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大梁邸报 ...

  •   在下次朝堂会议时,明德帝就将国债和让萧霁当邸报编修的事情通知了朝臣,对于第二件事大臣们倒是没有多反对,他们也不认为邸报是什么重要的东西,秦王自从回洛阳后就经常来上朝,不过平时都是安静在一边待着。
      大臣们只以为小王爷无聊想解解闷,才和皇帝要的差事。不过第一件事确实不少大臣反对,很多高位大臣都认为这种事有伤朝廷和皇上的颜面。
      不过当明德帝让他们用自己的俸禄和粮食换的时候,都哑火了,最后这两个事顺利通过。
      很快国债就推行了下去,效果还可以。
      听说是朝廷发的,甚至上面还在萧霁的建议上盖了皇家的印章,洛阳城中就有不少富商抢着购买,而且不少心里也存了讨好皇帝的心思。
      不过皇帝看到他们那么有钱是什么想法就不得而知了。而且这次因为目的就是筹集粮食,如果这些富商有足够多的粮食,还可以直接用粮食兑换国债。
      让朝廷上下困扰的灾情问题,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
      这时萧霁的邸报也开始步入了正轨,萧霁先是招了一些工匠让他们把铅活字研究出来,大梁其实已经有陶土版的活字印刷,不过因为陶土容易损坏一直没有普及,索性萧霁还是有点积蓄,所以直接让那些工匠研究铅或者铜活字。
      最后出来效果不错,与此同时,萧霁也在思考邸报具体内容:如果只是官员任免和对一些官员的褒奖还有点少,再把最近发现的国债也加上,和大众说一下国债的好处,鼓励购买?
      有了,可以把大梁自立国以来颁布的各项政策,颁布的背景,原因,已经带来的影响,分批写到邸报上,写到现在,再将问题引导到如何应对如今的民生上。
      而且这个和萧霁前世所学契合度很高,花了几天时间,第一版邸报已经新鲜出炉。
      这次萧霁直接把邸报名字改成了大梁人民报,最开篇就解释了改名字的原因,这里萧霁借鉴了很多古人说的民贵君轻,民水君舟的说法,提出今后的邸报将为大梁百姓发声。
      第一部分没有变,还是朝廷最近颁布的一些政令,以及一些官员调任情况。
      从第二部分就开始不一样了,萧霁先是详细解释了大梁开国以来的政策,并且还与前朝的政策做对比,更是举例处,将如今在这一方面执行的很好的官员进行褒奖,这也是萧霁邸报的很重要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就是增加的一些娱乐环节,上了面抄录了本朝很多名士的作品,大梁文化繁荣,而且之前一直以词赋选官,后来明德帝才改成了策论,所以很多朝中官员即是官员也是文坛领袖。
      萧霁从这些官员还有其他文人中挑了一些反应社会现实,关注民间疾苦的作品放了上去,最后还在下面把那些人一个个夸成了“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好官。
      再将邸报给明德帝进行最后审批后,大梁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官方报纸就开始发行了。
      而且萧霁手笔很大,一下就印刷了几万份,并且将这些报纸通过朝廷驿站传到了大梁各地,而且皇帝还专门下令,所有地区官员都要阅读邸报,并且将内容传播给自己治下百姓。
      作为大梁政治中学的洛阳萧霁的宣传力度更大,他提前开发出一个工作,就是报童。
      萧霁将洛阳城中一些年纪较小的乞丐找了出来,包了他们一日三餐,让他们分区在每个地方买报纸,并且让他们参与分成,每卖出一份,就取十分之一的利息,那些报童听说卖的越多自己越有钱以后倒是十分积极。
      不出几天,洛阳城中就人手一份报纸了,而且成为了热议,尤其在一些赶考的学子之间,毕竟这个东西是朝廷发行的。
      不少学子都在一些酒楼大声谈论邸报内容,甚至很多人联想到马上到来的科举,猜测到时候科举的题目很可能就在邸报中,所有更是将上面每个字都仔仔细细的研究了个遍,试探压中题。
      本来邸报是七天发一次,不过为了造势,萧霁早已将前七份一脉相承的邸报都编辑好,一连七天都有新邸报发行,如今就是最后一天。
      这天大家照例买了一份大梁人民报,却发现上面并没有熟悉的政策分析,而是多了几行大字,“本朝立国以来一直以农生为本,但今多处地方百姓无田可耕,民不聊生,先向天下问策,无论士农工商,皆可建言献策。”
      下面则是备注向大梁人民出版社投稿的方式,并且表示一单建言被选上,出版社会付一份稿费。
      这一举动直接引来了整个洛阳城的震动,尤其是这份邸报中不仅有那几个大字,下面更是有皇帝的落款。
      这件事情立刻引来了热议,但是事出突然,却是并没有人行动,而是引来了朝堂大臣的一片反对和弹劾。
