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与子同袍脉脉相传

      儿时,我不明白为何我要将民族填写为“汉族”。亦不知为何五十六个民族中,唯独汉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服饰。上了高中我才知道,汉族曾被称为华夏族,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又被称为炎黄子孙。刘邦得天下而立汉朝,以一朝之号,为我全族之名,寓意为:星汉灿烂,指的是星光灿烂的银河。所以汉族如银河般包容万象,海纳百川。与五十五个少数名族荣辱与共,和谐奋进。汉族,并非没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至西周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所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出现了一股崇洋媚外潮。照相馆里的服饰都为和服、西装、婚纱。外国人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连自己的服饰都没有。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清代“易发易服”衣冠遵循清朝制度。着汉服衣冠、束发者而治重罪,导致汉服在清代断代。时至晚清,因“洋务运动”引入大量西方文化,洋装开始流行。又至民国初期,推翻封建旧制后,民众追求自由、民主,寻求线条美,将满族服饰改良为旗袍,后流行于民国时期。
      《诗经》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礼记深衣》说:“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曹植在《美女篇》说:“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陌上桑》说:“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秦宫诗》说:“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清平调》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丽人行》说:“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华服也称汉服,是亚洲多国服饰的鼻祖。所以,我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服饰,只是没有更好的传承。
      在《易经》、《后汉书舆服志》、《晋书舆服志》、《周官》、《礼记》等书中记载了从皇帝乃至文武百官的服饰。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为"十二章",实际上为"十六章"。绘绣有龙纹的九章礼服称为"衮服"。
      战国时期为深衣、襦裙和裤。《诗经》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色为当时民间最流行的色彩。汉代为呈现凝重、典雅之风多为曲裾袍与直裾袍。《羽林郎》中说:“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给人一种洒脱飘逸儒雅之感。魏晋时期为承袭秦汉遗俗,上衣穿衫、袄、襦,下身穿裙,衣身紧贴合体,袖口肥大,裙裾流行为多褶破裙。《洛神赋》说:“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衣袖肥大随风翩翩,发带飘扬,罗裙垂于足上,轻盈如羽翼,朦胧如烟波,呈现出端庄典雅之美。当时的汉服已是华美至极。隋、唐时期短襦小袖,衣着鲜艳,配色大胆,齐腰或齐胸襦裙呈现俏丽修长风韵之美,衬托出女性雍容华贵如牡丹之贵气。日本便将唐代服饰改良为和服。宋代女子以修长瘦弱为美,女裙较窄,多有细纹,衣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首饰以珍珠为主,多镶于发饰、发冠、服饰及妆容,以清新素雅的服饰呈现宋代的繁盛与自信。明代服饰有所改良,有袍、衫、袄、霞帔、褙子、比甲等,衣袖宛若琵琶之形,故称琵琶袖。下裙为多褶马面裙,将金、银织进裙摆中,当时的织金技术世界领先。作为中国的附属藩国,他们王室所穿戴的服饰均为中国的“赐服”。虽然汉服在不断改良,可她的服章精神从未改变,多以交领右衽为主。汉服中缝被赋予了刚正、公平、正直之意,所以汉服背部的中缝作为华夏名族之精神而被各个朝代所传承,这也是儒家教育的典范。
      中国的传统服饰因未普及大众,而至很多人误以为现代所穿之汉服为“古装”、“戏服”、“朝鲜服”、“和服”等。所以汉服若不传承,便会被世界认为是他国之服饰。就如起源于中国的放河灯和元宵灯被他国申遗为“燃灯会”。中国的端午节也被他国申遗为“端午祭”;中国的中医也被他国申遗为“东医宝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若不传承,便会被他国所觊觎,而被申遗载入他国史册。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自当珍惜、保护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的服章之美。穿上汉服,便承载着中国文化复兴之责,我们要将中华文化镂进骨子里,以星星之火,脉脉相传。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穿我华夏衣,传服章之美,传儒家之精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