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第二日天蒙蒙亮阿昭就起身了,煮粥烧水,等正明和暄儿起床时,阿昭已经浇完了菜园。给他们端上热水和稀饭,阿昭背起背篓,“我去找阿萝挖笋去,暄儿,等吃完了你把碗筷收拾了洗了,好吗?”正明说:“不用暄儿,我来就好。你下山小心脚下。”暄儿却一边洗着脸一边说:“我会做的,姐姐你放心。”

      他们俩人处的好,阿昭也高兴,沿着山路下山去了。时辰还早,路上没见什么人,到了大伯家,阿昭扣了扣门,叫了声:“大伯母,阿萝。”阿萝跑过来开了门,“二嫂,这么早?吃饭了吗?你等一下!”不等她回答,跑回灶间拿了个馒头,用荷叶托着递给阿昭,“娘做的南瓜馒头,可好吃了,你尝一尝。”

      金黄色的馒头闻着有股南瓜的清香,阿昭好奇的问:“是南瓜做的吗?”

      “是啊,南瓜和面做的。你快尝尝!”阿萝催促道,“我今早吃了一个半呢。”

      阿昭掰了一小块,放入口中,松松软软还有些甜,真是很好吃。“真好吃!等大伯母得了空,我也跟她学学。”阿昭把剩下的馒头还用荷叶包好,放入背篓中。

      刘氏拎着个竹篮出来,“阿昭,这些馒头你待会儿带上去。早上光吃稀饭,到了午时就饿了,哪能撑到吃晚饭。篮里有块面种,你晚上和些面加上面种,第二天早上面发起来了就能蒸馒头了,要有馅也可以做包子。你会和面吗?”

      阿昭点头道:“会的。谢谢大伯母!”刘氏把竹篮挂到屋檐下,“别忘了!待会儿我要下地不在家,你采了笋就回去吧。竹子你大伯午后会给扛上山的。”阿昭应了,告别了刘氏和阿萝往村外的竹林走去。

      少微村背靠九屏山,村前就是浣纱溪,沿着浣纱溪向东十里就是石桥镇,阿昭当初被嫁过来的镇子,也是杨家大嫂的娘家所在。竹林在离村一,二里远的路边,很大一片,沿着山坡漫延,一眼望不到边。正是春季,这一路走去看着桃李芬芳,阿萝一路采着野菜,打着猪草,家里养了两头猪,每日打猪草就不是个轻活了。阿昭用心学着,记下那些野菜和猪草的样子,跟着阿萝一起采。

      两人走到竹林时,阿昭的背篓里都已经装了半篓野菜了,阿萝的背篓更是满满的。阿萝掏出两只麻袋,把野菜和猪草各放一袋,“这袋野菜你拿去,猪草给我。”阿昭哪里肯,“不行,我帮你采的,怎么能拿?!”阿萝笑道:“我最不爱吃这些野菜了,我二哥却是喜欢吃这些。以后你认识了就给他采,我就不用帮着采了!每次我采了,我娘也要我跟着吃,真是吃怕了!”说着吐了吐舌头。

      阿昭看她淘气的样子不由笑了,知道她是怕自己不好意思拿才这么说,阿萝看着大咧咧,其实很贴心。阿萝见她收下了,开开心心的领着她进竹林挖笋了。竹林里春笋到处都是,阿昭不禁问:“阿萝,村里人都不吃笋的吗?不见人来挖。”阿萝说:“大多人家做不好,又涩又苦,就不爱挖了。我娘灶上手艺好,做的好吃,要不我也不来挖。”

      阿昭却是从小就爱吃笋,还跟着娘腌笋干,酸笋,一两尺高的春笋正是做笋干和酸笋的好材料。阿萝见阿昭专挑这么大的笋挖,还挖那些只冒出一点头来的笋,“二嫂,为什么挖这些笋,多费劲呀?个头还这么小。”

      阿昭告诉她说:“这埋在土里的半截笋比出了土的要鲜嫩,也没那么苦涩。炖了炒了都很好吃呢。在我的家乡还有人专门找埋在泥里一点没出头的泥笋,冬日里就可以找。”阿萝一寻思,确实出土越久的笋越苦涩,二嫂说的对,刚出土的笋应该比较好吃。于是也跟着挖起这种笋来。

      忽然听见阿昭“嗳”了一声,抬头一看,阿昭正伸手去采一支带着白色裙边的菌子,阿萝忙阻止她,“二嫂,别碰那个,那是蛇皮菌子,有毒的!”阿昭觉得很奇怪,“这是竹荪,没有毒啊。”阿萝跑过来,“村里人都说这是毒蛇爬过的菌子,不能吃的,是蛇吃的。”阿昭笑了,“我认得这菌子,这可是好东西,晒干了能卖到药铺里呢。”

