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II 伍珈/Agnes ...

  •   伍珈端详着镜中贴脸的两人,她是看不出来什么相似之处的。镜中的男人有明亮的金发、扇子般的睫毛、笔直高挺的鼻子,他笑起来会露出尖尖的牙,颊边有若隐若现的酒窝。一次,他们去一个神神叨叨的影后在Santa Monica开的派对,里面有个许多明星都相信的灵媒。她碰到他们说:“你们两人长得可真像,因为你们都有酒窝呢…我能看到你们在很远之后的未来。”伍珈听完觉得这些在名利场呆久了的人没救了,为了讨人开心她们什么话都能说。
      现在她细看两人的容颜,依旧不觉得相像,却看出了和谐的感觉来。多奇怪的事啊,不同种族的男女在呆久之后竟也会产生这样的反应。
      伍珈时不时地惊讶于彼得的原生容貌和嗓音。两人因为合作电影初次见面时,她确实有些恍惚了。这样一个至少六英尺三英寸高,且家谱里有德国和东欧血统的“老钱”后代,在设计师的要求下成功减掉20磅后站在她面前,穿着定制的Tom Ford西服,宛若一棵挺拔的杉树。如果他的演技能再好些,那现在的好莱坞还有别的同龄男演员的机会吗?她见过不少俊男靓女了,但面前这个男人就像是自J.C.Leyendecker的插画里走到现实生活中一样。她顿时明白为什么水准颇高的意大利导演要彼得来演薄情的殖民者了,他本人就是一位站在食物链顶端的Alpha男。
      造物主在创造人时其实很不公平,人们总说彼得是来自“顶级蝌蚪俱乐部”的人,他的朋友们也不如他这样俊美。即便彼得并非一直顺风顺水,也不是每天都很开心。彼得其实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但他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言论总会闹出不小的风波来,这也正是伍珈曾经厌恶他的原因之一。他对不少政客指指点点,发表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脱节的评论,这让不少人对他口诛笔伐。彼得还总在脱口秀上突然开一段让人分不清真假并倒吸凉气的玩笑,所以每年过节他都要送自己雷厉风行的公关一份额外大礼以示感谢,而长久以来大家对他的行径逐渐习以为常:“反正他一直这么疯疯癫癫的,总有人帮他‘收拾残余’。”
      所以伍珈到今天也搞不明白,他们两人是为什么会走到这里的。
      她知道彼得从前交往过的女友们,跟她一样瘦高,深色头发,但她们的家产或许是她现在身家的二十倍。彼得也和很多金发女人们约会过,她们各个都是尤物,而曼哈顿是个岛屿,他们这些人随时会在某个街角或是巴尼斯碰上,有时伍珈会经受很多“眼神”的考量,她感到不舒服,不过很快就克服了它们。
      至少我现在拥有着彼得,甚至享受着他给我带来的许多便利和凌驾于寻常VIP之上的服务,就比如说他们去伦敦的时候,只要戴维铎夫的名字出现在了系统里,克拉丽奇或者萨沃伊酒店就会按照他们往日的需求准备好一切,这就是所谓的“超脱于人的权利”。或许这想法在今时今日会被人笑话,可是伍珈就是很享受这样的感觉,她觉得的这源于她随父旅居比利时的日子。名人和old money是两类人,即便前者的收入有时超过了家产正一代一代变少的后者。学位、奖项等在男女关系中不值一提,唯有在一起时的感觉和现实的考量才是重要的。而彼得·戴维铎夫做出了选择。
      她是有些自卑的,的确,她不是位从小漂亮到大的女性,小时候爸爸喊她“吗唠”,他们不让她觉得自己是靓女,让她老实本分地练钢琴和读书、学语言,甚至不让她照太长时间的镜子。直到她跟随爸爸职业调动去了欧洲,外交官的孩子们教她怎么吸烟和打扮,很快她的法语水平也突飞猛进,然后她忽然发觉自己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因为她替一个快时尚品牌拍了一组照片,回到香港,有人找她录制口语教材视频。但那从小到大形成的不安全感一直如影随形,在今天,伍珈已然在三十多的年岁就留下了至少可以做成二十分钟精彩集锦的作品,却依然在镜子前嫌弃自己没有bigger breasts。
      有了它们,她就穿不了现在这身优雅的烟灰色缎面礼服了,她也许不是《体育画报》上的模特,但足够知性。彼得在这时亲吻着她的耳朵、脖子,让伍珈回过神来,自然地把头偏到一边去,露出更大一块肌肤,她反应过来还有一小时他们就要去美术馆的开幕礼,而他现在想扑嘢。
