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3章 书院(上) ...

  •   若问马文才,他倒恰好并不想回去。国子学里全是士族门阀的后代,鱼龙混杂、派系众多,与朝堂政局也密切相关。别说之前的那个马文才了,就是现在的他也没那个自信能在国子学里安安稳稳待下去。国子学里这些生员轻易就能做官,没几人真心向学。他主动提起来,只是以为他父亲会高兴。

      此时见了陈氏和马子明的反应,马文才还有什么不明白,便直说了:“儿自知诗词文采、治国方略均不及阿父和长兄,本也无意做官。发生那事后,更晓得官场复杂,以儿子的性情不如不去,免得给家中添麻烦。”

      马太守虽然也这样想,听了这大实话还说忍不住恨他不争气,瞪了他一眼,道:“那国子学不去便不去了,无足轻重,只是你这读书不可荒废。不如我便请一位德才兼备的先生来家中做教习吧。”

      马文才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凑到马太守和陈氏身旁,这边捏捏肩膀、那边锤锤腿,笑道:“还是阿父、阿母好!”闹得两人又好气又好笑。

      说起来简单,但真找起先生来却没那么顺利。大约是时机不巧,找到的几个适合的先生不是要去其他地方就是已经要去别人家了。

      “文才,这一时偏偏找不到合适的先生,”马太守说着,自己都觉得太巧,“不过钱唐县有个姓周的先生开着家书院,听说是满腹文章、人品高尚,只是个性有些清傲,不愿到府上设馆。”

      马文才暗忖,难道这世上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所以冥冥之中注定,他要碰上二人?他问父亲:“阿父觉得,我是该去周先生的书院,还是再找找其他先生?”

      “我虽然希望有个先生在府上专门教你,可这一时之间恐怕很难找到适合的人选,”马太守也是为难,“这周先生名望极高,你若拜在他门下也不坏,总好过在家耽误时日。”

      马文才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便说:“儿愿意前去周先生的书院读书。”

      马太守道:“好。这事宜早不宜迟,我这就修书与周先生。钱唐县在吴郡下辖,我和吴郡太守也算熟悉,到时也好叫他看顾你几分。你去同你母亲说吧。”

      陈氏听说马文才又要离家读书,十分不舍。在国子学的几年,他就难得有机会回家。

      “行了,你去吧。”陈氏收拾起心情,讲马文才赶回去,“钱唐县不远,这两天应该就有回音。我先带人将你的行李收拾起来,免得到时候来不及忙中出错。”

      陈氏的话没错,一天后的一大早,回信就送到马太守手上。他当天便让陈氏与马文才准备行囊。

      又过了两天,适逢马太守休沐,一家三人一齐吃了顿温情脉脉的午餐,马文才就带着三七、六曲出发了。

      马太守与陈氏一直将他送到府门,陈氏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她拉着马文才的手,念叨着要吃好睡好,又转头吩咐三七和六曲好好侍候。

      马太守在一旁频频点头,最后拍拍马文才的肩膀,道:“像周先生所开这样的私教书院里都是些寒门庶人,士庶有别,你不必与他们相处得如何和睦,只专心读书便是。”

      马文才也是鼻子发酸,跪下拜了拜,终究挥手离开。

      一行一共五人驾着两辆牛车,除了马文才和他的两个仆人,还有马太守特意雇佣的向导和保镖。那牛车一看就精致舒适,木质的车斗简直像个小房子,既高又宽敞,躺两个人都绰绰有余。

      此时正是二月仲春时节,江南已有绿意。马文才难得见到野外的景色,时不时钻出车厢坐在车辕上,随着牛车慢悠悠一摇一晃的节奏看风景。春风中夹杂着湿润的水汽,扑在脸上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他突然想起小学课本里有篇散文,一时兴起大声背道: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七犹豫着问:“公子,你念的是什么?我怎么听不大懂?”

      马文才嘿嘿一笑,道:“这是你家公子我见到这春日美景所做的文章,你看如何啊?”