      阿萝疑惑了,“可是村里人都这么说。从来没见人吃过这个。”阿昭知道她不放心,“这样吧,我先不吃,晒干了去卖卖看,若是药铺里收那最好,若是不收就扔了。”阿萝想这样挺好,两人一边采笋一边看还有没有竹荪,果然又被她们找到了一些。采完笋,阿昭还想再找找竹荪,“阿萝,我想再在竹林里找找,这竹荪转眼就会凋敝,碰上了不容易。”阿萝自然不会反对,二嫂这么笃定,说不定真是个好东西呢。两人又在竹林里转了大半个时辰,收获颇丰。

      阿昭背着满满一背篓笋,手中还拎着一麻袋的野菜和竹荪,和一竹篮的馒头,艰难的爬上了山,阿萝要送她,被她拒绝了。阿萝还要喂猪,浇菜,做家事,哪里有空闲?终于见到小木屋和院子里编织着竹器的两人,阿昭不禁长吁了口气。暄儿见阿昭拎着这么多东西,忙迎上去接过她手中的麻袋和竹篮。

      进了院子,正明微笑着望向他们来的方向,“回来了!”阿昭应了一声,“采了笋和野菜。大伯母还给了些南瓜馒头。饿不饿?要不要吃个馒头?”正明笑了,“我不用。你走了这么远的路,你和暄儿吃吧。”阿昭应了,放下背篓,取出阿萝给她的馒头,递给暄儿,自己却没有吃。暄儿接过馒头,掰成三份,一份给阿昭,一份塞到正明手里,一份给自己,说:“大家都吃。”阿昭和正明笑着把馒头吃了,真是香甜!

      阿昭从杂物间取出竹席把竹荪晒上。把笋分了两堆,从土里挖出来的笋留着做菜吃,一两尺长的笋剥了皮放入大竹篮中,拎到溪里浸泡着,这样用流水泡上两日,涩味苦味就都泡没了,那时腌起来味道就好了。收拾好这些,阿昭坐在院里捡洗野菜,阿萝说正明爱吃,今晚就烧一些出来。

      午后大伯扛着绑成一捆的竹子上山来了,阿昭不由佩服大伯好本事,自己上午背的那点东西跟这一大捆竹子比,真是什么也不是。杨盛春看到院里开了菜园,晒上了东西,正明的神色也和以前不同了,从前虽然老见他笑,但那笑里总有一点冷清,现在的笑就不同了。这样的变化让他很开心。

      杨盛春给正明劈好竹篾,堆到屋檐下放好,收好柴刀对阿昭说:“留了几根细竹,等豆角和瓜出了苗我来搭架子。你大伯母让我问你,要不要小鸡仔?村里有人家的鸡抱窝了,估计再过个五六天小鸡就出来了。”

      阿昭欣喜的问道:“要啊!大伯,您可知道多少铜钱一只?”杨盛春拍了拍身上的竹屑,“你大伯母拿鸡蛋去换,不用什么钱。到时候给你们拿几只来就是了。”说着和他们告了别,下山去了,夕阳的余晖把他的背影拖的长长的。

      接下来的几日,阿昭日日去采笋和竹荪,竹荪也就是这几周的时令,过了就没有了。阿昭心里还存着希望,能用这些换些铜钱,不说暄儿和自己连身换洗的衣裳都没有,换洗时还得借用正明的衣裳,就连正明自己也只那几件破旧的衣裳。再说家里的油盐酱醋,哪样都得开销,总不能老靠大伯他们贴补。

      这一日是大集,杨盛春挑着这阵子正明编的竹器带着刘氏和阿昭到了集上。集市在离村子三里路外的地方,是附近几个村子的中心,逢五,逢十有小集,逢月头是大集。他们到的时候集上人已经不少,杨盛春找了个空位,摆好竹器,刘氏拎了一竹篮的鸡蛋,也摆在旁边,还有两个大南瓜,去年收的南瓜多,老头子挖了地窖,收藏的好,到了这个时候还保存的挺好。阿昭提醒她现在南瓜可是个稀罕物,说不定能卖上钱,刘氏这次就带了两个南瓜来试试,卖不出去就带回去,也没什么。

      阿昭带了五把晒干的竹荪,能不能卖出去她心里也没底,毕竟这东西也不是普通人家愿意买的,只能看会不会碰上识货人了。来赶集的人不少,很快就卖出了几只竹背篓,簸箕和竹筐,多是回头客,知道杨家摊子上的竹器好,也有几个新客听了老客推荐买了。鸡蛋也很快卖出了一半,那两只大南瓜看稀奇的人多,但要花钱买个秋天不值钱的南瓜,绝大多数人还是觉的不值。阿昭带的竹荪更是没人认得,有好奇的看一看,却连问价的都没有。阿昭也有些丧气,自己还是太想当然了,算了,不行就自己拿回去吃,给家里人补补身子也好。

      “林管事!要鸡蛋吗?”刘氏出声招呼道。阿昭一看,走过来两个中年男子,那被称做林管事的对刘氏笑道:“你家的鸡蛋个个好,还有多少?我都包了。咦,还有两只南瓜?能存到这个季节可不容易!”刘氏笑着说:“运气好,去年的南瓜都存了下来。林管事要吗?”林管事尚未出声,他身边的那人蹲下身子,拿起一把竹荪,“竹荪?”

