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7、第六章 盛 宴(续4) ...


  •   芒种后,汕城天色骤变,原本霸占天上的烈日被团团的乌云彻底驱赶;日晒被雨水取缔,酷暑被清凉代替。这个骤变,将人们从炎夏的折磨当中解救出来,从而让大家的身心如释重负,心旷神怡。

      不过,有人的心思却无法如释重负。

      傍晚,阿华在汕城最高档的大濠海鲜坊宴请客人。这个客人不是别人,而是同村的长辈,中学校长郑伟群。

      正为学校扩张一事感到焦头烂额的郑伟群;以及,正在为新楼盘销售不力而头痛的阿华;为了各取所需,终于走到了一起。

      郑伟群上任汕城市第一华侨中学校长已经两年有余,这两年的校长经历,让郑伟群感到当一把手真是一件棘手不断的麻烦事。除了日常的教学教育领导工作,他还要分出精神应付各种接待、应付上级考核以及应付其他不应该应付的事情。

      比如现在,他接到了市教育局的指示,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招收更多的中学生。

      市局的考虑是有的放矢的,考虑到汕城适龄人口的增加,考虑到提高高中普及率,都需要各个市属或区属高中尽快地增加高中入学学位。只不过,市局并无多余的财力来支持高中扩招这事业的发展,于是只能将任务摊派给下面的各个高中——各个中学只能如同八仙过海般,找到自己的神通。升学率好的高中,自然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只要有又多余的土地,银行是愿意上门授信合作的——高中并不是免费教育,一个教学质量过硬的示范性高中,只要学位富余且愿意出价,家长们也会趋之若鹜,你争我夺。而升学率较差的一般高中,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就只能通过生硬地增加学位的方式拉高入学率;至于教学质量一事,那原本就是应付了事,现在就只能更加潦草了事。

      而对于第一华侨中学来说,它的处境就很是尴尬的不上不下。它的升学率不算太好,但也绝算不上差;它的社会名声不算声名显赫,但也算有口皆碑。两头不到岸,到岸不两头。对于郑伟群而言,这就是他时下的困境:学校的成绩不足以让他获取足够的资源打赢这场高中扩招的战役;但学校的口碑和历史也绝不允许他冒然地采用加塞学位的方式来糊弄家长、学生,以及上级。

      于是,怎样在上级制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扩招的任务,成了他的心头大石。

      而这段时间的另一位苦主,则是阿华。

      阿华和农贸公司在汕城市区北面合资共建的楼盘已经取得了预售资格证多时,但销售不力,应者寥寥。按照当前的销售预测,这个楼盘要大部分沽清,至少要两年的时间。惨淡的行情自然让作为大股东之一的阿华如坐针毡,他请了众多的行家前来把脉,行家们倒是看出这个项目众多的先天不利:比如楼盘不属于市中心区域,比如楼盘容积率过高、园林绿化不足,又比如楼盘周边缺乏良好的配套、最近的菜市场也要走路半小时,等等。行家们看出了问题所在,却又给不出解决方案,这让原本就如坐针毡的阿华更是心慌意乱。

      没有答案,等于慢性死亡。阿华知道,每多耽误一天,自己的损失就多一分。楼盘的开发,往往需要贷款的支撑,阿华私下估计过,要是一年半载内这个楼盘的销售再没有起色,那么自己大概率要赔上本钱,甚至连银行贷款的利息也付不起。

      生意如此一败涂地,亏本是小事,名声是大事。阿华一想到这个深层次的问题,自然夜不能寐。

      好在,不久前阿华在阿文那里得到了一个启发。阿文告诉阿华,他前东家在省城的南番有一个项目,也曾经遭遇过阿华目前的这种情况。阿文告诉阿华,后来东家得到了来自北京一位名记者的指点,在这位名记者的操作策划之下,前东家动用资源在楼盘的周边引进了一家知名学校;从此,有了名校的光环加身,楼盘的销售形势如火如荼,不仅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销售任务,而且还卖出了更高的单价和销售总额,成了前东家为数不多的逆风翻盘的经典案例。

      阿文的一席话,很快点燃了阿华的那沉寂已久的思维火山。他迅速了解了目前汕城的教育形势和政策,得知了高中扩招的重大信息。通过市府内中间人的穿针引线,阿华获知郑伟群的第一华侨中学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扩招困境,郑伟群需要来自社会资金的支持;而阿华的地产生意,也需要来自名校的人气。