      伍珈发现自己忽然间就坐在了梳妆台上,努力保证自己盘的头发不被他弄乱,礼服也不会留下褶皱,他对她毫无保留,直到两人抱在一起喊叫和抽搐。
      这时候伍珈又想起来原本的问题了,她也不知道两人是如何把所谓“因戏生情”的感情维持到今天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他们在一起已经一年半了。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他们如胶似漆地变成连体婴。至于分开的时间,她不知道也不想管,他们的日程表里会出现定好的STD检查。
      彼得是个时时刻刻都非常spontaneous的男人,他会堂而皇之地在所有人面前表达他的狂热情感。xx结束的第二天他会在院子里烤牛排、做好吃的鸡蛋卷和魁北克poutine(肉汁薯条),去哪里都想要背着伍珈,就像她是不会走路的BB;在在餐厅里,如果座位允许的话,他会把椅子挪到伍珈旁边去亲吻拥抱她,拉着她的手直到上菜时才放开。彼得的情感太过浓烈,来得太猛,导致伍珈总是怀疑在他们醒来的第二天,这样的感情就会消失殆尽,就如童话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样,“譬如朝露”。
      她总是装着对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太在意的样子,因为他是个多变且有过童年创伤的男人,可在物质条件上,他什么都不缺,随时可以开始下一段感情。
      伍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老没有信心,但每当她冒出“要结束”的念头的时候,当不安全感突然把她包围的时候,总有个声音或者是某个瞬间告诉她:再等等吧,也许它行得通呢?
      于是伍珈就这样和彼得在一起。
      这是一段在她、在许多旁观者看来没什么前途的感情,可是当她结束了工作回到纽约和洛杉矶的时候从未听到什么风言风语,也没有收到过别的女人打来的电话控诉彼得。她当然在太阳报上看到过无厘头的八卦,也在聚会时候听到有人打电话让女主人“管好你的老公”,伍珈不想陷入这样难堪的处境里,她默默地在心里祈祷彼得可以给她留点面子,希望自己有一天不会收到别人嘲弄或是同情的目光。
      彼得出去“玩”,只要不让她知道、不得病,伍珈就可以接受——她从不敢把这样的想法告诉母亲、朋友或是任何一个关系稍亲近些的访谈主持人,更别提“大粉”了,因为连她也觉得这的确很卑微。可是感情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伍珈在很多个与彼得分开的日夜里想明白:她喜欢、甚至是爱他。她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时日;她喜欢这样身高一百九十公分的帅男;她享受他的激情,还有时不时把她当成女神一样的崇拜之情,并觉得自己愿意包容他偶尔的痛苦和扭曲。换句话说,伍珈还能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没什么架子、不过分自恋、不道貌岸然、不装腔作势、对女友慷慨大方(无论是在钱财上还是床上)且鬼马并愿意了解她文化的100%精英男呢?即使他专注力欠缺、业务能力堪忧、有习得性的行为障碍、还常常惹小麻烦。
      可是她不追求结果和永恒,只想要那些真心的瞬间。“”
      伍珈又一次回过神来,今天她不在状态,许是因为从巴哈马骤然回到了冷飕飕的城市里。纽约下着雨,这条从她在上西区买的公寓开到戴维铎夫家画廊的路平常只要十五分钟,今天却并不算畅通。一种餍足的疲惫忽然袭来,看着眼前一直在放大变小的车灯光晕,伍珈很想回到公寓去泡个澡,然后在炉火前吃点芝士喝点烈酒,看着新闻或是没有营养的小妞电影,早早上床再昏睡过去。然而他们现在要去见维克多和斯蒂芬妮·戴维铎夫等人,要挂着客套的面具应付一些不怀好意的势利鬼和种族歧视者。
      彼得握着她的手,一边不耐烦地敲了敲车门,“Motherfxxker,我们就不该回来的。”
      “谁让维克多要榨取你的价值呢?Besides,你很久没见斯蒂芬妮了。”
      他的情绪忽然就有点消沉了下去。斯蒂芬妮其实早就已经从rehab center里出来了,现在常在棕榈滩的别墅里住着,不过时不时会被维克多叫出来维系名存实亡的婚姻形象。彼得永远有种“母亲情结”,因为她给予了彼得生命,却又没有给他母亲的爱,让他见证了自己的疯狂。最让他感到恐惧但又装作无所谓的事情,就是彼得曾为了扮演一个变态去精神病院进行模仿学习,却无意中在翻阅上世纪患者名录的时候看到了某位他舅公在家人嘴里的昵称。
