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守望 ...

  •   1993年初夏,夜已悄然降临,虫鸣鸟叫不绝于耳,嘈杂的脚步声,触发一阵急促的狗叫。村子四周漆黑一片,偶尔会有一两束光透过树缝在天空跳跃、晃动。
      “到底是谁拿的钱?”
      “钱弄哪儿去了?”
      “说不说,恁是真嘴硬,再不说我可真扔粪坑了!”王松坡气急败坏的晃荡着抱在怀中的闺女王琁。
      王琁只有3岁多,身小娇弱,一脸惊恐,确始终不敢说话,抽泣中嘴唇不由自主的频繁抽颤动,被恫吓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不是俺拿哩,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死鸭子嘴硬,下午就你自己搁家玩儿,西院恁玲嫂都看见了,下午燕燕来过咱家,都恁巧,正好晚上我跟恁妈回来拿钱进货,钱就木有了?钱还能飞?”松坡脾气暴躁,情绪激动,几个巴掌下去狠狠砸在王琁的屁股和大腿上。
      松坡无奈的向右边邻居诉苦:“国强、玲,你说说这闺女能要不能,我跟她妈俺俩在岗上卖东西,一天也不一定能卖10块钱,她可倒好,家里就剩50块钱了,让人家拿跑了;嘴巴还死硬,问还不说,啥都不承认。”
      由于是夏季,女孩只穿了件草绿色‘的确良’宽带背心裙,透过门口的光,隐约露出的腿部已浮现出大片红肿。妻子冯玉华心疼闺女,一把从丈夫怀里夺过女儿:“你这个脾气就不中,你还真打孩子,钱丢了就丢了,你下那么狠手干啥。”
      说话间,已经将手中的孩子递给了松坡二弟王建坡:“他大,你先带孩子去你恁家,这会儿恁哥哥二百五脾气又上来了,拦都拦不住,这都问孩子大半夜了,啥也没问出来;省的他再把孩子打出啥好歹来!”
      建坡闻声接过孩子,由于是夏季炎热,从家里赶来时候也没来得及穿上衣,只见他光着膀子,左手托着王琁,右手拿着手电,越过栅栏门,准备往外走。
      紧张许久的内心,因为建坡大的到来,瞬间放松不少;但是四周的昏暗仍旧让她觉得可怕,女童纤瘦的手臂一把环抱着大大的脖子,涨红的小脸,鼻尖下落,闻到一股淡淡的汗土气;此刻男人下意识的将手电一端的绳子挂在右臂,抚摸着女孩的头部,安慰道:“没事了,没事了,晚上去大大家里睡。”
      女孩几乎哽咽的点头:“嗯。”
      渐行渐远的步伐,转向的那一瞬,仍未阻挡女孩惊恐的注视,母亲焦急拉扯父亲的画面,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诉说着对燕燕偷钱的猜测。随着大大的左转,眼前一片漆黑,已经看不到爸妈邻居的讨论情形,但是相互争论的声音仍旧在耳边环绕。
      建坡家在村子最东头,距离大哥家并不远,步行三四分钟就能到,但是就是这么短短的一段路程,对于经受一连串恐吓、责问的女孩,惊惧之感如蚁噬骨,使她内心忐忑不安。短短几分钟,回忆映入脑海。
      记忆被拉回到炎热的下午,太阳仿佛变成了一个大火炉,不断放射出强烈的热力,炙烤着大地;哄妹妹睡着后,父母都不在家,够不到电扇开关的王琁热难耐,从堂屋跨过门槛,远远往外看。
      麦场中错落有致的耸立着一堆堆金黄的麦垛,肉眼可见,已被烈日炙烤的弯曲变形,仿佛在热气中蒸腾晃动,那种恍惚之感,像极了中暑产生的幻觉。
      在童年很长一段时间的记忆里,王琁都不能理解为何一到夏天特别炎热的时候会出现如此奇特的视觉现象;直到读完初中,学过物理,她才理解这种现象原来是因为暑期空受热不均,造成小范围内空气对流产生强烈的局部密度差,再加上光的折射作用,传达到眼睛里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从视觉上整体给人一种抖动的“火烧缭绕之感。
      正在王琁出神于如此神奇的画面,不知不觉却被左侧的笑声拉回到现实。
      “姐,我要吃那个绿色的哈密瓜味的!”
