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七章 ...

  •   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隔海相望,岛上山峰多由火山喷发而形成。
      所以矿产丰富,有许多煤矿和金矿,尤以金矿闻名。这也是被称“黄金岛”的原因。
      因火山灰的原因,山上林木茂盛,田间土地肥沃。
      加上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农作物自然丰收。
      正应了当地谚语:一年种谷,二年生金。
      望山跑死马,明明看着苏门答腊第一港勿拉湾港背面山峰就在不远处。却又用了几个时辰,船才到抵达。
      勿拉湾是日里河入海口。凭其独特的天然地貌,使这里称为南洋的海运良港。
      按规定各国船只先要在港外锚地抛锚。
      船长让水手降下风帆,送下铁锚,在锚地等候。
      按该国法律,外来货船未经许可不得直接泊岸,需先领了官方凭证,也就是准予靠泊的批文,方可进港停靠易货。
      货船刚抛下铁锚,也就一杯茶功夫,就有一艇小船急速驶来。
      小艇上,有两个壮汉一前一后,都光着上身,每人手操双桨拼命划船,挥汗如雨。而中间悠闲地坐着二人。
      船行如飞,眨眼间靠在‘海和’轮左侧。
      水手们早已从船侧抛下软梯,小船上原本坐着的两人站了起来,顺软梯爬上甲板。
      王兴远远看着,两人官样打扮,一老一少。
      长者四十多岁的样子,额下微须,矮身微胖;年少的二十左右,中等偏上高,身材瘦削。
      两人都肤色黢黑,头顶凉帽,身着黄灰色细麻短衫,挺着胸脯。
      船东和宋通事一前一后迎了上去。
      看见船东迎来,年长者忙趋步向前说道:“头家吉祥发财,一路顺风。”
      船东和宋通事拱手回礼。宋通事上前将一大一小两个红包分别递给二人。
      年长的接过红包,先放左手掂了掂,右手轻轻打开一角,低头望红包里瞅了瞅,立马脸上堆下笑来,将钱放进兜里。
      然后,从年轻人手里取过用作官引凭证的木牌递了过来。
      宋通事接过木牌,随后将本次要交易的清单递给对方,单上详细罗列着货物的品种及数量。
      年轻的官差将清单收起来后,两人便辞别船东。顺着船侧软梯下了船,乘小艇疾驰而去。
      宋通事接到手中的木牌即是官引,领了它就可直接靠岸。
      交易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须上岸去有关机构,按本次交易核定总额的二十分之一,先交上一笔税费。
      苏门答腊多黄金,但铜却少。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宋朝的铜钱在这里比金子一点也不便宜。所以,千万别小看刚才红包里几个铜板,可比两个官差月薪高出许多。怎能不令两人眉开眼笑呢。
      次日清晨,风和日丽,船顺利靠上码头。
      宋通事熟门熟路,手持木牌先去有司核算过清单上货物的价值金额,按比例交了税银,然后回到船上。
      船东站在后甲板上,手拿木棰在铜锣上用力敲了三下。三声锣响,交易就算开始了。
      岸上早有熟悉船东的经济、牙人跳上船来。
      他们先拜见完船东及宋通事,便向船前甲板赶去。
      那里有一竖起的木板,一张红纸粘贴在木板上,将货的物品种及数量标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货单上罗列着: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铜各类器皿……
      南宋的海外贸易,多以以易货为主,并不稀罕金银之物。你道为啥?
      原来到南洋各国不仅路途遥远耗费时日,而且海上行船,水深浪大十分危险。
      载货的话,一去一回各有五、六倍的利,而货主来回赚取的利润竟高达十倍之多。
      虽说两面抽税总共有近十分之一,毕竟是小头。所以当时天下巨富,多是因海上外贸而发达的。
      易货交易的好处不但是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另外也是为了安全。
      回国时,商船上货物自然增加了载重量。行过船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大风大浪中行驶,货船满载是最安全的。载重量少了,船只反而会出现翻船的情况。
      另外易货还有一好处,就是为防备海盗。
      万一海盗登船,大多数情况,船东只需拿些银子消灾免货。海盗很少劫掠货物,自然而然货物也安全了。
      苏门答腊这里交换来的多以犀牛角、沉香、胡椒、宝石为主。
      仅以胡椒而言,不似古代,现代胡椒早已是寻常百姓厨房里常见的调味品。
      但在宋朝及以后明朝,那绝对是顶级奢侈品。非皇家、达官、巨富绝难享用得到。
      典籍《东西洋考》记载:三佛齐,也就是今日印尼诸岛,当时当地的胡椒每百斤一两银子,而运回到国内,一斤胡椒可买到十至二十两银子,获利竟可达千倍之上。
      最厉害的是郑和大人,七下西洋,最多一次带回胡椒近一千吨,仅此一项就为大明朝贡献了近千万赋税。
      也难怪明皇帝为奖励他,任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人家可是给国家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
      花椒在明一朝绝对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一度出现了这样的故事场景:明朝给公务员发的工资,曾以胡椒代替。你千万别认为会闹出罢工或上访的群体性事件。
      恰恰相反,领到胡椒的公务员们,全都弹冠相庆,直夸上级领导决策英明。
      这自然与觉悟无关。因为胡椒一转手,获利银两绝对比工资高出许多,也算是单位给他们发福利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