      阿昭见他认出竹荪,高兴的说:“是的,自家采来晒的。”那人仔细看了看,“嗯,还不错。卖多少钱?”阿昭想了想说:“五十铜钱一把。”刘氏和杨盛春都吃了一惊,这么贵,人家能要吗?

      那人却点点头,“好。这两个南瓜?”刘氏有些反应不过来,阿昭也不知道南瓜的价钱,那人见他们愣住了,问道:“也五十铜钱行吗?”阿昭忙点了点头。那人掏出三串铜钱递给阿昭。阿昭谢了他接过铜钱。

      林管事笑着对刘氏说:“木管事是新搬来乡里的卫老爷府上的,今日我带他来集上转转,认识一下。”又对木管事说:“杨家都是老实人,他们卖的东西你尽管放心,我就没有买过不好的。这些竹器也都是又结实又好用,你们府上要用的话,跟他们买没有错的。”

      杨盛春忙谢过林管事,木管事看了看那些竹器,“是需要些竹器,既然林管事说好,就在这里买了。”说着问了价钱,付了钱又说:“这竹荪若还有就送到卫府来,竹筐和竹簸箕也再要十个。”杨家人听了喜出望外,问明了卫府所在,答应了过十日就送过去。

      杨盛春把竹器和南瓜挑到了卫府的马车上。刘氏说:“我和阿昭要置办些东西,待会儿回去。你先回去吧。”杨盛春嘱咐了一声挑着空担子回去了。刘氏带着阿昭在集市上看看,看有没有卖土布和针线的,还真找到一家,四十铜钱一匹布,够给阿昭他们三人各做一身褂衫了,阿昭买了两匹又添了些针线,这家人也卖木梳,阿昭买了一把,家里的那把木梳都断了好几根齿了,总共花了九十铜钱。又买了些盐,酱,醋和几只陶罐坛子,两人背着背篓准备回去了。

      “大姐,要种子吗?”一个摆摊的叫住刘氏,“这种子可好了,一亩能产四五百斤粮呢。”

      刘氏和阿昭一看,这是什么种子啊?“你这是什么种子啊?不是稻子也不是麦子,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种子。”

      那人也叹了口气,“这不是这里的种子,是从泉州来的,据说是海船从海外带来的种子。但是这种粮食很能长,而且在山地,旱地都能长,也不用怎么照料。”

      刘氏有些怀疑,“你说的这么好,你种出来了吗?”

      那人脸色顿时不好了,“不瞒大姐,我去年试着种没种出来。可是闽地那边真有人种出来的,叫苞谷,有这么大一根棒子呢,全结的这苞谷米。”

      刘氏听他说来不象假的,但他也说了他在这里没种出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物,换了地方就不一定行了。“大兄弟,我信你说的,可看你也是个老庄稼把式了,你种不出来,我也种不出来啊。”

      那人垂头丧气的说:“大姐,我是实在舍不得这些种子才拿出来卖,村里人没人信我,也不愿试试。再没人要,我就只能拿回去吃了。可是不甘心啊!”

      刘氏见他这般,心一软一冲动就说:“好,我买上二十铜钱的种子试试。”

      那人喜出望外,把半袋种子都倒给了她,“大姐,你若种成了也告诉我一声。我家就在七里桥,姓楚,我叫楚三。”

      刘氏点头应了,把半袋种子放入背篓,和阿昭回去了。阿昭有些担心,“大伯母,您说这种子能出种吗?”二十铜钱呢,刘氏心里也没底,“先试试吧。对了,当初分给正明的还有五分地,就挨着我们的地,要不你也试试种这苞谷?那人说旱地也行,正好。”

      阿昭从来没有种过地,更不用说种这没人种过的苞谷,真有些犹豫,可是大不了力气白花了,家里这样难,自己还能说不吗?咬咬牙说:“那我也试试。”

      刘氏听她这么说很高兴,这才是能撑的起一个家的当家主妇的样子!“别担心,我和你大伯都会帮着的。明天我就让你大伯帮着把那五分地整出来,三年没动,草长的比人都高了。”阿昭谢过了,心里早已想好,以后就把大伯和大伯母当父母孝敬,正明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 3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