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誉王无子,为江山考虑,梁帝肯定会考察第三代的,先不说质量,至少得有吧。
      这也是誉王势力一下子就流失的原因,实在是他后继无人啊。
      这下太子还没倒,朝堂先乱了起来,对此最为恼火的自然是誉王,谁让他眼睛一直朝上看,从来没关心过自己的这些弟弟们呢?
      这下好了,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的竞争对手,搞得他一个头两个大,还有子嗣的问题,一边要稳住誉王妃,另一边下面人送来的女人他又不能不收,他不像萧景琰那样,有3个即将成年的儿子。
      大家看言豫瑾的优势那么大,就算像在萧景琰面前露脸,也不会选择后院路线,可誉王就不一样了,他连个闺女都没有,只要有喜,哪怕是生下个女儿都好啊!要是生下儿子,誉王妃都说不定要自请下堂……
      当然,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言豫瑾断定誉王府至少两年内不会传出喜讯,倒不是誉王妃心狠手辣,毕竟会下药的不只是女人,对吧,梁帝!
      就祥嫔的身份而言,梁帝是不可能让她的子嗣登上皇位的,除非梁帝这脉死绝了。
      柳氏入府这件事情,言豫瑾其实不排斥,本身她对萧景琰还没到非要他为自己守身如玉的地步,再说这也不可能,萧景琰不是没有别的女人,只是身份低微,外加没有子嗣而已,当然,也和萧景琰在外征战多年有关,自从言豫瑾入府后,萧景琰没再纳过别的女人。
      其次萧景琰既然决定了要夺嫡,后院就不可能不进人,这个年代讲究多子多福,就算萧景琰名义上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可在梁帝等人看来还是太少。
      而且言豫瑾也有把握让萧景琰的心落在自己的身上。
      但萧景琰就不好过了,他对言豫瑾以外的女人实在没有多少兴趣,他要是个重□□的,早十几年干什么去了?
      这柳氏一入府,萧景琰就觉得自己这些年对言豫瑾的承诺打水漂了,这让他的心情怎么好的起来。
      不过言豫瑾也没去劝他摆正心思宠爱柳侧妃,傻子才会把自己男人推出去,反正前十多年萧景琰的后院只有她,她言豫瑾早就妒名在外了,那何不一条路走到黑,还是实惠要紧!
      另一边的誉王不死心,还去找了林殊商量,然后又被一阵忽悠,不过很明显的是,誉王这次没有听进去。
      林殊也不意外,誉王并不笨,之前只是被太子接连失势的喜讯冲昏了头脑而已,要是到这个时候,誉王还一如既往的相信林殊,林殊都要怀疑祥嫔生他的时候是不是把脑子留在了自己的肚子里。
      两位侧妃入府还没到半个月,就到了霜降,各地秋收的统计年报陆续抵达了朝廷。
      户部尚书沈追统计的时候,就暗叫不好,原本今春夏就偏旱,好几个州府早早就上报了灾情,所以沈追对今秋收成不好已有预料,只是没想到有些地方在初秋又爆发了蝗灾,好些地方都颗粒无收。
      要知道去年梁帝刚将庆国公等人巧取豪夺的土地分给百姓,今年就颗粒无收,朝堂上别说讨论救灾了,那帮老臣不叫着陛下均田惹怒上苍就不错了。
      但数据再难看,沈追还得将数据报上去,今年可是他当户部尚书的第二年,绝不能出错。只是沈追在上报之前,先来了一趟靖王府。
      沈追深夜求见,不仅是萧景琰感到奇怪,言豫瑾都有些奇怪,但得知他是为了五州灾情一事而来,言豫瑾就懂了。
      之前太子和誉王把持朝政的时候,克扣赈灾银两之事极为严重,不仅是银两,就算是粮食,十分之中,有三分能落到百姓身上就不错了,百姓又不是傻子,吃不饱肯定要闹啊。
      可百姓一旦闹起来,太子和誉王就说是百姓贪恩,直接扣一顶叫做bao民的帽子。
      再则上下官员沆瀣一气,就算又正直的官员想要上报,可折子连都递不到中书省,更何况是梁帝的案桌上呢?自然是太子和誉王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只是可怜了那些百姓,一如当年的滑族……
      沈追这次来,就是想要请萧景琰争一争这主事之权的。
      第二日,原本胜券在握的誉王见萧景琰出声和自己抢活的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提出削减本府用度,拿出白银三万两安民,接着又捐了一万石的粮食。
      这些靖王府不是没有,但那都是言豫瑾的嫁妆,萧景琰根本没脸用,至于靖王府产出,除了王府日常开支,其余都用来资助那些军中的孤儿了,每年别说盈余了,不要言豫瑾补贴都不错了。
      至于静妃,原本依靠着林府还能拿出这些,但林府已经衰败了十三年了,她根本无力帮衬。
      萧景琰就迟疑了那么一会,这个活就落到了誉王的头上,气的沈追这样圆滑的人,在出了养居殿之后,说了一句‘我现在只盼天上劈下一个雷来,正好砸在誉王的头上’。
      萧景琰赶紧喝住了他,这可是在养居殿前,怎么能这样说话?
      萧景琰瞪了沈追一眼,赶紧溜回了靖王府,刚到书房就看见萧缙生在等自己。
      这些日子林殊得了风寒,很多事情就由言豫瑾接过来了,当然明面上都是萧缙生在做就是了。
      萧景琰坐下后,萧缙生就递给他一张纸条,萧景琰低头一看,原来是抚州境内发生一桩劫杀镖队的大案,这件事情惊动了刑部,蔡荃派人去勘察后,顺利的抓到了劫匪,并追回了财物。
      依例,刑部的人询问镖队去送的是什么东西,要送去哪里,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个镖队所保的是岳州知府送给誉王的例礼,总计不下五千金。
      要知道,岳州是今年灾情最重的几个州之一,已经有人饿死了,这个时候,岳州知府不想着如何赈灾,反而给誉王送礼,这件事情一旦传开,梁帝的脸往那里放。
      萧景琰先是松了一口气,有了这事,这赈灾之事肯定落在了萧景琰身上,接着他又提起了一口气,要让梁帝重视起这件事情,肯定得让百姓闹起来,可等舆情传开也是要时间的,这期间死的人怎么办。
      言豫瑾早有谋算,自从知道今春夏少雨,早在初秋的时候就买了大量的陈粮,如今已经运往灾情最重的地方了,那些出身言府的官员也很配合的开始施粥,并言明是陛下仁慈,让州府先行开仓放粮,丝毫没提萧景琰。
      可当这件事情上达天听的时候,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早都知道了,言豫瑾做事的时候可没有刻意遮掩。
      梁帝听闻了这两件事情,对谁的好感更深还要说吗?
      所以这差事不仅落在了萧景琰的身上,誉王还被罚闭府幽禁三月,罚俸两年,可算是惨败。
      至于萧景琰会不会将事情办砸,怎么可能,就沈追而已,他本人能力就十分不错,只是之前没地方施展,一旦有了地方施展,沈追立刻大放光彩。
      再有林殊手下多是在底层摸爬多年的人,提出了很多上面人看不见,却是百姓非常在意的点。
      至于地方官员,那也是十分的配合,要知道言氏一族嫡系出仕的人少,但这不代表他们在地方没有势力,就连支持誉王的言氏一族旁系也出了不少力,毕竟百姓是一国之本。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9章 第 29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请假 家人病危,暂停更新,后续看情况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