      其中以参知政事李恪守为首最为不满,李大人的个性就像他的名字,坚持原则、不易变通。大梁现在的官职大致分为三大部分,财政,行政,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下设度支、盐铁和户部。
      中书门下负责行政,最高长官为宰相。三衙和枢密院负责军事,其中枢密院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三衙有统兵权无调兵权
      参知政事是宰相之下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真是岂有此理,国家大事不在朝堂讨论,却放到那个邸报上去,老夫今日在朝堂力谏陛下撤了那什么出版社,结果皇上却被那秦王迷了眼,还说挺有趣的。
      那个邸报上不是写着无论士农工商都能建言吗?老夫也写一篇文章,专门反驳他,我看他敢不敢放上去。”
      当然有反对就有人赞同,在洛阳的一家酒楼中,就有一群学子在激烈的讨论,不过他们倒不是因为赞同或者反对,皇帝向民间问政,是一个明君的举动。
      作为还没有入仕的一些学子来说,他们当然想让自己的声音被朝堂听到。争执的点在于如何做,这些学子来洛阳的路上也看到了不少民间疾苦,对于邸报上的话深感认同。
      但是如果让他们想做法确实有点难为了,不过还是有聪明人的。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肯定是有原因,大家再想想人民报的前六期,都是对于大梁开国后各种政策的讲解,那些政策从最初来看,无疑是好的,但是到了如今的大梁,这些措施却没有效果了?”
      “不错,那位叫任中平的编辑写的很好,我其实也看过本朝史书,知道这些政策,不过从来没有细究过。
      但是那位任编辑却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制度那些政策,制定后的效果,甚至还将前朝的政策与本朝做了对比,分析了本朝政策的优势以及前朝那些看似不错的政策为什么本朝不能用。”
      “如今大梁建国已经百年,却还一直执行着百年前的政策,现在大梁人口比开国时多了几倍,经济也比当时繁荣了很多,那为什么还要固守开国时的政策。”
      “秦国之所以变强,就是因为商鞅变法,汉武帝之所以能北击匈奴,就是因为桑弘羊的盐铁官营,而本朝也到了这个此时,也需要一次改变了,就像那位任先生说的一样。
      “时代变迁,思想亦应随之而变”,朝廷的政策也应该变了。”
      “说的不错,我们这就些一篇策论,把咱们的想法写上去,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被看到?”
      “肯定会的,我来下笔,你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和我说一遍,写完我们一起送到出版社。”
      说着一名神采飞扬的白衣青年提笔,再多名学子的建议声中,洋洋洒洒的写了篇万字策论。
      写完后更是借着刚才的那股气势,那群人一起到了那块新做的“大梁人民出版社”牌匾下。
      牌匾下是敞开的大门,那群学子们甚至都能看见里面忙碌是身影,有些官员在紧张抄录,有些在进行排版,有些在进行校对,看着随然略显疲惫,但是又干劲十足。
      这是里面的人也注意到他们,问了他们的来意后很快就将他们领了进去,安排了座椅和茶水。“你们是第一个来我们这里投稿的,这是一份表格,里面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我们之后会对这篇文章进行审核,如果通过以后我们会及时联系你们,发放稿费。
      最后,感谢你们能为大梁百姓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那群学子没想到这出版社官员如此和善,也是受宠若惊。当即将表格填好后就告辞了。
      不久这篇策论就到了萧霁手上,这篇文章主人应该是个感情充沛之人,萧霁看着这篇文章就能体会到文章写作时的心历路程。
      不过稍微不足的就是,他看到了社会出现的问题,也提出想要解决就要改革,但是怎么改革确实没有多说,而且主要还是儒家里面的老办法,厚农桑,减徭役,择长官等等,不过能明确的提出需要改革就已经比朝堂上绝大部分官员强多了。
      当即萧霁就决定让出版社官员加班加点将这篇文章放到了下一期人民报上,并且再次鼓励大家积极投稿。
      而那群学子也很快收到了要登报的消息和那份稿费,更是兴奋不已,当即决定用那份虽然看着还行,但是一平分就没有多少的稿费,出去大吃一顿,满满的少年意气。

  •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在下面评论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