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第 41 章 ...

  •   在班上我有两个要好的同学,一个是老朋友姬力,另外一个叫秦士良。此人身材高挑匀称,面目俊秀,性格温和,善解人意。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谈笑生风,班上的同学视我们三人为三剑客兄弟。他们俩也参加了聂老师组织的小乐队,姬力吹小号,秦士良练黑管,我拉小提琴。在我们家的附近有一条水渠,上面有一个小水泥桥。我们喜欢傍晚时刻,在夕阳的余晖中,在这里合奏一些小曲,真是情趣盎然、别有韵味。
      我的斗室是我的寝室兼书屋,虽然简陋,但是充满了奋斗的气息和热情。我们经常在这里谈天说地,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有一个周末的上午,晴空万里,姬力兴冲冲地来到了我这里。他说他昨天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驰骋在幻想的世界里。他梦见我成了一位著作等身、学贯中西、蜚声海外的科学家和名教授。他本人则投身军旅,成了一名威风凛凛的中国海军舰长,驾驶着最先进的超级巡洋舰,踏着惊涛骇浪,巡视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这个秦士良当了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的厂长,正带领着万名职工大干四个现代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只争朝夕。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个梦想,但是听着这个梦想,我们仍然激动不已,浮想联翩,也祈盼这个梦想能够成真。

      此时中国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更关心人间烟火,对于红墙内的宦海沉浮已经兴趣索然。新朝也早已有意让大众远离运动,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和发家致富。果然,8月4日-到8月8日召开了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中国恢复高考的正式通知虽然是在几个月后才正式公布,但是,这个恢复高考制度消息立刻迅雷般地传遍了中国大地,燃起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希望之火,它的势头摧枯拉朽、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恢复高考不啻是开科取士,科举制再生。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选才取士的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它打破了中古门阀社会以门第出身而论的特权局面,寒门士子也充分享受到了“学而优则仕”的上升机会。隋唐时期的科举科目众多,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孟郊《登科后》描述了金榜题名之后的快意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宋代注重文治,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逐层选拔,形式更为规范。明清两代,科举更盛,无论人员数量还是规模都较之前朝有长足发展。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自此科举制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玉门关外,天山脚下,正在享受暑假闲余的同学们,听到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各个大喜过望、奔走相告。这里的莘莘学子们群情激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都觉得凭本事走天下的机会终于又来了,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十年寒窗、金榜提名、学而优则士之路又通了。我也不甘落后,虽然身在穷乡僻壤的边塞小镇,但夙有报国之志,未忘忧国忧民,愿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英雄不问出处,我决心通过这条路修身、齐家、平天下。

