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4、第 84 章 ...

  •   四季如春,桃林如故,蓝衣书生一手负背,一手执卷,徐徐前行。

      “我说,你把我关在这桃花林已经这么久了,诸葛,你不该对我说些什么吗?”猝不及防,诸葛亮本想躲着的某个人蓦然出现在眼前——李白倒挂在树梢上,安静地同他对视,翠绿色的眸子平和宁静,像是山雨欲来前的假象。

      诸葛亮依旧向前走去,只是在路过李白的时候微微侧身,似是在避让李白,实则是在悄悄地观察周围在寻找着什么,却不见往日那道熟悉的白袍身影。李白瞅见了他的小动作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纵身一跃落到诸葛亮身边,抬手就把这人肩膀按住,“别看了,那位被你忽悠的赵小哥被我打发去做别的事了。”

      诸葛亮被李白一语戳穿心中所想也不恼,嘴角依旧挂着常见的一道温和笑意,心中却低叹一声失策,“太白,此言差矣。我留你在桃花林不过是为你身上的暗伤所考虑。并未有其他的考量与打算。”

      李白听见他这般推脱借口,嗤笑一声,不搭理他这胡言乱语,“你怎的还是这般喜欢顾左右而言他,都被我揪住了。”说着,手在诸葛亮身后重重的拍了几下。

      诸葛亮左手握拳,掩面轻笑,“你不说清楚你想知道的是什么,又叫我如何明晓该怎么向你道明。”

      闻得此言,李白感到一丝警觉,眼眸微眯,“你究竟有多少事没有对我说明?你又做了多少打算?我看眼下天光还足,我想我们应当是有充足的时间来把这些事情都一一说清楚的。”说着就半推半就地把人往旁边的主屋里带去,手臂夹持着诸葛亮的肩膀,大有一种你不跟我走我就强行把你拎过去的意思。

      进屋后李白就把人摁在窗户边的茶几座位上,在路过一旁的暖炉时,李白顺带将赵云早就准备好却一直放在炉上温着的茶壶端了过来——李白记得早上赵云早起晨练后就开始捣鼓这些。

      当时他颇为好奇赵云为何要这么早就煮好茶,却又一直放在炉上温着,这等饮茶的习惯他从未听说,反倒是有几分像喝酒的架势,况且从记忆中对于茶的了解来看,李白依稀是记得茶水不能提前泡好太久。

      赵云一边忙活一边听见李白的询问声,他笑了笑,干净温和的眼眸认真专注地注视着手上正在做的事情,“白兄说的不错,茶水确实不能这般一直煮着。”

      他将手上沾染到的点点水迹擦去,转身对李白说,“但是先生身体情况打自我认识的时候就不太好,受不得凉也经不住热,他常常打趣说不是他想做个隐士独自一人生活在这桃花林,而是身体状况所迫使得他不得不这么做……”

      “也就是这几年他的身体才好上了一些,但依旧是体质偏弱了些,平日里只要注意一点也并无什么大碍,唯独是这饮食方面要下足一些功夫,以食温补。可偏偏先生向来是自由惯了的,别的都好说,只有这喜茶的爱好说什么也不肯退让半分。”赵云说着叹了口气,剑眉微拧,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愁绪。

      “茶水虽说温和,但在先生那里也算得上是一种刺激,能少喝则少喝,云拗不过他,但又实在是放心不下。”赵云说到这,无奈地轻叹了一声,脸上挂着无可奈何的温润笑容,“最后没办法,云只好亲自去外面寻一些温润滋补的药材,又找上了以前认识的一些药师让他们帮忙开了一些温和又不难喝的方子——与其说这煮的是茶,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壶药。”

      李白诧异地看着这位白袍武生,他看出来赵云对诸葛亮的关心和挂怀,却不曾想这位武夫竟有如此细腻的心思,竟是将自己那位看似温和大度又不拘小节实则斤斤计较又吹毛求疵的友人照顾得如此细致入微。

      李白回想起早晨那人温和平缓的神色,看着眼前淡色的茶水伴着醇厚的香味流入干净的瓷杯中,不由得嘴角弯了弯。

      不论如何,如此下来,诸葛亮身边有了这样一位实力强劲又对诸葛足够关心的人,李白也能确实放下心来不再继续担心自己这位嘴毒却又没什么武力值的好友在未来吃亏的事情了。

      淳淳香气弥散在竹制的屋子中,最后散成俞久弥留的清浅茶香,在这清香之后又仿佛叠了一层厚重有力的草木气味。

      李白将茶水推至诸葛亮身前,抬手道:“请,茶水已备,白洗耳恭听。”

      诸葛亮看着李白一副看似毕恭毕敬实则撒泼耍赖的模样,手支在桌面,书卷抵着额头,摇头失笑:“准备这么周全,看来我不说都不行了。”

      李白对此番打趣他的说法全然不在乎,眉梢一挑,唇角上扬,“可别枉费我这一番功夫。”

      诸葛亮侧眸,看向一旁的窗外,眼神悠远宁和,“那真没办法长话短说了。我想告诉你的事情,牵扯到了很多,很多东西。”

      李白没去动独属于诸葛亮一个人的茶水,反手掏出了自己的酒葫芦,“听你这话的意思,看来这些事情是你早就有所打算告诉我?”

