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中日父子否?否否否! ...


  •   父子否

      倭芸①擅断章 取义粉史面②
      自恃窃技成 垄揽漆器名③

      古岛乏本言④ 唤匠奴隶师⑤
      爱艺谈何起 空胀掩卑心⑥

      不过百年荧⑦ 中漆揩光⑧起
      正本除尘染⑨ 拒异冒伪亲①?

      —————————————
      ①这里的倭指近古后的日本。
      中文字“芸”(yun 第二声),意植物或众多

      这里念日语读音,近“ye”第四声,日改语意为技艺

      因日语“假名”本身的缺陷——表音字难表达很多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所以日本必须借汉字去补充缺陷。
      わ族为了其族的自尊心和维护统治,从未放弃去汉化,搞了出很混乱的假名字。近代明治时期1900年才发布公文统一日本文字体系。

      在使用日语中保留的汉字时,日执政者也会要求尽可能变更汉字的本身含义。甚至新设出一些“日式汉字”。
      明治前日本平民没有什么识字的机会,文盲率高。因此明治时期推动假名字的“平民化普遍化”,日本平民得了难得的识字机会,对假名接受度也就比较高了。

      —————————————

      ②例:吹捧日漆者常有喜欢引用《泊宅编》曰“螺填器本出倭国”,然而不提中国考古的螺钿漆器文物实物(还不算铜、青铜等类目上的镶嵌)有完整的从西周起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却不提《泊宅编》的作者方勺来自藩属国吴越国(今金华或桐乡人,后寓居在湖州),所生活之地皆是产大漆造漆器的地方。

      且“倭女王卑弥呼”代表被日わ族灭亡的邪马台国女王,与当今日本的历史无关。
      女子发型“堕倭髻”的“倭”在中文语境中表示“非中心的”的意思。
      “倭瓜”的表示南瓜,也有形容人矮胖胖的意思。

      可见“倭国”中的“倭”非单指对日本的蔑称,毕竟作者写书时的正史中还不曾见日本这个“郡”“国”。

      我翻看了《泊宅编》原文,这句话出自描写祖国各地特色的第三卷。前面是介绍西安、七闽、闽广,而后才道“螺填器本出倭國,物像百態,頗極工巧,非若今市人所售者。”
      且紧接着就是“崇觀以來,天下珍異悉歸禁中,四方梯航殆無虛日,大則寵以爵祿,其次錫賚稱是。”

      可见这里的“倭国”结合宋朝历史和原文,是指作者身为认同被统一于宋主的吴越人,给家乡“吴越国”取名了个“边角之地”的谦称。

      ——————————————

      ③外务省在各大平台买通稿将中国的漆器文化说成“现称其为japan”。

      ———————————————

      ④日本わ族原本与当地其它的民族 ,如原住民阿伊努族一样,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后来有个别部落贵族(非平民人士,比如可干政的日式僧人)搭乘中国商人的船来华才习得文字。

      垄断学习资源的わ部落贵族怕民启智,除了严格控制岛上各县之间的人流动交流外,更是严控长崎等港口,将赴日岛行商者严格与真实日平民隔离开。

      ——————————————

      ⑤塗り師,日语音nu ri shi(日语ri念li,shi念西)
      塗:中文字,中文读音tu第二声。
      師:繁体汉字

      结合历史,这个现代日词应是在近代明治时期1900年改革日语时补充入的汉字。原本古代的表音就是汉语语境“奴隶匠师”的意思。
      历史上日本在中国东北和高丽(宋明时期其地藩王皆有向中国称臣为藩属国,政权归属有争议)掳获不少人,单万历抗日时期就被日掠去岛上做劳工者就达30万。其中有不少的工匠。

      所以这个“ぬりし”在历史上指的也不仅仅只是漆匠,还应是对外籍匠人的统一蔑称。

      ———————————————

      ⑥因一直被灌输虚假的历史,让明治时期才获得教育的日本国民自负心空前地膨胀,发起侵华的原因除了经济,也是为了掩盖岛地资源匮乏导致的民族文化自卑心,以此自证日文化似乎与中国是差不多体量的、成功的。

      ———————————————
      ⑦日本因吃到殖民红利发展起来的经济与杂合文化,不过几十年。奔向万年的中华文明光芒不过只收敛(变成荧光,虽微未断灭)了百年。

      ———————————————

      ⑧漆艺技术词汇,使漆器变得润亮。比喻中国漆文化磨掉了不平整的部分,恢复光芒。

      ———————————————

      ⑨漆史如同漆器制作过程一般,最怕中途会叫些飞丝粉尘黏揉在未干的漆面上(续写的漆史)。所以要端起将心打扫干净“家”中的污染。

      ———————————————

      ①?按中国的历史划分线来看,近古、近代的日本仍是贫困的。若没甘心变成“亚洲的美欧文化国家”和“美欧东亚分国”的混合体,仅凭一国之力日也难大肆侵华。

      利益点与种族文化不同,日国难免会与其它几国发生利益冲突。

      日国最终动员了举国的力量,发动全民打造侵华军需供应链。因为占的中国领土越多、供应链就需更长。
      同时其又要与阿梅利卡国争夺桐油等中国的资源,搅的日国内民生疲惫不堪(这也是日本民间有反战情绪的原因之一,反战并不代表日人认为侵华这件事本身是错误的)

      大家都不曾忘记的伟人洞悉了漏洞,因此提出要“不怕持久战,要打持久战”。

      一定要警惕文化“父子论”。不要做“绿帽爹”。

      “父子论”一下子拔高了日本常属中国藩属国下的部落、没有与真正的汉中心政权建交的历史。

      虽然日在其国内解释其在唐代以后就开始去汉化独立,所以减少了遣华史的派遣、主动不与中国建交。

      但古代日本在放弃本土文魂后跟随欧美吃到殖民红利之前,根本不具备与中国对等的文化体量。何来说出“拒绝建交”的底气?

      当然是因为中国帝王只知道有那么一个地方、但不认为这是一个“国”,根本就不需要官方出面建交。

      但可能也有例外。南唐末年李后主忧国破,向吴越国求助时遭拒,据说还遣人去了日本岛上。
      为了接待南唐来的使者,叫瞒着国内一直吹嘘“中日两国平等建交”的日本政客伤了很大的脑筋。

      文化“父子论”还牵扯到文化继承权的问题。
      有人说“大化革新”之后无日本(再无邪马台国与族),实际上“明治维新”之后的今日本文化也与受到中国藩属国吴越国影响的古日本隔断了。

      明治后日本人开始慕西,经济、文化双重脱亚入欧之后,打造一些“传统”也不过是无法做法使得板块大漂移、将国家挪移去欧洲。
      不得不维护“东亚国家”这个地理文化概念罢了。

      日本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儿子。
      其国家吃的“天妇罗”来自葡萄牙,现代假名、罗马音更靠近欧美表音文字文化(古代假名是为日本人认识理解汉字做辅助的,使用原理也变了)、且种族歧视隔离政策沿袭了欧美对原住民的态度、其国的佛教吃肉不戒色娶妻不兴汉佛等等等等。

      日本不应使用“大唐(大宋)在日本”“日本是保存中国文化的冰箱”之类的虚假概念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和文化挪用,以此作为将来再次侵华的“锚点”。

      中国不是日本文化的爸爸,古代日本达不到“藩属国”、甚至是像越南般被称为“郡”的标准。

      当今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没有传承的关系,部分被提取的中国文化,只是日本这口世界文化杂烩锅里混炒的一小种罢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