      中国的政局又有了新的动向。1977年8月12日到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政治报告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要求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在本年内初见成效,3年内大见成效。
      1977年的金秋时节,又一个新学年来到了。此时恰逢国家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搞四化,于是又吹起了一股又红又专的劲风。我满怀豪情地迈入了高中的门槛。这个学年非同寻常,它将在我的成长史上留下决定性的一笔。它如此重要,用任何浓墨重彩的词句描述都不显夸张。
      这个夏天国家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顿时间华夏大地一呼百应,亿万众生投入到为金榜题名而奋斗的洪流之中,大家明白高考是芸芸众生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逆转命运的唯一机会。1977年9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将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将分别注意招收表现好的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科技积极分子。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一石激起千重浪。当闻听社会上一些学校纷纷办起高考补习班或者快班以应对高考,这里的家长们也是闻风而动,纷纷要求学校采取行动。陶老师积极奔走,学校当局顺水推舟,响应党中央为建设四化培养人才的号召,决定在我们的高中年级也开办一个快班,快班的目标锁定1978年的高考,以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但是这也意味着参加快班的同学,要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完成两年的高中课程。这个快班实际上是一个两年制高中的一年速成班。
      社会上正规一点的学校设置快班时均分文科班和理科班。我们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因此因地制宜地只设置了理科快班。我们的快班课程设置完全按照高考的应试要求设置,就是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和政治。外语当时不是必考科目,学校也没有能力开设,所以歪打正着就算了。要在两个学期内学完4个学期的高中课程,教学任务是十分巨大的。苏老师勇挑重担担当数学和化学教学,陶老师执教语文和政治,学校另外从北辰厂请来一个技术员教物理。在一年里完成2年的高中课程,教学进度也必须水涨船高。解决的方案是每节课课程内容加倍,同时一天三班倒轮流转,即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两节课。
      快班学生的选拔原则是个人自愿、择优录取。班上当时大约有三十几个人,最后选出十个人进入理科快班。我自然当仁不让,首当其冲。男同学中还有姬力、冯疆和杜力等。女同学以毛馨为首,还有一位平时总是一本正经的张姑娘,姬力喜欢的李莉,以及那个理直气壮地说喜欢我的女同学白丽华。
      学校把一个小仓库誊了一下,搞出一块空地就做了我们快班的教室。这个教室里五张课桌一摆,几乎就没有下脚的地方了。黑板不大,架在一个木架子上,看上去有些摇摇欲坠。天花板上吊着一盏没有灯罩的白炽灯,晚上上课时一打开亮如白昼,令人眼花缭乱。
      苏老师讲课按部就班、条理清楚、不苟言笑。他强调课后要多做练习题,因为应考就是做题。做题破万,高考无敌。陶老师讲课总是热情洋溢、侃侃而谈、一泻千里。她注重作文和简答题练习,因为根据以前的高考语文课经验,她认为作文的份量最大。作文的类型也以政论、抒情、叙事文为主练习,而应用文类型作文没有涉及。政治课也由陶老师兼任,主要讲一些时事政治和当下的政策方针。看得出来,她真心希望我们刻苦努力、马到成功。物理课由从北辰请来的一个技术员教学。此人大专毕业,中等身材,国字脸,高颧骨,细眯眼,目光挑剔,透着上海人的精干。他讲课时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卖弄和故弄玄虚以显示自己知识渊博。不过基本上来讲,他的条理还算清晰。

