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2、登基 ...

  •   拂晓开始,李蘅璋就已经准备就绪,按部就班的跟着礼部的步骤,带着文武官员圜丘祭天地、拜宗祠。
      在庄严的氛围中面冷如霜、不苟言笑。
      剑眉星目的他穿戴衮冕,接受百官跪拜,坐上皇位,接手玉玺。
      在双腿已经走到麻木中,恍若隔世。
      他端坐太极殿,俯瞰众生在他的脚下俯首称臣、三拜九叩,心中不断回响的是时穗那句‘刽子手’。
      他睥睨着、冷漠着,就如同从未碰见过时穗的那个李蘅璋,面冷如霜、心狠意狠、喜怒无常。
      用那张时常与时穗调笑的嘴皮,颁布政令、改元‘贞观’。

      穗穗,用无上帝位换了你一世,平安。
      在苍穹的这一头,能否等到你的回音。

      登基仪式繁复非常,从拂晓到夜幕,几无休息。夜宴时分,百官携眷入宫,在太极宫恭贺新皇登基。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长安城中虽然一片缟素却在这天取消宵禁,百姓欢呼,普天同庆,热闹非凡。
      觥筹交错,酒酣正热,约么不到二十的年轻掌事公公三豆儿身后跟着一堆人,手中端着暗红色白茸莲蕤绒布盖着的东西过来。
      他挥挥手让身后之人每隔一定距离分列两侧,上前一步拜了。
      “陛下,奉皇后娘娘懿旨,恭请陛下移步明堂观景台。”
      李蘅璋放下酒杯,喜怒不明,只淡淡的擦了嘴角,起身,扫视座下,道:“众卿便一起罢。”
      “臣遵旨!”

      李蘅璋在前,三豆儿在身侧,一众文武携着家眷,规规矩矩的在太监们的指引下跟在李蘅璋身后。
      程知节一向没大没小无拘无束惯了,今日登基大典跟着李蘅璋从早到晚的拘着,只觉得身上都要散架了。此刻能起来走走,心中颇有释放天性的意思。
      他小步跟着好兄弟秦叔琼走在后面,冲前方抬抬下巴,问:“兄弟,你见过那个传说中的娘娘吗?”
      秦叔琼摇头,压低声音说:“不曾,只听说当日他从先帝和李无膺的毒杀中逃离火场,虽然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但也落下了病根。这番身怀六甲,舟车劳顿的跟着陛下回到长安,又被李无膺那厮挟持的动了胎气。”
      他小心的微微蹙眉,跟随李蘅璋多年的他深知李蘅璋的秉性,也不像程知节那样大大咧咧没脑子,嘴上也不知道把个门。
      唯恐说错了一个字的艰涩措辞:“陛下不也说他身子受损,已经连日送回江阳寻找卢氏名医了。”
      他摊手道:“你看封后大典不也是让三豆儿公公代劳嘛。”
      扭头看看他一脸懵逼,问:“怎么突然问这个?”
      程知节挠挠后脑勺,笑道:“这不是挺好奇的嘛,能让爷那样放在心尖上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玄武门时隔得远也没看仔细,后来爷又连忙把他送回王府休息,都没能说上一句话。”
      秦叔琼正想好好说道说道自己这个兄弟,免得他哪天因言获罪都不知道原委,却被突然停止的队伍的打断。

      ‘哗!’

