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秦桧续传·评助“中央欧亚灭华夏”去汉新清史 ...

  •   《秦桧续传》·大漆文化诗词

      挥去尧舜 周天确立
      国邦得固 秦城欲漆①
      四民月令 汉庒辛勤②
      唐宋新制 明果园兴③
      不见史道封建④
      笑难辩先立宪
      剃发易服族殇⑤
      去耗百年难掩
      梦惊搏断千万
      醒幸汉服归身
      元终习汉制,清成独一叛⑥
      凡民难辩几明君⑦
      却知行职无离心
      八岁宋帝携投海
      明帝殉国呼护民

      故忽明理开国土⑧
      高抬鼠尾蒙疆治
      贼保满洲弃中国⑨
      卖汉土者立良名?
      助寇猖解崖山战①?
      伪传至此无华夏
      秦桧再世扬胡史
      分裂一统各立朝
      竖夷代夏碎华史
      屈膝抑汉亲日观①①
      铺路“共荣”认靺祖
      建论滋独媚外敌

      入华者华夷者夷①②
      抛汉文明贬国境
      干粗枝繁本文盛
      非伐主干冒保心①③

      胶漆古史今日正①④
      黏补枝与干一体
      民醒制殇卫国统
      思凿像跪岳飞续

      ——————
      ①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秦二世曾设想在城墙外髹涂大漆使墙面溜滑防敌攀附。
      在众人顾及地位之差不敢出言反对时,低地位的侏儒优伶(戏艺人)优旃出面,褒奖了秦二世的漆墙主意,取悦了君王。
      不过而后他话锋一转,提出“漆好上但难荫干。城墙曝露于天下,如何造个大荫室覆在其上”的关键问题,在没触怒秦二世的情况下避免了劳民伤财的徒劳之举。
      华夏人脊梁刚直者,并不自限于位卑言轻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於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廕室。”於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
      ②中国是最早结束国家奴隶制的国体。秦奠定大一统之序后,汉明确地确立了以工农士商四民为主的公民制度。
      《四民月令》是指汉朝时指导手工业庄园例行农事生活生产的专书,其内容包括种植畜牧、纺织、制造(含漆器)、学习等内容。

      ——————
      ③在先民基础上,唐宋精进开发了诸多大漆工艺,明代设立了至今闻名的大漆制造机构果园厂

      ——————
      ④不深入了解历史,容易将代表“分封制”的封建一词暴力概括整个中华古文明,误解中华古文明。
      实际上,秦朝时分封制就以消解,晋魏时的分封与远古“分封诸侯的分封制”也大有不同。
      中国体制实际上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地,在中古近古它国(含欧美地区)还处在原始奴隶制和分封奴隶制的时候,宋明时期的中国早已采取了类似君主立宪制的制度。当时君王所有中央集中权之名,不过主要是做政院的平衡决裁之中人,而且发号施令之独裁者。
      中国古代历史在科技、制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却背负“封建腐朽”之名太久。

      ———————
      ⑤剃发易服之错杀滥杀历史,愈了解愈感觉触目惊心。汉人因不愿剃发易服者、老妇幼手无寸铁者,被无差别屠杀达十室九空或近满城灭门。
      庆幸今日汉服脱“古”意,逐渐回归到生活之中。汉民存,则华夏存,汉文明史永不灭。

      ———————
      ⑥元统治者将汉民列成“四等民”,也曾想推行剃发易服之制,但最终未想剿灭汉服,反因汉文明的强大先进主动融习汉制。

      以下内容由网友从史料中整理:

      努尔哈赤:天心佑我,不佑中国
      顺治:满洲与明朝,本为敌国。
      康熙:朕非中国之君。
      雍正: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乾隆: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国之人。

      而满清后期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则无耻提出“保大清,不保中国,保满洲,不保中国”,“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
      后以溥仪溥杰为标志的伪满贵族更是带头叛中国和日寇通婚。
      溥仪自述:“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也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如果我不为了这点,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这里,又何必肯于受到封锁和挟制呢?我如果可以不当皇帝,我在世界上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
      ⑦普通人不懂古代君主制的功过,但环比任何现代国家之前的任何时期都有不足。
      汉文明下的中央仲裁人“华夏天下皇帝”,有无能失地的,但决没有背弃国家卖掉。
      宋末八岁(刚满七周岁)的幼帝赵昺因泉州色目狗官蒲寿庚(侧证不心入华者始终为夷)反叛拒开城门被困于海水,最终由中华民族英雄陆秀夫背着投海殉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色目狗官蒲寿庚后对城中汉民大肆屠戮,光赵氏姓者
      亡族没命者不下三千,大开城门降元。
      后明朝朱元璋将吃侵华侵汉红利的蒲寿庚后人没入贱籍。
      可近期蒲寿庚百度词条已遭人修改,美化他叛中国之行为,不知道是否为抑汉捧胡史(中国满本位的最大历史单位修出的灭汉新清史)做联动

      明末皇帝崇祯虽不是个有为的君主,但他没有背弃皇帝这份中央裁决职业。
      其勤勉、节俭,在意自己是否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位。大臣倪元璐上奏告知他为集军饷被辽边称为“重征”之后,他虽一时恼怒,次日就当着内阁辅臣众人的面向倪元璐:“讲筵有问难而无诘责,昨日之言朕甚悔之。”
      所以此后,崇祯“君为臣纲,君死社稷”,留下遗言诏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我百姓一人。”
      而以倪元璐为代表之一的大臣自然紧随其后,“臣也死社稷”,和众爱国死士同节烈殉国。(知网上对倪的研究从书法文化入手为主,可见文艺史不分家。中国人同样不可忽视贯续文化史、文明史的中国大漆史)