      “姐,你快给我,你答应买给我的!快给我!”穿着蓝裙子扎着车把头的女孩,正一次次的往上蹿蹦,向旁边穿黄格子裙的姑娘索要着。
      王琁是王松坡和冯玉华的大女儿,也是整个王家三兄弟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母亲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宠溺,曾在孕期翻坏了整部《新华字典》,最终为女儿取名为“琁”。
      “琁”者,美玉也,亦指美人,喻意事物的美好。
      冯玉华,作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与以往家庭借助五行卦象取名不同,于她,取名更发自于心声,借以
      “琁”字之不凡意境,寄予对女儿的无限期望与关爱。
      王琁出生于农历1990年2月初9,受当时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婆婆汪玉梅抱孙心切,不久母亲又再次怀孕,但事与愿违,母亲于第二年农历9月14生下次女。当时在痴迷五行八卦的王琁三姨玉环看来,次女生辰八字极其符合将星落地的时辰。农村有句俗话:“将星落地,惊天动地!”先不说什么将星之言,不过王琁妹妹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印证了就“惊天动地”这一说法。
      王琁二妹的到来,正好赶在计划生育最为严格的几年。
      在这里,不得不普及下计划生育的概念。计划生育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我国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老龄化加剧,二孩、三孩政策已被逐步放开。
      与当下不同,受各方面生存压力影响,80/90后在一定程度上受父辈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多数已婚家庭延续一孩的育儿观念比较多;另外已婚夫妻“丁克”现象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未婚男女,独居终老的也不在少数。
      言归正传,1983年-1993年是计划生育最为严格的三年,家庭育儿方面是高度提倡一家一孩儿的,王琁的妹妹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出生,因为当时计生部门是不允许二孩的,导致在妹妹出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母亲和妹妹都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直至1993年后,为了给二孩儿上户口,母亲才将次女带回,也算是经历了一番“寄居辗转”、“惊天动地”。
      落户前,冯玉华只给次女取了小名“二妮儿”,因为面临落户,起大名的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王琼奶奶曾经上过几年女校,识得几个字,因为没上过多少学,再加上地方口音话,经常把“王琁”的名字,转音念成“王悬”,又加上前些时候,松坡跟玉华东躲西藏也没争着啥钱,家里可不穷了;奶奶自然而然把这“贫穷”的因果,归咎在儿媳取名不当上,说儿媳妇取名取悬了,家也跟着穷了。于是在给二孙女起名的时候,相当谨慎,亲力亲为,为其妹妹取名“王瑶琁”,取意“遥琁”,寓意“遥远的脱离悬困境遇”。随后夫妻俩在北岗找了个铺位,做起了饮料批零的生意,日子也渐渐好转起来。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长兄为父,长女为母”,对于幼小的王琁虽然达不到如此高的境界,但是母亲与奶奶相处存在诸多隔阂,夫妻俩又要为了生计来回奔波生意,王琁就承担起了照看妹妹的责任,所以王琁在学龄前,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基本都待在家里。
      正因为王琁不大出门玩儿,更不敢一个人出去,只能怯生生的跑到栅栏门的木桩后,透过门缝偷偷往外瞄。
      刚好看到门前的杨树下吃冰冰棍的江姓姐妹,父母虽然在北岗做些小生意卖冷饮酒类,但是一直在老家的王琁很少能尝到,对甜美口味的向往却不自觉得驱使她渐渐走近她们,直勾勾的看着燕燕嘴里舔着的冰棍儿。
      海燕和王琁同年生,以前也在村口碰见一起玩儿过几回,也算熟悉;她姐姐燕燕过完暑假就要上初中了,模样俊俏,身材高挑,俨然成了附近有名的孩子王。
      “看啥,想吃自己买去!”燕燕斜视了一眼。
      王琁还是怯生生的想靠近她们。
      “姐,要不给她吃一口吧。”海燕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冰棍儿伸到她嘴边。
      凑近已闻道一抹诱人的哈密瓜的清甜,在这个知了都被烘烤断声的夏季,王琁抑制不住内心的渴望,猛的上前抓住海燕的手,吞掉了半截儿,但由于口腔被刺激的异常冰凉,又不自觉的顺着口水,吐到了地上。
      海燕一看这情形,哇哇急哭了。
      她姐姐燕燕,赶忙跑过去,一把将王琁推到了旁边的麦垛里,伸手薅起一撮儿乱发,又拿着巴掌往脸上扇。
      王琁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有些蒙,只觉头皮一阵撕裂般的疼痛,脸上也是火辣辣的。
      “二燕,把雪糕给我,啥人儿,尝一口还上瘾了,半截都给咬没了。”只见燕燕拿着被王琁吞掉半截儿的雪糕,一点点靠近王琁的脸部,王琁身子弱小,一头被燕燕压在手下,冰凉的雪糕在日光的直射下融化,一滴滴的绿色液体,如刺锥般砸落在脸颊、鼻梁、嘴唇上。
      那是幼小王琁第一次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可怕,虽然并未有强烈的羞耻感,但是这姐妹俩并不友善的举动,使她全身不安的颤抖,哆哆嗦嗦的说:“不要,不要,不要打我,拿东西赔你还不行吗。”
      燕燕渐渐松开了手,慢慢蹲到王琁傍边,邪魅的浅笑:“你拿啥赔?说说看看。”
      王琁颤颤巍巍的从手腕上取下一根粉色的扎头皮筋儿。
      “这个赔给你行吗?”