      整个太极宫的灯火一时之间全部熄灭,在文武百官中掀起一阵骚动,叽叽喳喳个没完。却见李蘅璋淡然自若不置一词,皆屏息凝神,不敢多言。
      两位太监捧着绒布,与他们同时从相向而行,三拜九叩跪在李蘅璋跟前,撤开红绒布,低着头捧着玉盘高过头顶。
      “恭请陛下点灯。”
      两盏四四方方的无骨唐灯赫然出现在眼前。相似的场景让李蘅璋眼角酸苦,他忍着心中涌上的愁苦,压下突然模糊了视线的泪水。
      抿嘴蹙眉,从三豆儿手中接过一支宫灯百合的烛火,将唐灯点亮,闪烁的烛火把镂空的白茸莲蕤照射在玉盘中红绒布上。若隐若现的明暗被挂在道路两侧,照耀在脚边。
      一路走来,直到到达明堂脚下,正是一百一十步,他停住脚步,站在明堂的阶梯上回首。
      一路过来,只有那十对唐灯还在濯濯燃烧,照亮过去。就像时穗在他晦暗的心尖点亮了一盏海灯,淡淡的光晕浅浅的昏黄,无时无刻都在驱逐他的惆怅。
      他回过头来,看着高高的明堂,回想着当日在江阳的冬至,将所有的文武大臣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惊喜、狂喜、兴奋、欣喜若狂的突然加快步子往明堂的观景台走去。
      ‘当日穗穗一封和离书把我骗过去,其实是想给我一个惊喜,今日是不是也是这样?那个顽皮的野猫!’
      三豆儿没料到李蘅璋的异常,连忙招呼人跟着追上去。
      他跑的气喘吁吁,却只看到李蘅璋有些失望的独自站在观景台口,看着寂寥的空无一人的台子,一动不动。
      三豆儿稍微喘了气平复呼吸,走到夜色中的观景台正中间,站在好大的一个白茸莲蕤绒布下,作揖道:“请陛下撤帘。”
      李蘅璋缓缓走过去,心想:这个时候,不应该你和我一起拉开帷幕,点亮唐灯吗?你在哪里?
      他环顾四周,却找不到熟悉的身影,只能孤独的走过去,伸手一拉。
      绒布落地,一盏四四方方巨大的无骨唐灯就规规矩矩的立在那里。
      三豆儿递上灯火:“恭请陛下点灯!”
      唐灯点亮,一展全貌。
      那盏十来米高的唐灯两侧用绣花针雕刻了巨大的白茸莲蕤,另外两侧题了字。
      文武百官已经聚集在观景台上,围着这盏闪亮在漆黑观景台上的巨大唐灯评头论足。

      一侧写:匆匆去,万千恨,不能相送。唐灯起,休为我,再费惆怅。
      正对着的一侧写:十对唐灯,三拜九叩,万岁万万岁。

      扶着唐灯的小太监慢慢放手,将这盏巨大的唐灯送上夜空。
      三豆儿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便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大臣跪地三呼。

      “砰!”
      一盏巨大的白茸莲蕤烟花在明堂上空绽放,好像是要把天地万物都笼罩在其中,不断的银花跟着唐灯争先恐后的升空,把白茸莲蕤开到天空的尽头。
      李蘅璋慢慢踱步,艰难的移动双腿,凭栏而望。
      极目之处,无骨唐灯在长安的大街小巷缓缓升起,白茸莲蕤在大地上遍地生花;各水道中缓缓流淌,宫灯百合水灯送走邪祟,遥遥祝福。
      喧嚣的烟火休罢,长安城中一片喧哗,异口同声,震耳欲聋:“唐人时氏遥祝谨叩,万岁万岁万万岁!”

      响彻大街小巷。
      别说长安百姓了,就连见过大世面的文武百官都被这世纪级别的秀恩爱闪瞎了双眼。
      一度以惧内为风尚的男子都想着:娘娘这一出怕是让大业所有男子都嫉恨上了!回头做不出更有新意的礼物,不被家中悍妇欺负了去?

      万盏唐灯缓缓升起,无数水灯静静流觞,把整个长安城映照的恍如白昼。
      所有人都在欢呼都在雀跃,都在庆祝新皇,都在祈祷新皇带来的新气象。
      李蘅璋一身落寞的站在观景台,与这样热闹非凡方枘圆凿。
      把长安纳入眼里,在那片昏黄中,孑然一身,已然是孤家寡人。
      他把艾粽囊拿起嗅嗅:万里江山,只为你而夺。你为我送上如此礼物,却为何要说出那样的话,为何执意离开?而后深宫寂静,帐冷衾寒,你让我,如何不惆怅?
      ………………………