      ——————
      ⑧法理上中国对蒙疆藏等地域的治理从明朝就奠定了。蒙疆藏与汉通商通婚,一直是中国汉文明树上极其繁荣的分枝。
      比如梁启超认为明永乐帝“思扬威德于域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
      (明之地域法理当然还包括台湾,此篇不展开叙述)
      清时也靠紧接国家汉族英雄林则徐步伐、国家汉族英雄左宗棠做了孤勇者(反对者居众),才平定保卫了疆蒙之地,为民辟乱护净土,为道光增了唯一一处政绩。

      ——————
      ⑨参考⑤⑥中国某知名历史研究单位今年发布了灭汉以胡为华解构中国、“夷变夏、夏分裂”的清史。将汉唐歪曲成“胡唐”,变成“胡唐辽金元清”无汉“中央欧亚”文明蒙古(靺鞨)发源史,想内外联动彻底颠覆从古至今以汉民族、汉文明为主体的中国历史史观。
      去汉化灭汉史的中国还是中国吗?
      如果汉不等于中国,那么修编新清史一昧吹捧夸大满清功绩的叛吏们,为何又要别别扭扭地搜罗清统治者有采纳汉制汉化的边角料证明?
      既分裂国汉主体史观又宣传爱国,简直是史官秦桧(没错,秦桧南宋时为主掌修史的负责人)在世!
      史料记载,记事之职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

      ——————
      ①?为重新侵华铺路,日寇势力选择性忽视明朱元璋为崖山海战正名平叛的历史,故意错误宣扬“无华夏”的错误论据。可见,日寇纳粹明知汉为中华、为华夏。

      ——————
      ①①结合⑤、⑥、⑨、①?,修编新清史者为日始终未灭的侵华腾笼换鸟之歹计共同铺设了换血之路。
      日学界想拿自己地域“渡来人”的历史去续接在中华地域有生活过的靺鞨历史,大力推动“中央欧亚史观”。日在欧美帮扶下,想将西伯利亚蒙古地区说成亚洲文明发源地,推翻中国的汉文明圈中心国地位,靠继承胡史为再次侵华铺路。

      ——————
      ①②孔子在《春秋》中提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思想传至唐宋乃至明。
      于华夷这个问题上,朱元璋是认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华夏之人抚养无异。”
      证实华夏以汉文明为主体,少数民族为汉文明主干上共同衍生的分枝,主干荣则枝干荣,主干枯则枝干萎的同生命运。

      ——————
      ①③修“灭汉史”谱以西伯利亚、蒙古地区为亚洲文明“主起源”的、欧美所助亲日派“中亚欧亚史观”的《新清史》,像明明叛国的秦桧一样善于披上“爱(去汉)国促(无汉)一统”的皮。

      ——————
      ①④满遗操控文史、影视界,曾多次侮辱中国革命史,比如在影视剧中让以中国抗满反日烈士秋瑾为原型的女主角和满贵相爱生子,企图结构日满贵族结亲的永久耻辱。
      毕竟秋瑾是驱满复汉的抗日先锋。

      清贵族开历史倒车重拾奴隶制,对蒙古藏疆故意设置隔离管控政策,禁断自古以来的汉少贸易通婚。对待少数民族和汉族,统治者皆以抑制为目进行屠杀管控。
      什么电视剧里蒙古部落之一出身的妃子说的“皇上礼重蒙古,你企敢动我”的虚假台词,都是洗脑的笑话。
      【清《啸亭杂录》记载“以笳为令,袭其卧庐”、“尽歼全部四千余人”。清军一声令下,对沉睡中的蒙古人发动屠杀,一个蒙古包一个蒙古包的清理。
      此后更有假借“围剿叛军”之名的残忍清人,像打猎一般围剿蒙人。
      乾隆为了掩盖大屠杀的事实,又想出了一个更加残忍的屠杀手段,命令清军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见到蒙古人立即杀死,如果是成批大规模来投降的蒙古部落,他怕人数太多杀不过来,“难保无一二逃窜之人,泄露其事”,以迁往内地为由,要一批一批地押送到内地,“可先把他们的头目送到京师,其他部众,可向内地迁移,等过了巴里坤,进行屠戮。”(摘自《清高宗实录》)成千上万的已经投降的蒙古族百姓,就这样被清兵驱赶着,踏上了死亡之旅,走到一些不知名的山谷,无论男女老幼,被全部集团屠杀。】摘自《“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罪恶——对蒙古族的种族大屠杀》

      清对蒙古较为“温和”的“减丁政策”在屠杀面前就不值得一提了。

      从疆域、民族团结等角度,以清去构建灭汉的“一统”概念,皆远远背离当代中国和五十六个民族共谱“中华民族”的大局观。
      汉文明之所以能兴立续传于世,自是因为以汉民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共担繁茂文化枝桠荣誉职责的共同中华民族凝聚心。
      企图砍伐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汉文明主干,就是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为敌!
      (建国后的满族同胞和通古斯为主的少数旧满奴隶主没有关系。“入华者为华”,当代中国人自然会和封建历史切割,同样唾弃压迫国民卖国者的正义人士自会寻回自己的汉文明之根,拥抱中国以汉文明为主干的中华文明一统历史树谱)

      中国要谱写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自可以客观接受汉文明治下的汉天下“有合才有分、有分必有合”的历史周期率。
      汉为主体少民共生的中国在,枝繁叶茂的汉文明迸发成长,天下必然会有一统的一天。
      这是其它人类文明难以匹敌的。
      只有中国,能称历史是“自(远)古以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