      自此,两位同村同乡、长辈晚辈,因缘际会、阴差阳错般走到一起,双方开始抱团取暖,开始各打算盘。

      “伟群叔,你好,你好。”早已恭候多时的阿华见到一路风尘仆仆赶过来的郑伟群,立即笑着迎了上去。

      面对阿华的热情,郑伟群颇有一些不适应,他说着几声好,然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就被阿华请入了主席位。

      “伟群叔,上次和你见面,已经是过年那会的事情了。你现在身体还好吗?”阿华上一次和郑伟群见面交流,是在春节回村时在祠堂前广场的年宴上。

      年宴,那是本地的传统习俗之一。村里的族人总要在这时候团聚在一起,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吃上一顿丰盛的年饭。这也是维系整个宗族的一种仪式和礼仪,尤其是许多年轻人已经外出工作学习的今天,这种年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图腾和标志。

      在外工作学习取得一定成就和地位的族人,尤为注重这个图腾。比如阿华,比如郑伟群,他们内心都有这么一个传统的情节。

      “我还好,还好。你阿爸现在身体怎样,脚腿的行动灵活吗?你阿妈的心血管,有没有好一点?”郑伟群惦记的是他的同辈,阿华的父母亲。

      “我阿爸现在走走路没问题了,就是不能走动太多。我阿妈现在就要天天吃药了,不过这个问题不大,注意健康就是了。”阿华也很诚恳地回答了郑伟群的提问。

      “嗯,嗯。好啊,好啊。老人身体就是要多注意,多注意。你阿爸比我大十岁,比我哥也大六七岁了,上年纪了。我们都老了啊。”郑伟群一想到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走向落幕,心里不胜唏嘘。

      “伟群叔,你是中青年,正是干事业的时候。你不要太担心了。”阿华这话既是真心实意,也有奉承阿谀的味道。

      “呵,你们这些晚辈,就不要谦虚了。我啊,都是快退休的人了。不像你,阿华,你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大把生意正等着你赚。”郑伟群听出了阿华嘴里的奉承,也开始进入应酬人情世故的套路。

      “哪有这么多好生意啊,这几年都是给阿爷打工,赚点工钱啦。”阿华满脸笑容地应酬郑伟群,他也不习惯那种拉扯乡里乡亲的交流,这种社会人情世故的套路更合适自己。

      阿华话音刚落,服务员就摆满了一桌子的菜肴美酒。阿华对于宴请宾客向来讲究的是不惜血本,即便对方是同村的长辈,也是客气满分,面子给足。今晚,光饭菜酒水就不小于一万。对于阿华而言,这种饭局,只能是一种小投入的投资;以小博大,划算非常。

      酒菜已上,看着一桌子的秀色可餐,两人自然开始杯觥交错,把酒言欢。一时间,饭局的氛围来到了高潮极点。

      “阿华啊,今晚你点的太多了,吃不完,太浪费。”郑伟群虽然也应酬颇多,但这么大手笔的饭局,他还是第一次见。

      “伟群叔,难得我们叔侄见一次面,好不容易请到你,应该的。”阿华笑呵呵地回应。

      “阿华啊,我印象里,好像我没推荐过你去县里读高中,对不对?你阿弟,阿明,我倒是有印象,你阿爸当年找过我,说是要阿明去读高中,但是后来又不来了。”郑伟群或许真是年纪大了,总回忆起当年的旧事。

      “伟群叔,这件事怪我,是我不好。当年阿明要去县里读书,但我不愿意他去,总觉得像我们那样的家庭,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早点赚钱才能解决家庭的困难。现在想想,都是我不对,不应该让阿明留下来帮我做生意。”一说到往事,阿华也是追悔莫及。

      “嗯,所以阿明没有去读书的原因,现在我知道了。不过,后来你家细妹,你就很支持她上学啊。她后来在县里上高中,考到省城第一大学,是当年县里的状元。我们现在还常常想到这件事,可惜啊,她当时的成绩是可以去北京上海的,但老师和她都太保守了,硬是要求稳让她报考省城的大学。”郑伟群对于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印象倒是很是深刻。

      “她后来也有些后悔,没想到自己能考到这么高分。伟群叔,客观的说,我们家,包括我,都是不懂读书的,也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更不懂学什么专业,根本没办法给丽丽做指点。当年要是没有你们这些负责任的师长,我们真的是束手无策。来,伟群叔,我替我阿妹,我全家,谢谢你。我干了,你随意哈。”说罢,阿华就举起手里的酒杯一饮而尽。这杯酒,阿华是真心实意地喝下去。

