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文吏的嘴炮 ...

  •   正当此时,有一人面如土色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奔进来,还顾不得理顺一口气,便靠扶在门上,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九鼎入秦了,九鼎……入秦了!”

      话音一落,饭堂便如开水一般,顷刻沸腾起来。

      九鼎……入秦了?

      要问这九鼎入秦干赵国何事,何至一石投水掀起这样的波澜,那就要从九鼎的来历说起了。

      帝禹之时,曾命九州征鼎献于夏王室。后成汤灭夏,九鼎转入商邑。又逢商纣暴虐失却民心,武王替天囧行道,伐商功成携鼎西归,传到其子成王时,又把九鼎迁到镐京,行“定鼎”之仪,至此,九鼎俨然成了王权的象征。

      如今九鼎归秦,便是表明秦已有了征讨六国的资格,虎狼之邦如虎添翼。消息一至,便如同巨石入海,要说是激起千层浪也不为过。

      此刻,莫说小小的太史府,就算是赵国的政治权利中心,乃至整个天下的人,都开始感到一种透入骨子里的惊惧彷徨。

      那巨浪一旦掀起,便不会再停下来,滚滚浊流从西而来,将席卷何处?虽然轰鸣声未至,但再迟钝的人,此刻也当闻到一点响动了。

      所以也难怪众人如此惊慌。

      这还是赵高穿越过来,头一回触到自天下涌起的暗流,虽只是缩在小小太史府中向外的一瞥,但他心中已如共鸣般隐隐漾起了难以言喻的激动情绪,握着长箸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只是片刻,想起前世爷爷说过的话:宁性为善。便不动声色地按下心底的那份激动,定神定心,专心侧耳倾听已然争吵起来的左右史手下的文吏们。

      此时双方的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只见右史那边一个褐衣掌站起来,将双手背在身后,傲然反驳道:“各国同仇却不同心,周遭虎狼环饲,谁也不愿做出头鸟,如此情形,何谈合纵?要我说赵国不若按兵不动,秦魏同样世仇,荆楚也未必见得秦国的好,届时我赵国坐收渔利不是更妙?”

      此言一出,右史那边的人赶紧拍手附和:“不错,学老庄虚静以待方为上策!”

      左史这边的人同样不相让,一撑桌案,站起来个年近不惑的绛衣掌书,不屑斥道:“温吞之论!秦赵世仇,若要东出,定要收拾的就是我赵国,现在还不趁早防备,只知按兵不动,王龁【1】再围邯郸,难道又只能被动等待列国援军相救?将母国的命脉交予别人之手,你就能睡得安稳?为何不该合纵?”

      “说得好!”左史这边士气振奋,喝彩声此起彼伏。

      右史那褐衣掌书见状,抬手指向门外厉声道:“山东列国至今没有动静,你却要让赵国主动促成合纵,这是将我赵国至于出头鸟般的境地!且我问你,合纵之艰你可想过,若是不成,由赵国挑起的这事端,又该如何收拾?”

      绛衣掌书又一次轻哼,满脸愠色地讥诮道:“若如尔等之意,不主动,不作为,合纵自当难成。但成事在人,我赵国前有撮合三晋合灭智氏解母国之围的张孟谈【2】,时隔今日狼秦觊觎,难道一个个竟都成了缩头乌龟?”

      “呵,听这口气,你赵交能耐,还真想应了‘交’字,要身先士卒了?”右史那边,有一人跪坐在地上嗤笑,言语间尽是挤兑之意。

      这不是古代版的“你行你上”么?赵高不禁莞尔:这些个争论的文吏许多都一把年纪了,竟还会如此激动。

      旁边的王宠看热闹不嫌事大,拍着大腿道:“莫说,只要赵国用我,还真想试他一试,要能挣个王宠也不算亏。”

      张先表面上八风不动自顾低头吃东西,其实那些话全数入了他的耳,吃饭是真,低头沉思同样也是真,他心里来回转着不少事情,所以人就显得更加沉默了。

      若是按那些穿越小说的套路,现下赵高就该站起来高谈阔论一番,然后一举拿下在场所有人。

      要有幸上达天听,之后便少年扬名可追,封侯拜相可待了。

      而赵高没有,他生来就比别人冷静许多,所以清醒地知道:眼下他势单力薄,就算是仗着自己空长他人两千多年的智慧,对于当下的见识,也是远不及这些前辈们的。

      莫说拜相封侯,就算是少年扬名也不可能。

      退一万步讲,他真能在这些博学的文吏面前大出风头,让别人注意到他,难道今后就能青云直上了?

