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 26 章 ...

  •   回到家里,阿昭真觉恍如隔世,两人安置好行李,马上去了大伯家。阿萝和暄儿见到他们又哭又笑,顺儿张开双手要阿昭抱,大伯母眼里也泛起泪光,大伯不停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去堂叔和大堂伯家报信去了,这个年谁也没过好,这下总算是能放下心来了。

      晚上阿昭睡在自家的木床上,说不出的踏实,木屋里松木的味道以前不觉的,现在闻着却异常舒坦,很快就沉沉入睡了。第二日起来,阿昭还和往常一样做饭,收拾,正明如常编着竹器,暄儿和顺儿却一步不离的跟着阿昭,生怕一转眼她又不见了。阿昭去卫府道谢,拉驴子,他们就坐在正明身旁,正明怜爱的摸摸他俩的头,给他们讲如何编竹箱笼。

      阿昭牵回了驴子,木管事给拿了一些野味和毛皮,也带回了正明让她带的周易,正明依照孟前辈的嘱托,把书投入炉灶中烧了。秋天采的柿子已经熟透了,做不了柿饼,阿昭索性叫了阿萝来全部熬成柿糖。把柿子去皮去核,倒入锅中,文火不停搅拌,阿昭和阿萝轮流搅拌,看火,渐渐的甜甜的柿糖香味飘了出来,把暄儿和顺儿馋的眼巴巴的盯着,阿萝实在看不下去,给他们盛了一小碗糖浆,暄儿高兴的带着顺儿你一勺我一勺的吃起来,还不忘喂正明两口。

      待到糖浆搅不动了,挂勺时,把糖浆倒到糖模子里,这糖模子是大伯为她们做番薯糖打的,类似豆腐模子,但要浅一些。等糖浆凉了就结成了块,再切成小块就是柿糖了。两筐柿子两人熬糖一直熬到夜里才全部倒入模子,晚饭都是大伯母做好了拿上来的,也帮她们替了把手,她俩才腾出时间吃饭。第一个模子里的糖浆已经结成了糖,阿萝切出柿糖,一人尝了一小块,又清甜又香!一共熬了八模子柿糖,一个模子十斤糖左右。阿萝和阿昭一人得一半。

      阿昭说:“今年因为我们的事,族里的亲戚们都没过个好年,我们这一份柿糖就分给族里人。阿萝你那份要不要还去杂货铺里问问?这柿糖比番薯糖还要好吃,应该能卖个好价钱。”阿萝想了想,点头说:“嗯,去问问价,要是不合适就留着自己吃或是送礼都不错。”两人商议好了去镇上的日子,阿萝才跟着大伯母回去了。

      正明棉衣上的血书,阿昭已经在从京城回来的路上就抄录下来,回到家里仍是让暄儿劈了竹简,刻到竹简上,这样正明可以摸着读。听正明说那龟甲上的是先天八卦的卦符,让阿昭想起正明出事那日,自己在镇上买的那块黄玉佩,忙找了出来给他看。正明摸着玉佩上的图案,果然是龟甲上的一个卦符,可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可惜孟前辈不在,否则以他的博学或许能知道这玉佩和卦符的作用。自己还得尽快把孟前辈的血书细细研读,读懂了才行,只是他写的许多字自己还不认识,阿昭也不全认识,很多时候只能猜测。

      和黄玉佩一块儿放着的是给阿萝买的玉簪和如意玉佩,阿昭把它们包好放进箱笼,等阿萝出嫁时给她添妆。承安侯夫人给的金银珠宝中也有首饰,不过阿昭总觉的那些并非自己劳作换来的,正明也说这些东西自家不用,留着将来有用。阿昭就把那箱东西放在床下,和正明看相得来的银钱放在一块儿,只待将来该用之时再拿出来。