      看三七支支吾吾不晓得说什么的样子,马文才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在这笑声美景之中,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看似已经融入新的生活,但这巨大的转变其实仍在他心里留下了焦虑与恐惧,直到此刻他才终于放下负担,全然接受现在的人生。

      马文才叼着根嫩草茎忍不住想,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去这座书院?会不会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在路上相遇?他暗搓搓琢磨,爱上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的梁山伯,他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呢?这简直是传说留给我们的一个迷……

      不过三五日,众人便抵达钱唐。

      书院位于钱塘县凤凰山万松岭,因为时间有些晚,马文才决定先在县城内住一晚,梳洗干净,第二天再去拜见。同时,也差人去往吴郡的治所吴县寻太守报信,既然马太守已经拜托过这边太守照看,马文才也要有晚辈的礼貌,告知并感谢对方才是。

      第二天一早,马文才几人便起身前往书院。万松岭恰如其名,山中多是形态各异的松树,在二月中也是绿色,不过由于天气湿润还有些凉意,显得有些阴森。

      沿着略有些湿滑的山道前行,远远地,在山林中露出一座衡门。衡门上刻着四个大字,“万世师表”。衡门右侧有块石碑,最上端正是“尼山书院”四个字,下面细细密密地刻着许多。走近一看,记录着这书院的由来。

      马文才为这书院的名字疑惑了许久,为什么这建在万松岭上的书院偏偏名字要叫“尼山”。读了这碑文才晓得,据说孔子诞生于尼山,但如今北边失陷,书院的山长周士章周先生为了纪念孔子,便将自己的书院取了这个名字。

      碑文上还记述了书院创建的经过,以及周山长的教育理念及志向愿景等等。

      马文才通读一遍,觉得这碑文写得不错,朗朗上口,用词也挺讲究。他灵机一动,拿出纸笔便誊抄了一份。

      走过衡门,路也好了不少,但没多远就是高高的阶梯,书院大门就在阶梯尽头俯瞰着他们。

      马文才咕哝了一句“我就知道是这样”,下了牛车,同三七、六曲将行李装进预备好的扁担里。三七和六曲两人各挑了一担,马文才不顾他们反对,自己也背上一个包袱。向导和保镖驾着牛车原路返回,他们三人则踏着阶梯向书院走去。

      短短几十级台阶,马文才爬得面色发白。因为养伤在床上趴了一个多月没怎么动,他四肢都没什么力气,背着十几斤重的包裹都累得他腿软。

      他喘着气,默默在心里的计划加上第三项,锻炼。

      站在书院门前,只见粉墙黛瓦,一字型的门楼正中是扇乌漆的大门,顶上是双层的飞檐,檐角立着简化的神兽象,门梁上雕刻着祥云图案。大门两旁各有一扇小一些的侧门,门上悬着一条牌匾,上书“尼山书院”。门楼两侧连着长长的围墙,深入山林,墙内茂密的竹林越过围墙探出来。

      马文才看了一眼三七,他会意走上前敲了敲侧门。

      侧门开了半扇,一个身穿短打、约二十多岁的年轻男人站在门槛内,笑着拱了拱手,问:“不知足下到此书院所为何事?”

      马文才也回礼道:“在下会稽郡山阴县马文才,拜请周先生门下读书,劳烦通报。”说着递上了名刺。

      那人走出门来,双手接过名刺,客客气气地说道:“请稍后,小人这就去通报。”说完,不经意般扫了一眼门口三人,快步进门去了。

      这人虽然态度恭敬,但马文才却总觉得仿佛哪里有些不对,让他心里发沉。

      很快,这人回来开了正门,将马文才三人领进门。

      进门正对着一块青砖影壁,不甚宽阔的院落两旁整齐地坐落着两排厢房。绕过影壁又是一座门,门匾上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字。跨过这道门,迎面便是一座三开间的屋子。开阔的院子中有两条石板路交叉,前后连接着门与堂屋,左右连接着两个侧门。

      此时这屋子门窗紧闭,没有声音。马文才只看到那门上的匾额写着“明道堂”,便紧跟着领路人走进了右手边的门洞。这里是个跨院,三边各有一排厢房围出个院落。正中一棵老松,松盖向一侧伸出,形如飞檐,松盖下一整块青石,石头四周凹凸不平,顶面却磨得光滑,正如一张案几,颇有野趣。

      领路的那人走到院子北边的一间屋子,将马文才请进去,道:“周先生正在讲课,还请马公子稍候。”他又跑出去倒了杯送进来,便离开了。

      马文才站在屋子里等了片刻,后知后觉地想到:“我这是被使了个下马威?”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3章 书院(上)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