      那年月,村里一个家出一个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已是不易;一个家出一个名牌大学地大学生,那更是千难万阻。农村、县城,在教育方面的落后是四面八方的,不仅仅是师资或者学生见识这么简单。

      “今晚,你请我吃这顿饭,我应约而来,我们也是为了我高中的事情,是不是?”郑伟群顺着话题,就把对话引入了正题。

      “是的,伟群叔。市委办的人找过我,说我在市区北边的项目上有一块空地,按规划是用来建设一所中学。后来呢,我听说他们找过你,希望你们第一侨中能够搬过去;市委办的要我对你这边直接汇报。我想啊,这是好事啊,大好事啊;办学,响应高中扩招的政策,这件事我愿意出钱出力,把学校给建起来。”阿华掷地有声,气吞江河。

      “阿华,生意上的事情我不懂,我也不会过问。我这次来,也是上面交代的,说你是上面指定的,交代要给我们第一侨中办好这件事。我首先,代表我们第一侨中,谢谢你,谢谢你的单位。”郑伟群说完,也端起酒杯小酌了一口。

      “不谢,不谢。伟群叔,你这么说也是太客气了。我当年不听话不愿去读书,现在真是追悔莫及。如果有机会可以让更多人读上书,我是愿意做这件好事啊。”阿华的话依然是半真半假,他对于楼盘销售低迷一事完全只字不提,只谈大道理,不讲真心话。

      “嗯,你有这个心,我理解,也赞成。但是,阿华,你建这个高中有什么好处吗?我是说,你怎么赚钱啊,总不能亏本做生意啊。”郑伟群知道,做生意怎么能不赚钱。

      “是这样啊,伟群叔。我给市委办的领导解释过这件事。学校,我们负责建设;学校建好后,你们第一侨中来负责教学,师资这些你们来组织安排。伟群叔,我们这个做法,是学习了省城那边的经验,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两家人合资建一所高中。以后这个新高中的运作,基本就是教学你们管理,运营我们负责。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工资由我们来承担,不花财政任何一分钱。伟群叔,你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我们政府不花一分钱,就把事情给办好了。”面对郑伟群的疑问,阿华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嗯,政府财政没钱,你们出钱,然后再从学费里赚回来。我懂了。”郑伟群终于明白阿华的生财之道,虽然阿华还没把最肥美的那口肉给吐出来。

      “是啊。一个学生,按第一侨中的名声,一年不得要两三万的学费。新学校只要每个年级招七八百人,一年就是五六千万的学费收入。伟群叔,我在商言商,实话说,要是一个学生能在第一侨中这里三年花七八万就能读一个本科甚至重点本科,对汕城的很多家长而言,这个买卖很划算啊。”阿华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这个生意对于学校、家长还有阿华而言,都是三方共赢的方案。

      郑伟群没有开口,他双手抱胸,似乎对阿华的说法有所保留。郑伟群的第一侨中,作为一家市教委直属的中学,历年来都有财政上的支持与补贴,即便算上这些,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及生活住宿费加起来也不过四五千;对于绝大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学校和教委甚至是做到了学费及生活住宿费的半免或全免。

      怎么到了阿华这里,他就有信心把价钱抬到如此高的价位。汕城虽是特区,又以民间藏富闻名;但再民间再怎么富有,汕城依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大部分的老百姓都只能是普通的工薪收入,谈何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何况以侨中在汕城的地位,它虽然是一所优秀的高中,但也没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每年侨中有大概两成高考生能够达到重点线,有小一半的考生能够达到本科线,那已经是郑伟群的祖坟直冒青烟了。

      “阿华,不是我相信,但是你的说法,好像离现实有些差距。”郑伟群想了许久,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心里话给抖搂出来。

      “伟群叔,这个新高中,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公立高中。按照省城那边的说法,这叫做公办民营;意思是,公立高中负责教学,民营单位负责运作。所以我们的定价收费,还要录取线都和一般的高中不一样。”阿华开始在郑伟群面前现学现卖起了自己已经了解到的关于公办民营办学的运营管理模式。