      燕燕接过,一把扔到地上,啐了一口唾沫:“谁要这破玩意儿,不值钱的东西。”
      一手又薅起了头发,另一只手重重的拍打着王琁的背部。
      “别、别、别打了,家里有钱,赔你钱还不行吗?”王琁惊惧略带哭腔的说。
      “走,带我们拿。”燕燕一把跩起王琼,轻轻打开栅栏门,三个人蹑手蹑脚进了屋。
      “你爸妈没在家?”燕燕四下环顾着。
      “去岗上看摊儿了,妹刚刚睡着,你们别吵她。”
      “钱在哪儿?”燕燕在床头枕头附近一边翻找一边问。
      “在红色衣柜里边,衣服下面的黑包里。”王琁胆怯的说。
      王琁平时经常会看到父母收摊子回来,总会小心翼翼的数着一叠叠钞票,并把钞票分类放在里边的黑色公文包里。
      彼时的王琁年纪尚小,对钞票金额,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她只是天真的知道,每次跟妈妈去小卖店,拿着钱可以换好吃的,并不知道父母争这些钱需要付出多少艰辛。
      “哎呦,还不少钱,这还差不多。”燕燕从里边掏出大大小小的纸币,也顾不上数,一把塞进自己口袋。刚要转身离开,却又用手使劲儿拧起王琁的耳朵,凑上去:“不准告诉你爸妈俺俩来过,敢说一个字儿,我把恁妹妹抱扔了,你信不信?”。
      王琁惊恐万分,泪水划过脸颊,硬生生的点了点头。
      月光如水般洒在寂静的庭院,墙角的竹叶在随风摆动,沙沙作响。老旧的松木门,“吱呀”一生被打开,王琁从回忆被拉到现实,发现自己已被抱到了里屋的大床上。
      “快睡吧,睡一觉就没事了。”建坡慈爱的摸了摸女孩儿的头。
      王琁躺下,慢慢静静地睡沉了。
      松坡夫妻俩当晚从邻居那边了解大致情况,知道是前院燕燕拿了钱,当晚就去找她父母,可是燕燕死不承认是自己拿的。王琁爸妈本来只是想讨个说法,谁知燕燕她爹一气之下抽出皮带一顿爆打,根本拦不住。
      刚满 11岁的小姑娘哪里承受得了这样的惩罚,哭着说所有零钱都被她买玩具、买零食花完了。
      王琁父母见孩子伤成这样,也不好多说什么,悻悻离开了。
      这件事情也就此告一段落。
      现在回忆起来,王琁依旧不能理解这个偷钱的贼究竟是谁。
      大人觉得是王琁太懦弱,那么轻易就被燕燕撺掇;也有嘲笑燕燕这么大孩子还手脚不干净;千人千言,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这个偷钱的贼,当下看来,也许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经济来源少,父母多奔波在外,留守儿童更多成为了别人欺负的对象。
      其实放眼当下,城镇化高速运转,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城市生活,对生存的渴望,已不再是满足于种着那一亩三分地;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为了生存不得不由所在的偏远农村往发达的城市务工转移。
      长大后,王琁一有时间,更愿意往乡下老家跑,因为哪里居住着很多跟父母年纪相仿的老人。平时,年轻的劳动力除了逢年过节,已经很少能够在农村看到。
      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儿童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的隐患,甚至存在生命危险。
      王琁到现在还能深刻的记得一个并不熟悉的同学-李颂巾。
      大多数人对小学同学记忆深刻的情况,无外乎有两种,也是两个极端;一种是记得学习特别好、品学兼优的,另一种则是行为最差劲儿的。就比如王琁就深刻记得他们班一连几年一直跟自己争第一的男孩郭亚昆,虽然很少能争的过他,但是依旧记忆深刻;另外一种,就是这个同学特别调皮特别坏,就比如郭学通,一个动不动追着小女孩骂街、动不动就往女孩文具盒里塞毛毛虫、动不动往同学桌兜儿里扔癞蛤蟆的反骨儿童。
      但是,对李颂巾的深刻记忆,却突破了这两点,源于对这个年轻生命骤然终结的惋惜。
      李颂巾,头发黄白相间,皮肤异常白皙,人送外号“白毛女”,有段时间王琼和她隔着路道坐隔壁桌,也曾仔细的观察过,她的睫毛都有不少隐约发白的,私下同学们都流传说她有什么遗传病。所以,无论在班级还是在学校,很少能看到她有玩得要好的朋友,总是孤零零的。