      大雪已经封山,但到了一月之期,阿昭还是去了山里。草甸子上白茫茫一片,那条巨蛇骨隆起在雪地上,象横着一带小山。阿昭等了一会儿,曲自然翩然而至,先检查了她的功课,点头说:“你的清心诀已有小成,我可以传你八卦剑了。”说着从背上抽出一柄八卦剑舞了起来,剑招并不花哨,看上去平平无奇,一共八式,每一式皆为一卦,在空中现出卦象,阿昭看的目瞪口呆。曲自然收了式,问道:“你可看明白了?”阿昭不好意思的说:“记得三四式,其它的却没有记住。”曲自然说:“那我再做一遍。”说着又舞了起来,这次舞的比上次慢,出现的卦象却比刚才的更加清晰,在空中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待曲自然舞完,把八卦剑递给阿昭。阿昭照着刚才曲前辈的招式练了起来,但却不能出现卦象。曲自然纠正着她的动作,对于她的疑问,笑着说:“你修行不够,现在还不能成形,等你修为上去了,自然就会出现,不要急于求成。这套剑法到了一定境界有降妖除魔之能,你用心练习一定能有所成。”阿昭受教。

      曲自然传完功,叮嘱她说:“清心诀和其它的功夫还要不断练着,这把八卦剑送给你。一个月后你再来这里。”说着把背上的剑鞘拿下来也给了阿昭。阿昭躬身行礼,直起身来时已不见其身影。回去的路上,经过一口深潭,潭水早已结了厚厚的冰,阿昭远远的却发现冰上出现一个大窟窿,一条大鱼忽然跳出窟窿,啪的落在冰上,扑腾了几下就不动了。阿昭好奇正想过去看看,又一条大鱼跳了出来落在冰上,接着接二连三的有鱼跳出来,等阿昭走到跟前,冰上已经躺着七八条鱼了。

      阿昭从没见过这样的事,正要蹲下看看,忽然一道黑影冲了过来,一爪向她抓来,阿昭连忙闪身避过,却是一只山峭,对她龇牙咧嘴,但又似有些畏惧,犹豫了片刻,最后把冰上的鱼划成两堆,一堆给阿昭,一堆自己抱在怀里,不满的对她龇龇牙,走了。想来这冰窟窿是这山峭所掏,用来捉鱼的,不过这捉鱼的办法倒也奇巧,也不知它是怎么琢磨出来的。阿昭想到山峭那气呼呼的样子不由好笑,找了些茅草,把山峭留给她的四条鱼串起来带回去了。

      回答家,阿昭和暄儿他们讲了山峭捉鱼的事,暄儿大感有趣,“姐姐,我们也去冰上试试!浣纱溪里一定也有大鱼!”阿昭哪里有空,便让他去问阿萝和正德哥他们。暄儿去了,天都黑了也没回来,阿昭不免有些着急,便让正明看着顺儿,自己下山看看。到了大伯家,大伯母说:“你大伯也去了,应该没事的。只怕是玩疯了,你去溪上看看。”

      阿昭往浣纱溪走,天已大暗,远远的看到冰上亮着数盏油灯,还有大大小小不下几十人,不时发出欢声笑语。走到近处,杨家族里好多孩子,大人都在,冰上隔数丈就挖一个洞,不下十几个,冰面上已经堆起了几堆鱼,还不时有鱼往上跳。阿昭找到了暄儿他们,暄儿一见她,高兴的叫道:“姐姐,你说的法子真有用!你看我们都捡了这么多条鱼了!亮了灯,跳上来的鱼更多了!”阿昭见他们正在兴头上也不好说让他回去的话,过了一会儿,天越发黑起来,风也大了,鱼也不见再往上跳了,众人才渐渐散去。

      阿昭背着分给暄儿的十几条鱼带着暄儿回了家,顺儿已经睡了。暄儿一边吃饭一边和正明绘声绘色的描述冰上捡鱼的情景,看他那高兴劲,阿昭和正明都笑了,正明被抓给暄儿带来的阴霾一扫而空。从此冰上打洞捉鱼成了村里的传统和盛会,每年都有一两次,不过这里不比北方,冰期并不长,浣纱溪又是活水,能这样捉鱼的时候也不过月余。

      家里一下子有了近二十条鱼,还都不小,小的有一二斤,大的有七八斤,一时半会儿是吃不完了,阿昭想起小时候娘腌的腊鱼,现在有些晚了,不过天还寒着,试试也无妨。腊鱼做起来不难,抹盐腌上几天,挂起来风干即可,只要通风干燥,过上三五周就能吃了。阿昭把几条大鱼全腌上做腊鱼,还腌了几条四五斤重的挂在灶上做熏鱼,剩下小些的留着煮了吃,天冷鱼也能放的住。这里吃鱼的方法多是和辣酱炖了,又鲜又香,但是也很辣,第二顿还能加上些豆腐在鱼汤里煮,也非常美味。暄儿已经学会吃辣,就连小小的顺儿也能吃这辣酱炖鱼,反倒是阿昭怎么也吃不了辣,吃上一两口就辣的眼泪直流了。