      “你这个办法,市里的人认同吗?我是说,可以落实吗?因为有这种想法的老板很多,之前也有很多老板找过我,他们的说法和你一模一样,但是最后都不见有进展。我问过教委的人,他们明显不怎么支持这种做法,会有政策上的风险。”郑伟群不是不懂阿华的那一套,而是他得先是一个干部,然后才是校长。

      是干部,自然就要听从上面的安排。只有听懂上意,自己的乌纱帽才戴得稳。

      “不一样,我这里是市委办打了招呼的。伟群叔,之前找你的那些老板,其实他们要的是你们的牌子,但不是要你们的教学。这点,市里面清楚的很。”阿华把头凑到郑伟群的身边,细细地说出这里面的原委。

      “我不懂教书,教书是一个知识工作,应该是你们负责才好。”阿华跟着强调。

      “阿华,其实我本人对这件事不是太赞同的。”到目前为止,郑伟群对此事的可行性还是有所保留。

      “我知道你在北边有个房地产项目,是不是?你想把学校做起来,然后帮着你卖房子是不是?”看来郑伟群其实是知道阿华的底线,只不过一直缄默不语。

      得知郑伟群的真实想法后,阿华的脸色是愈发难看;此时的他,倒是想找个缝隙给钻进去。阿华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郑伟群居然能知道这么多的内情。他原本寄希望于掩饰真相从而获得郑伟群的信任,利用侨中的牌子招揽客户;现在,估计这一计划也随着郑伟群的这番话,成为一个泡影。

      “阿华,生意上的事情我是不懂。但我是一个校长,我要对我的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负责。你的计划不能不说很美好,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一个学校能够发展和成长,靠的不是名气,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我是不相信,光靠建一个新校区,写个牌子,就能招到学生。我不相信。”郑伟群严肃地看着阿华那一脸的难堪,说话丝毫不留一点颜面。

      阿华倒是想接招。但他擅长的对付别人的那套世故人情,似乎对郑伟群这种老古板毫无作用,甚至轻易被郑伟群这种读书人拆穿。

      阿华只能用沉默代替自己的反抗,或者说,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已经在大脑里开始寻找另一个学校来参与他的营销大计;现在和郑伟群去辩论和争执,毫无意义。

      “阿华,你是聪明人,知道我说话的意思。不是我不愿意帮你,而是这个事情,对于侨中、学生还有老师,都是一个风险。”郑伟群见阿华一直沉默不语,就只好再次强调事情的不可行性。

      “伟群叔,我记得市里对你们有要求,说是要提升高中的招生人数。侨中现在一年大概招多少高中生?明年可以招多少?”阿华也知晓郑伟群的底线:他的底线,就是要尽快落实市里部署的高中扩招政策,完成扩招任务。

      市里只给到郑伟群两年不到的时间,要从现在每年四个班两百人的招生规模迅速提升到十二个班六百人的规模。两年三倍,在郑伟群看来,这个任务基本无法完成。

      “大概明年多开一个或者两个班吧。我们经费确实有限,养不起老师;没有老师,就没办法扩招。”郑伟群被戳到了弱处,自然有些言不由衷。

      就在郑伟群开口闭口之间,阿华便察觉到他语气上的一丝寒颤。这股寒颤,犹如一股血腥,让阿华这个猎人,闻到了有机可乘的味道。

      “伟群叔,据我所知,市一中还有实验中学,今年就已经开始扩招了。一下子就多扩招了一倍的学生,听说明年还要再加一倍。他们升学率高,名气大,银行愿意贷款给他们,他们就单独自己建设新校区了。而且,他们新校区的学费也贵了不少,这是自然的事嘛,学校的投资也是投资,也要讲回本的。他们现在的形势,按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了;招生越多,效益越好;效益越好,成绩越好。学校、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得到了好处。而且,听说这两个学校的校长,都有可能往上调,现在教委的几个副主任都快到退休年龄了,市里和教委都在考察这连个个校长。另外,市里也明确了,明年要再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也要考虑新的校长,说不定,就在你们这几个市属中学的校长里面考虑人选了。”阿华的话句句戳心,他的底牌在于消息灵通,往往很多事情尚在文件未形成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确切的情报。

      郑伟群不得不开始仔细思考阿华的这番话,毕竟他是校长,但更是一个干部。是干部,就要考虑自己的升迁。按照目前的形势,市属的五所高中之中,只有他麾下的第一侨中的扩招速度最为缓慢。如果郑伟群依然执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行上面交代的扩招任务,那么他的政绩也是最为落后的一个。一句话,当别人已经做出成绩的时候,你郑伟群还在为来年的指标苦苦挣扎。