      秋尽冬初,记得大概是上小学三年级时候,当时还有早读课,上课时间大致在早上5:30-7:00,上课的学生基本都是附近村子的小孩儿,起得早,天又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家一般都习惯约上邻里同伴一起步行去学校。
      王琁和李颂巾是隔壁村,王琁所在的村子小,也就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所以村子里边是没有学校的,村里的小孩要想上学,就得徒步走上三四里路到李颂巾所居住的小河郭村。
      就小河郭村名来说,可能跟很多同龄人疑虑相似,王琁也有着类似的困惑,一个村子的命名,为什么叫小河郭呢?长大后,才慢慢了解,小河郭村里边大多数人姓氏为郭(据传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姓氏分支),村子北边有一条蜿蜒东流的小河,名为澧河;当地人不经意将“小河过”与“小河郭”谐音化,便有了这个独特的名字。这些也是听附近的老人们偶尔闲聊说起,具体由来很难考证,暂且听听作罢。
      小河郭大概有二百多户人家,在周围村子里边算是个大村儿了,平时王琁所在的村子陈庄,孩子们都是沿着一条黄泥小路艰难的开始一天的求学之路。
      夏季天早,早读上学,天都大亮,田里有不少人在除草、摘菜的;到了秋冬季节,天寒夜长,有时候早上起来,四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上学路上,有时候打开手电,一束光亮能直插云霄,这是现代都市生活再也看不到的景象。现在还总能回想起来,那时的夜真是黑的纯粹,没有斑斓霓虹,更没有车水马龙。
      王琁胆子小,上早读,总要去喊上东边的同班好友陈姗姗,好组团壮胆。过了小渠坝,路程差不多就走了三分之一,小路北边的麦田里还有一片坟冢,一堆堆杂乱的分布着,黢黑一片,偶尔还会闪出数点鬼火磷光,胆小的两人,背起书包一阵狂跑,直到跑到邻村小河郭有人家的地界儿才渐渐放慢脚步。
      有好多次,刚到邻村地界没多久,她们总能看到李颂巾扎着个红领巾,不紧不慢的从南边小路往学校方向走。
      “你说,她就不害怕嘛?大人们都说南边小路的池塘,小莫她妈是从哪里跳河自杀的,水声哗哗的,都说一到晚上有水鬼呢。”说完,姗姗一脸不可思议的看向她。
      “哎,李颂巾,你跟俺俩一块从村儿中间走吧?”王琁大声得呼喊着,可是李颂巾,只是回头看了下,并未回答,甩了下辫子,又扭头径直走开了。
      “你管她干啥,看都不搭理咱倆,这丫头脾气怪着哩,咱们赶紧走吧。”说话间姗姗便拉着王琁走开了。
      王琁到现在一直都不能理解,她和姗姗上小学期间,都是惧怕四周夜晚的田野,也数不清多少次是飞奔着跑向邻村有人家的地方,李颂巾难道就不害怕嘛?当时到小河郭学校上学,村子中央有条大路直通学校,南边有条小路绕过水塘也能到,一般小伙伴们都喜欢走村中间的大道,热闹也觉着安全。
      唯独李颂巾是个例外,每次偶然碰到她,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也曾听班里同学说过,李颂巾还有一个哥哥住校上初中,爸爸妈妈好像常年在深圳那边打工,家里一般是爷爷奶奶照看。在那个年代,对传统的农村人来讲,上学都是要花好多钱的,光靠种地一年没多少收入,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为了生计,父母至少一方,或者双方都会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日子差不多这样平淡的过了一年多,也是在一个深秋的季节,下午预备铃刚刚敲响不久,一个满头花白的老太太,身穿深紫色毛衣,头发、衣服上都沾着一缕缕细小的芦苇絮絮,双手比划神情慌张的向老师诉说着什么,隔着窗户,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好奇的往外看。
      “那不是颂巾她奶奶吗?”一个男孩惊讶的说。
      这个时候我们大家才下意识的看向颂巾的座位,恍然意识到,一天都没见她来上课了。
      老太太好像并没有从老师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复,双手抹泪、身躯佝偻、脚步蹒跚着走了。
