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高空之上,金属造就的堡垒内,突然响起了刺耳的警报。

      曙光小学五年一班,底下的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平静地将板书写到最后一个字,以一个重重的点结尾后,转过身环顾课堂。

      房间里是冰冷的人造光源,窗户上是蓝天白云的虚拟投影。大家穿着各式各样,陈旧却干净的衣服。

      在老师平静目光的注视下,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

      待到教室里变的落针可闻时,教师才说道;“你们都知道,当这个警报响起时,就代表方舟号又有一部分损坏了。“

      他停顿了一会,平复自己的情绪。

      “你们都很聪明,我鼓励你们关注、思考这些群体的大事。但在课堂上,我希望你们能更专注于眼前的课题。“

      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将那几个字重重圈出,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念道:

      “回不去的故土?”

      来源未知的病毒、方舟号的起源、 “探索派”与“回归派”的产生、地表漫长的极端低温期……

      一段段历史被娓娓道来,在物质变得越来越匮乏的堡垒中,纸张大都被用来记录更有价值的信息,个人移动设备等科技产品也早已被管理者回收、拆解、用在了其他更有价值的地方。

      人文类知识被存放在数据智库云端。只能在方舟号图书室,用有限的公用计算机借阅。

      群体的历史知识大都只能以语言的形式代代传承。

      “以上都是客观发生过的事,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现今执政团体“探索派”的说法,正确与否你们可以通过客观事实自行判断。”

      “探索派发言人表示,我们无法重新回到地面生活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方舟号于大灾年时期出发,内部多次迭代升级的恒温系统,使我们未受极端低温期影响,不排除堡垒内仍存在病毒的可能,贸然降落可能会对地面的人类同胞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二是当初由“回归派”发起的政变,不仅破坏了通讯系统,方舟号出发时配备的二十架飞行器,也在争端中被拆解、销毁。“

      “在物质越来越匮乏的现在,重造飞行器需要的大量零件,必然会影响到地外生存装置的研发进程,这是违背方舟号第一守则的。“

      “当然,以上的说法都是主观言论。是否能回到地面生活?各自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自行思考、质疑,下节课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说到这,教师停顿了许久,给学生们接收信息和讨论的时间。

      随着下课铃响起,教师以一句话为这节课做了收尾。

      “无论身处什么地方,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来处。“

      段嘉明放学回到家,父母也刚下班,他们是地外生存装置研究组的成员。

      饭桌上,段嘉明向父母分享了今天历史课的内容,最后,男孩向心中无所不能的父母问出了老师的课题。

      大人们停下了筷子,沉默许久。

      “我们回不去了”,最终,由父亲打破了沉默。

      “我们已经和地面彻底失去了联系。”
      “通讯装置在政变开始时就被毁坏了,争端持续了太长时间,当局势恢复平稳时,地表正处于极端低温期。“
      “人类顶尖的学者都在方舟号上,气温的下降速度又太快,当时的学者们自大的判断,在研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地面的同胞没有可能生存下来。“

      “之后,探索派内部对于是否修复通讯设备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最终,多数人认为我们是人类最后的火种,应该把有限的材料和人手用在地外生存装置的研发上。通讯设备修复项目立项失败。”

      “再后来,当地表再次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时,通讯设备被快速修复了,但我们发往地表的信息却再也没有收到回复。”

      说到这里,段嘉明注意到父母的眼眶都有些泛红。

      “对于地表的同胞来说我们是什么呢?“
      “在最困难的时候放弃了他们,我们是懦夫,是叛徒。“
      第一次,段嘉明觉得母亲温柔的声音有些刺耳。

      夜晚,在段嘉明入睡后,夫妻俩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能眠。

      作为地外生存装置的研究组成员,他们曾经是坚定的“探索派”支持者。

      但儿子今天提出的问题,唤醒了他们关于故土的思念,他们难以避免地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片刻怀疑。

      这段时间,随着方舟号零件损坏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回归派”再次走到台前,两派的矛盾在不断加剧。

      探索派开始全力推进地外生存装置的研发,段嘉明父母的下班时间越来越晚,脸色越来越差。

      又是一个周末,提交了本周的实验数据,身为小组长的段嘉启照例询问主任下一步工作安排。

      主任翻阅了一会数据后,开口道,“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先休息一周吧。”

      段嘉启刚想提出质疑,却被主任打断:

      “研究的事不能着急,疲惫的状态只会影响实验的效率与准确度,回去吧。”

      带着满腔疑惑回到家,段嘉启见到了妻子,一问才知道,她们的项目主任也给她们放了一周假。

      夫妻俩面面相觑,内心同时有了一个不敢相信的推测。

      没过多久,他们的推测就有了进一步佐证。

      周三,夫妻俩去接段嘉明,在校门口遇到了同为研发组成员的朋友。

      在一同等待孩子放学的时间里,朋友小声地分享了最新的传闻。

      “听说地外生存装置已经研发成功了。”
      “还有还有,后勤部门有传出流言,说这几个月方舟号的零件损坏事件,其实和我们项目也有关系。”
      “听说研究原料早就消耗完了,我们近年用的,都是从方舟号上拆下的部件再分解的,这不,拆多了,问题在这几个月集中爆发了。”

      夫妻俩被两则流言震惊的一时回不了神,回到家后,段嘉明从父母的沉默中敏锐地察觉到了某种不安的因素,乖巧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他们怎么敢的,方舟号……是我们的家呀!”妻子的声音颤抖。