      真是好笑!

      纵观先古,日驰月骤,变动不止;又思今日,邦国攻伐,天下未定。此时木秀于林,必有风摧。

      何苦平白做些招人妒忌不讨好的投机举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日后才能比别人认得更清,行得更端,站得更稳。

      所以还是那句话,现在的他“年纪还小”,只需要仔细听着看着,吸取些可用的东西打好根基,低调做人,不去引人注目,足以自保便可。

      赵高片刻走神的功夫,双方又战了数十来回。此时相比之前的讨论,则更加激烈。

      饭堂里唾沫横飞,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谁也顾不上什么礼仪了,举箸比划敲打杯盏的,手拍案几为自己造势的,挽袖叉腰的,撩衣摆甩袖的,不胜枚举,种种景象简直让赵高开了眼。瞧这激烈程度,怕是菜市场大妈们扯着嗓子讨价还价,那都要输一大段气势。

      赵高如何也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文吏们的嘴炮竟然也能这么的……呃……别开生面。

      此时又见右史那边出了个义正言辞的黄衣掌书:“古有成汤灭夏,武王伐商,可见天道常在。后有庄王问鼎,周德虽衰,然天命未改,仍存留至今;今秦以虎狼之心强夺九鼎,背离天道,只需少待,上天必替我山东六国惩恶罚秦。”

      “不错,此方为天命所归!”右史的人叩击着黑漆赤边的木案脸红脖子粗地放话支持。

      左史这边同样不遑多让,站出来个灰衣掌书把脸一偏冷笑着反驳:“呵,右史掌书此言何其可笑!成汤武王以己之身拨乱反正,你说是天道常在。庄王【3】问鼎,你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而今秦王稷夺鼎已成定局,何解?难道你承认他秦国乃天命所归?”

      灰衣掌书说到酣畅处,大袖一振,看着被自己说得青筋暴起的右史掌书,心中大快,冷笑一声,又将声音拔高了几度一句接着一句地发问:“再敢问,你口中的天道又是何解?为何秦国频频犯我三晋,上天不罚?更有长平之战坑杀我赵国数十万战俘,如此天良尽丧,非但无罚,他恶秦之势反如日中天,你口中的天道缘何不公至此?”

      他的话一问完,饭堂里立马爆出一阵欢呼声:“好,说得好!”

      王宠是典型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一手支颐,一手握箸敲在陶碗上揶揄道:“右史那边的掌书都是些老匹夫,若论引经据典,咱们左史这边是比不过。可咱们脑子灵活,要争起来他们也未必讨得了好。”

      至此,右史那边的几个被灰衣掌书驳得哑口无言,一个个低头悻悻坐回去,更有几个气不过的,饭也不吃当下就甩袖离开。

      然而若说适才在论国之时左史这边的灰衣掌书心中是酣畅的话,现下争得了输赢,他却有些高兴不起来,甚至开始迷茫。

      有些话虽然是那么说,可真放在治国之道上,又是另一个说法了。

      如今的赵国,君王不察,臣下巧诈,身处激浪翻滚的浩瀚之海,赵国的出路究竟在何处……

      灰衣左史掌书的变化分毫不差地落入赵高眼中,他自己也不由地在心底叹了一口气,眼下他心中也是既清明,又迷茫。

      赵高心中清明是因为他知道历史走向知道赵国的命运,赵高迷茫是因为就算知道了历史,若要让他谋一条出路,该何去何从才能让赵国百姓安身立命,他也是拿不出来的。

      毕竟古往今来,君臣走在治国道路上,没有谁不是在摸爬滚打中跌撞前行的,什么是好的,什么又是更好的,换一个境况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难题,谁又能说得准呢?

      在那天之后,赵国并未有任何动静,合同其他五国义正辞严地就九鼎入秦一事声讨了一番,便如石沉大海再无动静。

      然而几块小小石子,又如何能阻止海下翻滚的巨流?不知道秦国何时真正动手,所有人心中都藏了一个不安的念头,如同利剑悬顶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难得赵高当晚也是躺在硬床板上左翻右翻睡不着,独自想了许多事情,有的是关于上一世父母亲的,也有关于自己今后何去何从的,虽然经常告诫自己不要想太多,但是白天那场论战却是时时浮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文吏的嘴炮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