      “是也,毕竟与你相关,我自是不会隐瞒与你。”诸葛亮悠悠然地抿了口茶,“只是之前我始终都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告知与你……”

      “为何?在我出发前往云中漠地之前,你应当是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来告诉我的。”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李白登时也不急于知晓诸葛亮隐瞒他的事情了,反倒是对于诸葛本人的想法更为好奇一些。

      诸葛亮笑笑,“的确,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当时不告诉你是基于那时我的两个考虑。第一是,彼时的李白,彼时的李太白刚得到剑仙之名,那时的你锋芒毕露犹如绝世神兵,那个时候的你很强但又很弱。弱小的人得知不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并非是一件好事。”诸葛亮对于李白的评价向来辛辣且不留情面。

      李白对于诸葛亮口中强调的自己的弱不想做什么反驳,站在现在的角度回看当时的他,确实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个弱者。听见这番言论,李白只得是无奈一笑,闷了口酒。

      诸葛亮瞥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当然,弱的不只是你,那个时候的我……未必会比你好到哪里去。第二则是有些事情那个时候的我也只是略微知晓,并不算完全明白,似是而非或者是半清半楚的情报并没有告知他人的过多价值。倒不如自己研究清楚后再来告诉你。”

      李白笑,将酒葫芦放下,搁在桌上,“那按你的说法,你现在是弄清楚了?”

      诸葛亮没有接过他的询问,反而对李白提出了一个问题,“太白,我曾在和你分别前说过,这世间在不久之后必会有一场动乱,而今你我在度重逢,不知你是否对我曾说过的预言有所想法?”

      李白摇头失笑道:“阿亮,你莫要折煞我。你我相识至今,你竟还不清楚我对于这方面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窍不通吗?”

      诸葛亮闻言莞尔一笑,“你说便可,如有遗漏之处我自然会为你理清,不必担忧。”

      李白一僵,自己这话的意思是担忧自己说错吗,明明是表达自己不想在这方面多说罢了。这遭殃的黑心狐狸,怎地一如既往的招人厌。

      奈何,面对诸葛亮的这般宛如自己求学时遇到的夫子一般的眼神,李白还是屈服了。

      但李白屈服是一回事,他不爽诸葛亮又是一回事,李白扬唇一笑,露出点白亮又尖锐的犬牙尖,“既然是诸葛夫子要给我理清思路,那不如换个形式,让你来提问吧,我顺着你的问题回答定能理清思路的。”

      诸葛亮眼下的意思本就不是故意去刁难这个政治头脑不算特别灵活的好友,对此提议欣然接受,“自是没有问题,那……这目前你所知晓的,在这方天地间彼此博弈的势力共有几方?”

      “北方汉室,南方秦朝,西南山泽海川是为险地,多由本地江湖势力控制,而西北则是云中漠地。”李白闯荡多年,读过万卷书也行过万里路,这种问题信手拈来,“在陆地之外有海岛之地,大小国家穷出不层,最有名气的也不过是东瀛之国。”

      “这些势力之间的摆在明面上的实力差距如何?”

      “陆上西南之地不足为惧,不过一群比南方小国还要混乱的散沙。”说到这个问题,李白有些不算确定,于是选择从最弱小的开始讲起,“至于其他三个……皆为陆上霸主。云中漠地本是与南方小国相似的情形,后因组成沙海联盟,且确定以千窟城为首之后,实力稳定下来,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之一。”

      “至于汉室与秦朝,若说在渡河之战以前,应当是汉室强于秦。但在渡河之战以后,秦稳定了南方局面并将诸多小国收入手中后开始休养生息,我也无法确定这强弱之差。”李白摇摇头,若要他去分析一介武者的实力,他能说的头头是道,但要他分析这些势力与势力之间的实力,那可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诸葛亮对于他这般笼统的说法也不表示否定,点点头就又抛出下一个问题,“那你知道这些势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吗?”

      李白顿了顿,这个问题就更叫他难说了,就在前不久他还插手了陆上三位巨头彼此之间的摩擦里。尽管他是被完全当成半个棋子的存在,他也能完全的看出一件事——云上漠地,汉室与秦朝之间的矛盾从来不小,未来也不会变小。

      但这些肯定不是诸葛亮想问的,毕竟国家与国家之间想来只可能存在利益与矛盾,友好相处这一言是显而易见的异想天开。李白有些头秃地摁了摁额角,对面前让自己陷入问题之中无法脱身还始终一副夫子作态的人扫去一个眼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