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赈灾策 ...

  •   于是在那寂寂无声中,殿堂上方穿着黑底红纹裙袍的少女端庄发言:“诸位,吾出嫁匈奴,借路北地,见大雪天灾,百姓苦痛,心中百般难忍,故邀诸位前来,同商对策。”
      她的声音清越有力,传遍了整个大殿,又一层一层地在人心中泛起涟漪。
      不少人微微变色,垂下头避开主位目光中的垂询。
      陈慕安在高座上把那众人反应看得一清二楚,唇角微翘,略略向刘太守方向侧脸,示意刘太守说些什么。
      刘太守轻咳一声,道:“大雪几乎封城,寻常百姓家中粮米恐已见底,何况那些失去住所之民!同筹赈灾一事如今迫在眉睫,借公主之力,今日将诸位官员豪绅齐聚,请大家都可怜可怜灾民,出些力吧!”
      下面就有人问:“敢问大人,如何出力?”
      另一个声音带着些轻蔑道:“这般事,无非是出钱、出粮、出物,若有多余人力的,再出些人手帮那些灾民建建房屋。”
      “先时我们不是已经布了一些施粥棚吗,这,再要帮我们自己生活也难过了呀!”又有人疑惑问道。
      大部分人仍然默然不语,静静看着事情的走向。
      刘太守不好再讲什么,只拿眼不住地瞅陈慕安,希望这位公主能把早上的厉害劲儿拿出来,对付底下这些刁官刁民。
      陈慕安感受到来自刘太守的炙热目光,面对着这尴尬局面,绽放着出一个笑颜。
      “诸位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陈慕安的声音稳定平和,很快就将底下众人的心绪安抚宁静,看在她貌美温和的份上,他们愿意听这位公主一讲。
      “这雪灾来得急,朝廷赈灾力有不逮需要周转时,就需要民间来协力补足。那位夫人说得对,是要出钱出粮出力这三样,只是怎么出,可是有说法的。”
      陈慕安轻轻挑眉,道:“先说这出钱,吾身为公主,愿为诸位表率,先奉出一些珠宝。”
      她优雅地拍拍手,就有六个侍卫抬着三台红木箱进来,放在地上打开,其内的奇珍异宝,皇宫大内打造的精致钗环,闪着熠熠宝光照亮了大殿。
      “诸位夫人小姐,这就是我的诚意,你们若有看上的,就买下,那买资我一分不动,全都捐给府衙,用在赈灾安民上。”
      “说来也是凑巧,今日夫人们赴宴,头上身上首饰也颇是戴了不少,正好是应咱们这个景儿,看来全都有份参与呢!”
      陈慕安笑举起白玉盏,遥敬左侧的夫人们。
      夫人们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却都得回以笑容,举起酒杯干了。
      刘太守心道,这公主,真是坏,先是拍卖自己首饰,这也就不说什么了,又那么快地将所有夫人拖下水,公主都捐了,下面的人好意思不捐吗?
      你说你不捐,你穷,那你头上戴的那沉甸甸的是什么玩意儿?当大家瞎啊。
      下首已有不少妇人小姐意动,钱财易得,珍宝难求,公主手中的都是精品,就说那红宝石攒金枝头面,那手艺可是大内独有的,算得上是整个华朝顶尖的工艺了!
      再说那件青釉双系壶,胎面匀称亮洁,胎体微微泛光,透得似有流水在瓷中飘动,若拿这个一比,众人家里的瓷瓶便都是泥胎瓦罐了!
      这样稀奇难得的物件,现下就都摆在他们面前,众人的呼吸都不由得有些急促了。
      陈慕安微微笑着,又开口:“拍卖一事稍后再做,说回赈灾一事,这出钱么,拍卖首饰是女人们做出的贡献,而诸位官大人,诸位世家家主,诸位商贾百姓们,也有帮的上的地方。”
      “家资丰厚的,自是可多出金银钱财的,吾愿献上两箱黄金,也起个带头作用。”
      陈慕安再一拍手,四个侍卫又抬进两箱黄金,跟前面的箱子挨着放了。
      “当然,你们有善心,吾自也不会教你们白做事。咱们大华朝做官,察举制与科举制并行。若诸位家中有那优秀子弟的,此次若能在这赈灾一事中扬了慷慨安民的美名,倒是也有机会得个清闲官身。”
      太守大惊,这不是卖官鬻爵吗,怎能如此。
      “公主,这,恐怕有违朝廷制度呀!”