      距方舟号启航,已过去了一百多年。
      那时,方舟号承载着伟大的使命,他们的曾祖以登上方舟号为荣。
      这一百多年,方舟号庇护他们度过了极端低温期,供养了一代代人从出生到死亡。
      对于堡垒中的人类来说,方舟号是他们的家园,他们的信仰……

      丈夫没有回应妻子,声音同样颤抖:

      “明天,我去找主任,问问地外生存装置的事。”
      “回不到地面,地外生存装置是唯一的活路。”

      周四,夫妻俩一同出门,各自朝自己主任家的方向走去。

      中午回到家,俩人交换信息,发现得到了相同的答复。
      “地外生存装置确实研发成功了,但搭载它的小型飞船空间有限,考虑到你们夫妻俩为研究做出的贡献,可以给你们一个名额,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名额给谁,尽快答复。”

      夫妻俩下午就把儿子的名字报了上去,然后怀揣着秘密开始不安的等待,为了儿子能顺利登船,夫妻俩这几天很少出门,生怕不小心走漏了消息。

      周末早晨,久未得到消息的夫妻俩再次出门拜访领导。

      这一次,得到的坏消息也是一致的。

      “你们的名额取消了,给了对人类更有价值的人,希望你们理解。”

      但这一次也有不一致的信息。

      在女人离开的时候,她的主任语气晦涩地对她说了一句:“上了飞船也未必是好事。”

      而男人,在离开后又折返,想要再为了儿子争取一下。透过未关严的门缝偷听到了主任的电话:
      “好的,今晚八点,我知道了,感谢您给我这个名额。“

      存放飞船的位置不是秘密,一百多年来,处在一个封闭空间,没有什么消息能滴水不漏。

      下午三点,夫妻俩以参观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由,将段嘉明带出了家门。
      虽然没有登船名额,但做为父母,他们仍旧抱着微弱的希望,企求存在某种漏洞,能让自己给孩子谋一个生路。

      进入飞船存放舱体的过程,顺利的不可思议。虽然做为研究组的成员,他们有这个通行权限,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权限还在就显得不同寻常。

      走过长长的甬道,眼前豁然开朗。

      迅速闪避到甬道出口处巨大的金属结构背面,隐藏起身形,一家人才将小心翼翼向空间的中心投去目光。

      看清眼前的情况,夫妻俩才明白自己为什么进来的如此顺利,眼中涌现出绝望。

      金属造就的环形鸿沟,将场地切割开来,一侧是飞船所处的圆形平台、另一侧是密布甬道的圆环平台。
      圆环平台又再一次被切割,中间最大的甬道出口平台被独立开来。
      从顶视看,这幅景象像一个数据图,90%的死,5%的生,还有两个2.5%留白。

      唯一能够登上飞船的通道,是架设在独立平台与飞船舱门间的金属桥梁。
      而现在,那条甬道的出口处与桥梁的两侧站满了士兵。

      人造的金属悬崖,断绝了普通人的生路。
      人类啊,在方舟号的内部又再造了一个方舟。

      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上已经站满了人,他们衣冠楚楚,排着队依次进入飞船。

      周边各个小型甬道里,也陆续有人走出,大都穿着泛白的简单衣服。
      渐渐的,人越来越多,金属结构已难以掩盖住这么多人的身形,有人站到了外面,站到了冰冷的人造光源下。
      起初,中央桥梁上有人发现了周围普通平台上的人,引起了短暂的骚乱,但发现鸿沟难以逾越,骚乱又很快平息。

      渐渐的,普通平台上已经站满了人。
      一双双眼睛,沉默地注视着中央的金属桥梁。

      突然,段嘉启发现飞船巨大的主舱门底下约5M处,又打开了一个3M宽的小门,连接着金属桥梁底部一条狭窄的通道。
      有一队人正通过那条狭窄的通道进入飞船。
      那队人虽也衣着陈旧,但都年轻貌美。队列走到结尾,是一群看起来不过8、9岁的孩子。

      突然,段嘉启想到了妻子主任说的那句“上了飞船也未必是好事。”
      想到了那个TR-Ⅰ病毒可能仍旧存在于方舟号上的传言。

      他一阵战栗,浑身开始止不住的发抖。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桥梁底部那支特别的队列。
      有人发现桥梁上,登船的人中有知名的“回归派”人士。

      普通平台上的骚动越来越大,人们争相向后排看不到情况的人传递信息,骚动甚至蔓延到那些堵塞在甬道中的人群里。

      桥梁上的人也发现了这边的躁动,但他们不甚在意。

      事情发生在一瞬间。
      有人跳下了普通平台与登船平台之间的金属悬崖。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下跳。
      像扑火无悔的飞蛾,像骤然划过的流星。

      飞船出发后,方舟号坚持不了太长时间,在没有飞行器的情况下,留下的人只能随方舟号一同坠毁,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他们达成了无言的共识,试图以自己瘦弱的身躯,填满那2.5%的留白。

      不断有人跳下,甬道里也不停涌出新的人……

      桥梁上登船的人似乎被这个场景吓到了,队伍的行进速度短暂停滞了一会。
      随后,秩序迅速恢复,登船速度加快了。

      两个不同的人群,在进行无声的拉锯与对峙。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平台间的深沟似乎真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底部了,那由大量尸体组成的新的平台,正在冉冉升起。

      登船的人群终于开始慌乱,他们推攘、插队,争相往前挤。

      情况即将失控。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一阵巨大的爆炸声,随后,整个方舟号开始剧烈摇晃。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 3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