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第四十一章 ...

  •   船回泉州(1)

      自‘海和’轮在台风中毫发无损后,海上再无波折。
      货船不消几日,就要抵达泉州港。
      渐渐地,首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便是清源山主峰。
      这清源山为道教名山,据说老子李耳年轻时,曾游历到此,见山有灵气,便在此留了下来。
      在山间建了茅舍,静下心来悟道修炼真身。
      山前有一块巨大顽石,慢慢和老子结缘。老子常常在巨石前漫步冥思。
      久而久之,老子身影映印在巨石之上。那顽石自得老子精气后变得通灵,渐渐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有幸成了老君石像的前身。
      待到唐朝末年。老子再次来到故地游离时,他刚走到灵石面前。
      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股紫气落入山,与老子魂魄一同化入那灵石之中。从此以后,当地人将此石称为老君石。
      老君在此定居后,传说:在东海之滨的齐山上空出现了‘一气化三清’的奇观。
      从此,当地人便将三清之源的齐云山,改名为清源山。

      老君石像雕成于北宋,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前方,鼻梁高突,两耳垂肩,苍鬓有如飞扬,面含微笑,左手扶膝,右手凭几,食指微微前倾,似能空中弹物一般。
      高大石像巍巍端坐,后背倚着青山。
      传说老子成仙得道后,渐渐地,泉州民间便有了与长寿有关的谚语传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
      意思是,若有人能摸到石像的鼻子,就可活到一百二十岁;摸到眼部可活到一百六十岁。
      话虽如此,可那石像高达数丈,没那么容易摸到呢。

      船工们望着越来越近的清源山。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谚语,不过是当地百姓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就在大家谈论着有关老君像有关趣闻的时候,货船进入了泉州港后诸码头。
      泉州虽以清源山老君岩而名闻天下,但是泉州古港则是因佛教而兴。
      印度高僧那罗陀受梁武帝之邀,经海路来到东土。他下船之处是刺桐港,现位于泉州市内。
      从此开启了,泉州对外海洋贸易的大门。
      后经南北朝及隋唐的前期发展,泉州港便成为成为当时中国的四大贸易港之一。
      到北宋时期,泉州港就先后,与当时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是当时世界上吞吐量最大,也是最闻名的港口。
      等到南宋时,路上丝绸之路被金朝彻底切断后。
      为了朝廷赋税,南宋政府更加看重海运贸易,所以泉州港更加变得兴盛发达。
      为方便办理相关业务,朝廷在泉州港鹊桥附近设有‘泉州市舶司’。
      这是宋朝管理海洋贸易的行政机构。
      当时,无数中外贸易船只,在此穿梭往来。随之而来的是,泉州各种奇异珍宝及货物堆积如山。
      现代人自然不能亲睹:‘海上舟频入,大舶高樯多海宝’的辉煌,只能凭想象津津乐道,以为奇谈。
      现在可以随我,一探它当年的繁荣盛景。

      却说,‘海和’轮泊上码头,船工们收拾起风帆,系牢缆绳,抛下海锚后,算是彻底到港了。
      见船靠好岸,市舶使大人带着两个手下官差登上船来。
      船东和宋通事迎上前去打了招呼,三人点了点头。
      宋通事连忙将船上货运清单递了上。官差随宋通事照着单子验了验货物,然后计算了一下舶税。
      船东在官差开出的单子上签字画押,双方查验如实无误,入关手续才算办理妥当。

      王兴见船上众人都各自忙乎各自手头上的事情,他也不好去打搅众人。
      便独自上岸,码头上寻了一个干苦力的人随他上了船。
      他让苦力挑着礼盒离开货船,一路上急火火地往家里赶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