      陈慕安笑道:“看把咱们刘太守急的,大人你放心,前朝孝帝云:朕不鬻爵,以淸入仕之源,今以赈济补官,却是为百姓。如今情势危难,父皇定然贤明甚于梁孝帝。”
      众人面上仍带有犹疑,毕竟此事算是公主的一言之辞,当不得真。
      陈慕安道:“换个说法,且不叫它纳钱补官。你捐了钱,捐了粮米,那么就有济世仁善的美名,按察举制,若有美名贤才,就应当被举荐给朝廷。若已有官职,也可让朝廷循资,优待选人,减少官生中的磨勘,转更好的官阶。”
      “如此,汝等可有异议?”她微笑看向众人。
      众人拜谢,口称公主大才大德。
      她又看向刘太守:“大人以为如何?”
      刘太守心里惶恐,这个说法细究下去,还是能归到卖官鬻爵上的。就看朝廷与陛下怎么看待这件事了。
      只是公主既已说到这个份上,又是公主提出的建议,若要受责罚,他总归不是负主责。
      关键是,北地郡当下的灾民要紧,若死伤太多,他说不好就脑袋不保。
      于是刘太守缓缓点头,道公主言之有理,再请大家尽力援助灾民。
      众人得到这一郡长官的承诺,更是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再有一样好处教大家知晓,刘太守会在这城池中张榜立碑,赈灾一事,捐钱粮多者,可按次序记载而下,宣告于民。”
      这话一落,殿中末座的商贾们尤为激动,其次就是世家族人。
      于商贾们而言,若能在碑榜上扬名,将来就可扩大在百姓中的正面影响,生意说不定就趁风而起,实在是天大的机缘与好消息。
      于世家而言,功名钱财皆有,若能再借此事增加一些美名,日后在其他大族、百姓民众眼中心中也算再添几分光彩。
      刘太守心中腹诽,觉得这公主太有主意,又不提前和他讲,不过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不需什么花费就能让商户心甘情愿的掏出钱来,他只得笑着附和。
      “捐钱捐粮的好处便都教大家知晓了。出力么,我就不再多讲,若各家有意,便找刘大人商议,就让他统一调配去!只是这雪灾,除了饥,还有寒一事,诸位不要忘记。”
      说完这句,陈慕安又悄悄提醒刘太守:“只是那粥棚,还得请大人多做照看,在粮米不足时,最好派些兵甲去守着,若让灾民因饥生事,便又是一件过处。”
      “且,大人还得多照顾些老幼妇孺,他们力弱,争抢不过男子,毕竟也是人命,不好视而不见的。”
      她轻描淡写的将老人儿童难以抢食的事情说出,她相信刘太守会重视,一个汲汲营营处事圆滑的人,不会允许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有太多污点。
      有些人逝去,是不可挽留的天灾突落;而有些人的离开,是上位者疏忽漠然带来的人为灾祸。
      刘太守一惊,额头上忽出了细细的汗,他忙招来人,嘱咐了几句,让赶紧去照看城中各处的施粥情况。
      陈慕安已将话说完,底下的人反应各异。
      李正使是一向的反应快,他拉起王鸿与副使,三人在下面道:“送亲团愿一道捐献些金银财宝,以解北地之忧,公主之忧,陛下之忧。”
      三人说完,也有侍卫抬着些金银财宝上来,数量自然比不得陈慕安,只是终究是为在场诸人做了个第一的榜样。
      这第一个响应号召出钱的人,得到的名声,自然和后面跟风的人是不一样的。
      卫衡也一抬手,送来几箱金子。然后再抬头冲着陈慕安一笑。
      有些官员暗骂他们狡诈,一看他们就是和公主一伙的,一早便通了气,不然谁能说抬金银就抬金银出来!
      看呐,人家送亲团只是路过这北地郡,就肯为这里的灾民们慷慨解囊,你们当地的官员、世家、商贾不心疼自己的百姓,说不过去吧?
      公主都已经晓之以利,动之以情,这一场捐是免不了的。
      既如此,不如做得大方痛快些,好博些利处与美名。
      人们纷纷交谈起来。
      刘夫人站起,在这北地郡,其夫刘咸官职最大,在女眷中她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刘夫人道:“殿下大德,妾愿捐赠黄金百两,白银千两,并粟米三百担,以解百姓之饥。”
      刘夫人的态度就代表了太守的态度,不少官眷夫人纷纷跟着捐献,比如那吴郡丞之妻吴夫人,也跟着捐了,只是比刘夫人的例少一些。
      官眷夫人捐了,世家大族的人也跟着纷纷捐赠。
      等轮到商贾,俞夫人颇是豪气,拿出了五千两白银,粟米千担。
      众人咋舌,经商之人真是财不外露,看那俞夫人一身低调丝绵,唯唯诺诺跟在刘夫人身后,谁能想到原是有如此过人之处。
      忽听得上方公主问道:“姜伯可在?周氏一族可有来人?”
      众人停下交谈,朝上位看去,就见公主已无刚才的笑模样,换成了一副冷面寒霜的样子。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赈灾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