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十四章 雅卷畅襟胸 ...

  •   白玉这次回家,带了一整排的书,主要是关于文史的。在他看来,史是文的脉络,文是史的心灵。没有史,我们就不知道作者的经历生平,以及他为何写这篇作品;而没有文,我们就不知道作者在经历这些事的时候,他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缺少了真实的感受,仅仅是外在事件和现象的罗列,那历史也没什么好看的。而在家里,呼吸着自然的空气,品味古今,与这些仁人志士相会谈心,真是人生乐事。
      最真挚的文字,必然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可以有些应付面上的应用文,但要成为文学大家,必然要对心灵说话,也就是对古往今来共通的人性说话,说大一点,就是与万物的本源说话。每次读到心仪的文字,白玉都有这种感觉。
      而这种说话,又绝非生硬的说理。而是调动你的各种体验,让你身临其境,有时候,只是一些关键的镜头,但已经到位了,剩下的,你自己会懂,这就是好的作品,给得恰到好处,而描写的点又精准到位,有血有肉。有些历史书上也有这种动人的描写,像《三国志》里写道:“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寥寥数笔,传神到位,但总的来说太单薄了。所以还是要通过读文学作品来充实,特别是历史人物本人写的文学作品。
      这样就不知时光又过去几何了。母亲过来,又问白玉要不要吃点心了。白玉家境并不富裕,但也算小康,何况是家里的独子,自然倍受宠爱。母亲这次看到孩子大学回来,脸也红润了,还懂得理发了,衣着似乎也有打理过,心中略感欣慰。一想到在外地肯定水土不服,在家还是得给孩子好好补补,就闲不下来,过一阵子就过来问要不要吃点心之类的,也时常拿些乡间自产自销的水果,如龙眼、荔枝等,端给白玉吃,弄得白玉有些无奈,只得中断遐思。
      学习是愉快的,但前提是,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样即便在外人看来枯燥的文字,也能让你如同置身桃源胜境。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母亲虽然是高中学历,但所学大都已“还给老师”了。现在剩下的就是一颗对孩子的关爱之心,以及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关心,偶尔在乡间劳作的乐趣等等。说她不懂白玉,那是再自然不过的。小学时代基本不管,但看着孩子拿着一张张奖状回来,心里也高兴;中学希望孩子考好点,上好一点的大学,管束较多,耳提面命,所幸孩子不辱使命;到了大学,就觉得这孩子读书有点过了,人有点“呆”了,开始劝孩子多读读自己专业的书,少看闲书,费脑伤神。话虽唠叨,但毕竟也不怎么管了,所以白玉对其是“听之任之”,也不当面反驳,听完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大学时代,特别大一大二的寒假,最是轻松惬意,毕业还早,又没有高中那种经常补课、面临“独木桥”的压力,一下子自由许多。正是自由阅读的大好时光,“青春作伴好读书”,白玉感到大学图书馆真是个宝,大学之大,首先就应该有个藏古纳今的图书馆。
      毕竟,那么多“过来人”,留下了那么多著述,总有一些对你口味的,不谈多深,至少自己要读得下去,而且能够让自己有所升华的文字,不然,还不如直接去玩得了。回归自然的怀抱固然欣喜,可是由于长大,儿时的玩伴多已不在村里,就是还在,也不见得能一起像过去一样在自然里遨游探秘了。所以,这次回来,只是提醒自己有个博大的自然母亲,何况乡间确实空气好,每天早晨还未起床,就能听到小鸟的鸣叫,不仅如此,有几只胆大的,还会去敲白玉房间的窗户,这情形特别让人舒畅。到了夜里,又没有车辆的喧嚣,静得连草丛里昆虫的演奏都能听得一二,实在是助梦,而一觉醒来,又确实感到神完气足,难怪古人哪怕清苦,也多有喜欢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的。
      剩下的时间里,还是要通过书籍和“人”,或者说“人性”交流。只是这人很难是身边的人了,只能是古往今来有缘的人。见字如面,如是而已。
      在阅读书本的字里行间,有时也难免会浮现出那个俏丽的身影,弄得他心猿意马。“深知身在情长在”,何况正值“草样年华”,怕是不能免的了。这种感觉,特别在夜深的时候,风吹来的时候,特别浓烈。虽说“躲进小楼”,但这种相思却无处能“躲”。
      虽说都有彼此的联系方式,可是,说些什么呢?翻开通讯录,辗转千回,却怕说了又太浅薄。青梅住江南的邻近省,子樱住在北方,最近的就是若云了,可是刚刚说过那些约定的话,突然主动去“打扰”人家,也不太好吧。那时候虽然短信已经出来了,但在大一的学生里还不流行,白玉更是从没用过这个功能。写信又太正式了,于是乎,还是自己好好看书吧。
      白玉从小就喜欢古典的东西。小时候看电视里演古装剧,就特别爱看,而现代剧显得特别繁琐,特别是家庭剧。而且那个时候,古装剧基本都有个历史原型,如果知道历史的话,很多情节可以“未卜先知”,也强化了他的兴趣。后来在堂哥家里,小学的他读到了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一下子入迷了,才知道人类原来是这么走过来的,一夜间就看完了初中的几册历史书。这个事情一直在他的脑海里难以忘怀。后来中学学习文言文,开始能看四大名著了,这让他感到古典世界的丰富,特别是《三国演义》,随着影视剧和当时“红白机”上游戏的流行,成为他终生难忘的著作。记得那时候,他经常在午睡前读一段《三国演义》,然后入睡,还特别舍不得读完。读到后面还特别慨叹和遗憾。最喜欢的是赵云,除了游戏里少年将军的形象外,更感慨他在小说里智勇双全,未尝一败,堪称完美。而诸葛亮前期智谋无双,后期天命不眷,特别是看到星象跟大将阵亡相联系的文字,那时候他还信以为真,夜里起来看星星,想看出个门道来,却只仿佛有只手把深奥的密码写在了天空。斗转星移,功业也如大江东去,但难忘古人的气概啊。
      再后来看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河东狮吼》等,虽然有些夸张,但羡慕才子佳人的故事,喜欢书生意气、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也欣赏古人生活与自然风光的融合,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能直接感觉其形象美。那首“走马看天下,一片江山千幅画……”让他印象深刻。他感到自己喜欢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文字,更包括他们的器物、服饰等,一句话,他们的生活。而文化的本质,不就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吗?