      收拾杂物的时候,阿昭收拾到去年买的铜火锅,差点把它忘了!过年还没和大伯他们一起吃顿饭呢,阿昭和正明商量了明晚请大伯他们过来吃饭。阿昭回忆着以前吃的铜锅子的材料,骨头汤做底,还会加些枸杞,红枣暖身子,肉片,蛋饺,豆腐泡,豆腐,冬笋,还有各种蔬菜。木管事给的野鸡和野猪肉还有,虽然没有豆腐泡,豆腐大伯母做好送上来了,冬笋大伯挖了也送过来了,自己只要准备些蛋饺出来,这是个费工夫的活儿。

      阿昭把肉细细的剁成泥,加了酱调味,把蛋液打好,生起炭炉,把铜勺放在炉上,加一汤匙蛋液进铜勺,转着圈一晃荡,蛋液就粘在铜勺上成了蛋皮,接着就要赶快加上肉泥,趁着蛋衣没有干透,挑起蛋衣两边一合,就是一个蛋饺。这是娘从扬州府的酒家里偷师学来的,阿昭虽然没有做过,但看她做了许多次,失败了几个后也就做的像模像样了。这一做就是半天,做了一陶盆蛋饺出来。

      过午阿昭就把鸡汤炖上了,等到刘氏他们上山来,堂屋里的铜火锅已经烧的热热乎乎,阿昭又用砂锅炖了火腿鱼干,阿萝高兴的掀开砂锅盖一看,还加了辣酱,闻着就鲜的不行!“嫂子,看着就好吃!我还没吃过火锅子呢!”刘氏白了她一眼,“姑娘家也不文气点!”杨盛春乐呵呵的说:“是挺香!”刘氏顿时没了脾气,阿萝这样都是她爹宠出来的,以后到了婆家可怎么办?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着铜锅子,刘氏说:“过几日钱家要上门来,到时候你们一起下来吃饭。”阿昭高兴的问:“是要定亲了吗?我早点下去帮忙。”阿萝顿时红了脸,埋头吃菜,一言不发。刘氏说:“是来商量定亲的事,如果顺利,开春前就要定下了。不用你帮忙,人家一定是要看看阿萝的饭菜的。”阿昭笑着说:“阿萝的饭菜还能有什么挑的?一定是好的。”刘氏笑了笑,“她虽然做的不错,但人的口味哪里说的准?”杨盛春不爱听这话,“不爱吃就别吃,难道还非要他们吃吗?”刘氏皱了皱眉还没说什么,正明却说话了,“大伯,大伯母别担心,阿萝是有福人。”刘氏和杨盛春才舒了眉头,和和乐乐的吃起了锅子。

      阿昭收拾好回到屋里时,正明还在读先天八卦的竹简,听到阿昭进来,抬头笑道:“我可能猜到那玉佩是什么了。”阿昭惊喜的问:“是什么?”正明说:“根据孟前辈写的,那个卦符应该与水有关,我猜测那玉佩可能是古时祭天求雨的法器。”阿昭没想到自己碰巧买来的玉佩有那么大的来历!正明说:“详细的我目前还不能知晓。只能看到这玉佩上隐隐有些云雨之气,好像是被封在里面。”阿昭惊叹道:“若你修行到那个境界,是否也能呼唤云雨?”正明也不知道,自己的修行一直是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脚下的路,也不知道何时会有曙光。

      阿昭想起一件事,“正明,柿糖不好切,一切就碎,我想着能不能用竹片格在糖模子里,格出小块来,这样不用切,也好看。”正明点头说:“好。”阿昭又说:“秋天做出来就行。我就是怕自己忘了,你到时候忙不过来。”正明应道:“嗯,我记着了。”阿昭想起杂货铺定的那对竹椅和茶几,正明说:“竹条,竹篾都已经劈好,明日就能做了。”回来这些天,正明日不停手,已经赶好了二月杂货铺定下的竹器,就等这竹椅和茶几做好了,一起送过去。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6章 第 26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