      既然决心参加高考,马上就要确定攻读方向,也就是未来要学习什么专业。这是参加高考的首要问题,它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舍。我当时醉心于文学艺术,经过几年的累积,人文知识暴增。我不仅手不释卷,还身体力行写作文、练小提琴。我喜欢形象思维,也乐于思考社会问题。对那些文学名著津津乐道,对那些伟大的文豪和音乐家更是崇拜无比,也希望有一天与他们为伍。因此,从内心上讲,如果选择未来大学的攻读方向,我是有意攻读文科的,这是我的理想。但是,理想必须适应现实。此时,勇攀科学高峰、建设四个现代化已成时代潮流,它浩浩荡荡、震天动地,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态势。通过老师的多年教育,我也认同一个人的抱负应当是做一个对这个社会、国家乃至对人类的有用之人 ,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人类伟大的事业。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这样一种事业,而科学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学科学不仅意义伟大,其现实意义也非常实在:社会显然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而不是文学艺术家。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然,这条道路也是坚辛的,正如马克思1872年在《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和跋中指出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自从二年级对解应用题开了窍以后,我对学习数理化的兴趣日益盎然,虽然还没有达到我对文学艺术那样的热爱程度。在班上,我的数理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时常着迷于那些代数式的精致,物理定律的奥妙,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奇特。我读到过一本西方科技简史,对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等人非常敬佩。所以,没什么说的,我就决定攻读理工科,通过学习数理化投身到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事业中去,在那里大有作为一番。此时,我对其他专业,如经济管理专业还没有概念,觉得它们好像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我没有先知先觉到在大搞市场经济的热潮中,其实也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且这个专业也是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快班开张后,我们几个同学不分男女,各个精神抖擞、奋勇当先、刻苦学习。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板书,口中滔滔不绝,只争朝夕赶进度。同学们在讲台下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的要点,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同时挥动手中之笔金蛇狂舞般地记下笔记。我们一天三班倒,闻鸡起舞赶早班,披星戴月下夜课。一段时间后,大家颇感体力、脑力消耗巨大。但是,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在同学们疲惫的目光中,总是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这个时候由于目标已经明确,意识到高考是一个可能凭个人本事改变人生命运的新机会,我浑身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不论睡多睡少,只要一睁开眼睛,我的头脑总是特别的清晰,就像那蔚蓝的天空那般明媚、一往无际、万里无云。我的大脑容量好像也是巨大无比,脑袋里塞多少东西似乎都可以容纳的下,连轴转学习多长时间都没有困倦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心中怀有一个伟大的抱负,觉得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曙光就在前面。只要金榜题名,就会前途无量,通向未来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大门就会开启。想到这些,我就会兴奋地难以自制,恨不得废寝忘食,二十四小时不睡觉,一天就把十天的课程学下来。
      应考准备的关键是狂做练习,题量越多越好,这就需要习题练习资料。在我们这穷乡僻壤那是一题难求,更不用说搞到练习册了。中国地区差异很大,在北京、上海等内地相对发达地区学习资料较多,而新疆这样的边远地区学习资料和学习资讯十分匮乏。我虽然精力旺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绞尽脑汁想办法四处搜罗,最后也是扫兴而归,所获无几。我能做的数理化习题,几乎全部来自课本。虽然课本上的习题我作了无数遍,但是由于接触的题目类型有限,在高考时如果遇到不熟悉的类型,或者怪题,就有阴沟翻船的风险,这的确是个大隐患。后来,父亲去外地出差搞到了一本《高考综合辅导材料》,里面数理化、语文内容都有,但是遗憾的是这本资料虽然面面俱到,但是每科内容都是蜻蜓点水、题量有限。它更像是一个复习提纲。但是能得到这样一份额外的学习资料,我已经是满心欢喜。当听说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可以搞到旧高考卷子做练习时,我是羡慕不已。到目前为止,我还从来没有见过高考卷子的模样。另外,传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为上海考生提供复习资料。我当时连这本书的影子都没有见着。显而易见,数理化课本上的习题就是我的唯一指望了。没想到萧瑟秋风今又是,当年赵普凭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现在要凭三册课本闯高考。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大陆各大媒体,如《人民日报》,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由于时间紧迫,1977年的高考决定在11月28日到12月25日举行,凡上山下乡、返乡知青、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择优录取。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高考复习资料一时间洛阳纸贵,一册难求。
      得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父亲力劝舅舅放马一试,不要丧失这一大好机会。舅舅已经许多年不读书了,谈何容易。而且现在工作繁忙,新婚燕尔,也难有雄心壮志。不过,他也觉得这是个机会,不妨临阵磨枪,试试运气。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报考文科。数理化他已经忘的一干二净,已无恢复的可能。我很高兴他能参加高考,因为他毕竟高中毕业,还是有机会金榜题名。另外,他也可以给我带来第一手有关报考、考试和考场的信息,以便我有备无患。考试那天早晨,舅舅饱餐战饭,骑自行车去考场单刀赴会。傍晚时分,他悄然回来。他很平静地简述了考试的情况后,干脆地对我们说此事到此为止,他不打算再参加明天的考试了。他本来就是怀着侥幸心去放手一搏的,但是通过这次考试他打定了主意:从此不再走这一条寒窗苦读、金榜提名、学而优则士的道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就是投身于新时代的大江大湖中去闯荡一番。正所谓,帝王将相岂有种乎?发家致富人皆可图,凭着他天赋的机智,再加上三年的当兵生涯,以及只身千里闯新疆的经历,不愁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闯不出了一番新天地。条条大路通罗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果然,在大干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如鱼得水,发家致富,笑傲当今状元郎。

      我十分关注这场高考。据说1977年的冬天,中国大地上有五百七十万来自各个阶层的考生又走进了高考考场。1977年的高考以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载入中国高考史:一是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激烈。起初预计报考者有可能达到二千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录取率是1%。结果,这一年全国最后实际考生数为570万人。根据新疆教育局关于1977年招生信息显示,当时全疆报考人数是109,577人,招生名额为3916人,录取率只有3.6%。而且这一年的高考是先填志愿再考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