      于是古典文化的“蛊”就这样种下了。其实那个时代也有命如草芥的平民,他们的生活也很凄苦,这是白玉在后来慢慢意识到的。但是相对于现代,对自然的破坏较少,生活节奏较慢,生活中更讲究美。器物就是很显著的体现。从原始社会起,那些艺术品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一个脸盆里画上什么图案,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长信宫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有它实际的生活功用。真正的美总是融入生活的点滴。
      由于对古典文化的这份兴趣,在平时就会不自觉寻找这些资料,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记得中学时班级有小“图书角”,那里有一套丛书,就是对古典著作的浓缩普及,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故事,白玉看得津津有味,甚至都忘记了吃午饭。为此还早早得了胃炎。
      高中的时候,学业较忙,一切围绕“中心”,虽然也读古典,但毕竟抽不开身。如今,进入大学,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更不受羁勒了。回顾历史这块,最关注的就是春秋战国和三国了。春秋战国更多是因为其“百家争鸣”,很多思想的源头都在这里,而且文字古朴,视野宏大,细细品非常有味道,比后来华而不实的文字不知胜过多少。特别是中国的成语,大部分就来自这个时期,不可不读不知。
      其次还是在三国,那个时代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幸运的,因为能被那么多人记着。或许由于这是真正长期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短命)以后的第一个大乱世,乱世时间较长,而且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悲剧性命运以及他们所打的“兴复汉室”的口号,本身便足以感人,后世又得到统治者和文人的认可,在这种氛围下,相关的说书、小说等又丰富了其故事情节,让人玩味不尽。可以说,这是一段“神奇”的历史,尽管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从来没有一段历史像这段历史这样,背后有这么多不同朝代大众的参与,除了已是家喻户晓之外,甚至于某些人物的民间形象、文学形象的影响力远胜于其真实形象。好像港台人拜关公,这拜的是真实的关公吗?他已经不仅仅是他自身了,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图腾。
      这次读三国,细节脉络越来越清楚,特别是很多与文学形象中的不同之处慢慢被发现了。中学的时候接触三国游戏,第一个就是红白机上的“吞食天地”,那个游戏情节紧凑,阵法、谋略颇多,虽然是个简单的游戏,却在某种程度上做到极致。特别是由于大量引用演义中的句子,历史代入感很足。然而由于过于强调“刘皇叔”的正义性,也对曹操的形象有所妖魔化,特别是把曹操画成一个长发魔的反派形象,长期在白玉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所以读新的、历史学家眼中的三国史资料,特别是吕思勉的《三国史话》,无疑最大的革新在于对曹操的改观。特别是官渡之战后曹操一把火烧掉手下的通敌信件时,真是他人生的“闪耀时刻”。在袁绍墓前的一段回忆,颇为动人:“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同时,对刘备的印象也完全翻新,认识到刘备真是个英雄,特别是他“折而不挠”的精神,真的值得学习。还有临终前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足够深刻,说明他洞察人心以及修身的功夫。而诸葛亮,历史形象本身就足够感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而为之”,始终不忘身上的责任,自是儒士风范。虽非真正的“隐者”,早已有志于天下,然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却颇得大道之智慧。能以疲敝的益州,对抗富庶的中原,且对手是后来取代了曹魏的司马氏第一智者,其才能不可谓不卓著。何必再弄些“怪力乱神”,装点得像个“巫师神汉”?
      但这次读,还有一个最新的收获,就是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寿命与历史走向的关系。曹操虽然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可是那时河北元气尚在,否则曹操不会又花了数年才统一北方,因此曹操最终消灭袁氏,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袁绍死得太早。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为什么发动的几次战争都无功而返,也还是因为岁数大了,顾忌后方,万一在战场上出来什么闪失,后方又不稳,没法把遗产传给下一代。而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当世英杰,结果诸葛亮先去世,成就了司马懿。可见寿命,或者说身体健康,确实是很重要的。
      人生是一次长跑,而非仅仅是一次短跑决定胜负。尽管你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看看人生,毕竟还有那么多年,为什么有的人后来出来了,有的人还在原地踏步呢。固然,青少年的时候,人格正在形成,记忆也比较好,因此是发展的黄金期,但后来难道没有希望吗?何况,在早期所受的教育,以及早期的比赛模式,都受限于较为单一的衡量指标,这样就把一个人的一生定性了,不是太可惜吗?白玉相信,在人生的长跑中,最终带领我们走向那个方向的,一定是我们自身的天赋和兴趣。
      这样“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不觉时光倏忽易过,身心俱忘,漫游古今。有时吃过饭开始读书,到后来突然一片寂静,起视窗外,已是明星莹莹,断云微度。一下子感觉物换星移。风冷,但小室足暖。真是“开卷与心会,得性非外求。”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5章 第十四章 雅卷畅襟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