      而郑伟群如果想着破局,那么阿华的计划可谓是唯一的办法。利用民间的资金建设新校区,再通过提高学费收回投资,自己专注于教学,校园的其他方面交给阿华这样的商人去打理。只要手里有钱,就可以招到更好的老师;有了更好的老师,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收入,就意味着有钱。这就是阿华口中的良性循环,虽然看起来这个循环有些昂贵。但这似乎又不是自己这个校长应该考虑的事情,毕竟校区的建设资金不由他承担。贵、或者不贵,那是家长考虑的问题。

      为了自己的位置,郑伟群不得不好好考虑阿华的计划。

      “你说的这些,是教委谁说的?”轮到郑伟群心里忐忑。

      “陈主任。”阿华的消息来源之一,正是目前的汕城市教委一把手。阿华通过市委办的介绍,找到了陈主任这位教委一把手;而陈主任则很巧妙地选了郑伟群的侨中作为阿华的合作对象。只不过这幕后交涉的一切,郑伟群都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你这次找到我,该不会是陈主任的意思吧?”郑伟群当年调到第一侨中当校长,走的是市府上层路线;他虽然也在市教委工作了几年,但和教委的几个主要领导之间并没有过于密切的渊源。现在的郑伟群在教委里面,有点孤家寡人的味道。

      “就是他的意思。伟群叔,这几个市属中学的校长里面,你的年龄最小;按道理说,你的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陈主任还有两年左右就要退休了,几个副主任也一样快到站了;你说说,这里面是不是有进步的可能啊。”阿华在撩拨人心方面,确实有一套。

      郑伟群沉默不语。他这个长年浸淫在系统内的干部,看问题居然还没有阿华这个生意人透彻。这里面确实有进步的空间,而且还很大。按说,除了一把手这种可能空降之外,遵照陈年规矩,几个副手按规矩都是由下面的实权校长提拔上来的。换句话说,郑伟群至少也能争一个副主任当当,甚至有可能调到其他职能局里当一把手,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再者,郑伟群想到了更深的一点,那就是阿华本人。自从哥哥郑伟民离去,自己虽然算是身居高位,但也能感到世态炎凉;没了靠山的郑伟群,想要进步的最佳捷径,就是找到一个新的靠山。而眼前的阿华,虽是小辈,但其身上的能量却已经达至汕城的最高权力层——这不就是一个现成的靠山么?

      放下姿态,低调转向。郑伟群的挣扎只用了不到一刻,就找到的正确的出路。

      “阿华,你说的计划,有没有一个详细的方案材料,有没有计划表之类的?”想开了的郑伟群,脸上露出了一丝讪笑。

      “有啊,我是做了一份材料的,而且给市委办还有陈主任都看过了,材料上面也有他们做的批示。直接这么说吧,伟群叔,上面和我交代过,说我的材料做的再好,也要你亲自过目检查,要你最后把把关。”阿华知道郑伟群开始动了心思,自然继续加速怂恿。

      “噢,他们都看过了做了批示,还要我这里检查过目?哈哈。”郑伟群这一笑,不知道是讽刺还是自嘲。

      “哎,县官不如现管,伟群叔。你是最后拍板的负责人,当然由你来最后把关啦。”阿华笑得合不拢嘴,他知道局势的主动权已经回到自己的手里。

      “材料有带来没有?”郑伟群笑着追问,到了这一步,就没有必要再矜持下去。

      “有,在我车上保管着。”阿华紧跟着回道。

      “那吃完饭,我下去你给我拿回去研究研究?”郑伟群已经开始迫不及待。

      “好,喝完这小半瓶威士忌,我们就下去,我把材料转交给你。”阿华知道,任务再一次顺利完成。

      “好,阿华,希望我们将来合作愉快。”郑伟群说完,举起了手里的酒杯。

      “伟群叔,希望你多多指点我这个后生,多多指教。”阿华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把郑伟群的酒杯满上。

      “阿华,干了。”

      “伟群叔,我干了,你随意。”

      包间外,夜色迷茫,淅淅拉拉的雨滴不急不慢地落下,一轮皎白的月色躲在漫天乌云的角落里,正微微颤颤地升起,窥视着人间的一切隐晦阴暗。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