      从拂晓开始,一头白发的安然便陪着时穗躺在白杨树下,不厌其烦的跟他讲解登基时冗长复杂的程序。
      时穗疼极了,手心握着白茸莲蕤玉坠,强撑着精神,不住的想象李蘅璋身着龙袍头戴冕旒在登基大典上的每一个步骤。
      他的每一口呼吸都像是用迟钝的刀片凌迟在他的肺部,再到心脏,肝脏,慢慢的蔓延的周身。
      疼的厉害了,他甚至在想他是不是拿到了小美人鱼的剧本。小美人鱼在陆地上的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而他,切切实实的能感同身受。
      他恍惚的笑着:什么时候了,竟然还能想这些有的没的。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正在消逝,正在走向穷途末路。若不是安然强行为他续命,他大约昨晚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每一口呼吸都在无情挤压他的生命,他只能不停的说话来转移注意力。院子里很安静,静的针落可闻,让他没办法知道外面的情况。
      “安,安公公,他到哪里了?”
      安然看着挂着的夕阳,说:“大约已经在回太极宫的路上了,之后大宴群臣,登基才算彻底结束。”
      时穗点头远远的看着自家围墙上有一枝花,虚弱的拉着笑容:“一枝红杏出墙,你看,别人家的花长我们家来了!”
      安然看过去,那是一枝西府海棠。便上去折下来,放在他的手边。
      时穗看了一眼,笑道:“真好看。”
      又说:“朝中如今是什么样子?”
      安然半垂着眼眸,看不清藏了多少悲伤,打起精神,说:“新皇登基,受封勤王诛邪的功臣大部分也都是寒门将领。没有了拥立之功,这让朝中的贵族很不舒服。以王磨为首的五姓七望便以奏请告老为由,胁迫陛下要多加照顾关陇集团。”
      时穗笑着打断:“怕是正中下怀,给了他借口把那些垃圾都扔出朝廷去。”
      安然点头,赞赏道:“确实如此!陛下借机以体恤旧臣为由,放逐了一批,又提拔了裴、祢等人。大刀阔斧的以雷霆之腕把朝廷内外大换血,至此,朝中五品以上几无五姓七望之人。”
      时穗眼里含笑,强忍着痛苦,小声说:“估计之前李定君发布的那些荒唐事也有王磨的一份劳苦功高。”
      安然欣赏的看着自己的少主子,他心里明白,他的少主子从小就聪明伶俐!
      若当初自己没有听信李无膺的谗言,与他谋划,让他学着李定君的模样去魅惑李蘅璋。或许今日他也不会孤零零的在这儿等死。
      院子里的更漏一点一滴的将时间流逝,仿佛这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与外面那样的万人空巷锣鼓喧天格格不入。
      他心头酸涩,堵得慌,长叹一口气,笑着说:“少主子果然见解不俗,三言两语就将那些事儿说的八九不离十。”
      又补充说:“当日奴婢按照陛下的主意,让先帝沉溺……”
      他环顾四周,小心翼翼的继续说:“便明里暗里对王磨之流加以暗示,对他们放任自流。多番试探之后,他果然毫无顾忌的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任人唯亲。既断了他人前程,也让自己在朝中四处树敌,朝中大臣早已经积怨已久。”
      时穗明了:他身边的人基本都是寒门草莽,想要根除门阀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他自然也不会重用贵族中人。不仅跟随他打天下的都是寒门,他在朝中明里暗里培养的也是寒门小姓。
      大家都知道秦王李蘅璋手段毒辣为人阴狠喜怒无常,但确实虚心纳谏唯才是举。
      在这样的人手下做事,祖上荫德反而成了束缚。做得好那是你应该的,做的不好就是你埋汰了祖宗!
      怪不得贵族们狗急跳墙,做出这种自断后路的蠢事。
      不放手一搏,估计连机会都没有,到时候被一个一个的收拾的死无葬身之地。不仅颜面扫地,怕是还是些莫须有的罪名,死的不明不白。
      时穗淡淡一笑,满意的点头,又问:“还有吗?”
      他紧握着玉坠,迫切的需要更多的话题来分散他贫瘠的只剩下疼痛的躯体。
      安然顿了顿,说:“大理寺卿杨怀绩也奏请告老,陛下婉言相留,见他去意已决,才准了。”
      “舒齐王倒是奏请要出任大理寺卿,说是要判冤决狱还世间清明。”
      时穗点头,笑说:“确实是三哥那性子能做出来的事。”
      安然有些吞吞吐吐,想了想,问:“奴婢不是很明白。”
      时穗挑眉看着他,示意他继续说。
      “杨怀绩虽然是我弘农杨氏之人,但是朝内外出了名的铁面判官,在他手上绝没有贪污受贿冤假错案。”
      又说:“他为官以来,兢兢业业,从不参与党阀斗争,一心为民伸冤。所以才能从开皇到大业都身居高位,深受百姓爱戴,也让当朝钦佩。他为何执意要走?”
      时穗艰难的喘气,缓过一阵难受,才说:“锦元二年到五年,短短三四年时间发生了两次政变。且都是直冲弘农杨氏而来,换做是我,也怕不得善终。”
      安然这才如梦初醒。
      时穗看着天边最后一点亮光下去,竟然觉得精神好些了,说:“天黑了。”
      安然抬头,抿嘴道:“奴婢去掌灯。”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2章 登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