      随后校园广播里、附近各村的广播、村口瓦屋下的公示栏,到处都能听到、看到有关寻找李颂巾的信息。
      附近的几个村子,几十年的平静,被突如其来的少女失踪所打破,一时间各家各户惶惶不安,乡镇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从此取消了小学生早读制,上学路上渐渐被家长繁忙的接送身影所取代。
      事发之后,各种不同的谣言层出不穷,不断在附近村落酝酿、发酵、散播。有的说女孩是被拍花子的偷走了,也有的说女孩是被拐到云南卖到深山给人当媳妇儿了;还有的说女孩可能遭遇不测,已经被杀害不在人世了。
      一个孩子的失踪,对于无关紧要的人来说只是多了一重恐怖,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对受害人家庭却造成了不可扭转的毁灭性打击。
      李颂巾的父母接到女儿失踪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返回了阔别多年的老家,母亲因为接受不了女儿失踪的打击,整宿整宿无眠,频繁产生幻觉,最终患上了失心疯,逮着扎辫子的女孩就要上前抱着认成自己闺女。奶奶因没有照看好孙女儿,一度自责,内心愧疚 ,不到半年也郁郁而终了。颂巾的父亲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照顾起妻子的起居,从此再也没离开过村子。
      女孩的失踪过去好多年了,当大家觉得这一事件即将成为解不开的谜,意外却来临了。
      王琁记得那时在县城上初二,时间刚过初夏,正好赶上周五下午放假,同往常一样,乘坐返回陈庄的公共汽车往家里赶。当汽车快行驶到小河郭村西北方向北岗路与屏桐路前400多米处,前方路面被警车和红白相间的隔离带围了起来,很多车辆都被迫掉头,或者临时变更了线路。
      透过公交车的玻璃窗,王琁好奇的往外观察着。
      沥青路面已经被警察用钉耙、铁锨刨开了一片,道路周围到处散落着沥青渣子和水泥块,一侧堆积着半人多高的黄土,警察时不时疏散着旁边不断增加的围观人群。
      警务人员好像从大坑里小心翼翼的取出了一些白色的东西,陆陆续续往傍边蓝色担架上的防尘袋里装。
      “从坑里边取出来的,那是骨头吧?”一个眼尖的乘客用惊愕的口吻反问着。
      “那不是颂巾她爹妈嘛?”另外一个人惊呼着。
      王琁猛的推开窗,探出头仔细往外辨认,确实是颂巾妈妈,几乎全白的头发蓬乱的扎在耳后,整个人像是受到了重大刺激,已经全身瘫软的蜷缩在地上,颂巾爸爸在傍边声泪俱下,想搀扶起妻子,却怎么也扶不起来,最终两人半跪在地上相拥痛哭。
      王琁倒吸一口凉气,浑身不寒而栗。
      此时公交车调转方向,临时变更了线路,透过车窗,看着身后渐行渐远的人群,王琼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那是一个黄白头发,面容白皙,扎着辫子,孤零零走开的身影,久久在她脑海无法散去。
      世间苍凉,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有人说颂巾天生孤僻,是她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有人说是凶手残暴变态,竟连如此天真的女孩都不放过。
      无论大家再说些什么,颂巾的死俨然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类性格的形成,往往经受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类
      性格在多重因素的激发下增进、交融、重塑。
      其中,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环境影响更显得举足轻重。
      把一个生命的逝去简单归结于性格、外力,真的合适吗?
      我们经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当我们回头去剖析本质的时候,她那颗留守的心,对父母关爱的渴望,最终还是散落在那个最美好、最童真烂漫的年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