      后来彼得试图要找出这个也许还活着的母系亲戚,但得知他因为发病严重而被转到了另外一处医院,自此之后便没有了关于他的记录。彼得把这件事告诉伍珈的时候,她确实被吓到了,可是她还是陪着他继续往下追踪,因为彼得有时不能亲自出现在某些医院。他们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了很多个斯蒂芬妮母亲——彼得外婆的家人,这事让他们两人都失眠过许久,彼得这才知道原来他父亲只是助长了母亲的遗传病症,而他母亲的家族比起戴维铎夫家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我就是一个世代出变态的家族和世代出精神病患者的家族相结合产生的后代,我也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彼得是这样跟伍珈总结的,也是这样和咨询师说的。
      他在那段时间做了许多次测试,两人各自以及一起做了n次心理咨询,伍珈的经纪人骂她有病。她确实有点“病”:她总是更喜欢和那些看上去被某些事情缠绕着的、痛苦的美丽男□□往,即使伍珈自己也有点issue存在,她依然愿意去爱这些“病人“们。
      后来诊断出的结果让人还算放心,彼得只是有习得性的坏习惯和愤怒调节障碍。
      他们两人没有把这些事告诉多余的人,除去…连葆琳和帕沃都没有,因为彼得的姐弟都表现得很正常,而这些报告可能会让有心人拿去拍纪录片,幸好有NDA存在。
      而彼得因为他亦真亦假的表演终于又收到了金球奖提名,并拿下了另一个风向标,不过当时的颁奖季实在是乱,他本该拥有的奥提被好几个大公关运作的“分猪肉”给挤掉了。但是至少这些奖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彼得的心结,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伍珈还没有蠢到会因为一段感情而付出自己的精神健康甚至可能是生命的地步。
      伍珈愿意支持他,她握紧了彼得的手,他们两人之间心照不宣地只字不提这件事,“我相信肯定会很顺利的。”
      有时候她想,也许他们能走到现在的原因就是因为两人一起有了肮脏的小秘密,那些不会再跟第四个人说的经历,也许是会对彼得以及他家族的名声、股价造成巨大影响的重要因素。
      天气依旧湿冷,他们匆匆穿过红毯,采访和拍照也是敷衍了事,终于到了主展厅和帕沃及他的未婚妻凯特琳见面,两个金晃晃的脑袋凑在一起,都已经要反光了。
      凯特琳·杜尔是从小就在中央公园以东的pre-war brownstone大宅里长大的曼哈顿人,和帕沃相遇并相恋的方式也无比“传统“:读同一所学校,然后一起去了安静的康奈尔上大学,之后就订婚。帕沃是有“要娶门当户对的老婆”的义务的继承人,他的性格又是出了名的“正常”,长得也不差,于是他在他们的圈子里成为了抢手货,而凯特琳眼疾手快地占好了位,他们的结合算是一段被许多人都看好的感情。
      伍珈和凯特琳的关系也只是过得去,两人没有矛盾,但不能指望家庭和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她们成为什么好友,毕竟凯特琳也是有自己固定的好友圈的名媛。她们两人最早是在戛纳的萧邦晚宴上认识的,那时候伍珈就是个小有名气的新演员,而凯特琳是个法语带着明显美国口音但不用借戴品牌珠宝的富家女,她们留下了一张现在回首过去能让人感叹“缘分”的青涩合照。然后到了今天,她们成了暂时的妯娌。伍珈因此又给一些博主增添了写出长文的谈资,文章的内容大概还是追溯她的祖源、感叹男女关系的微妙以及分析什么“阶级跨越”的可能性。
      这些议论她的,早已不是伍珈该关注的东西了,她在决定搬来美国长住的时候就已在无形中放弃了很多中国的影视资源。前几年有几个在高原上举行的内地电影节想要请伍珈去当评审团president,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拒绝了,跟耍大牌没有关系,只是她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这传达出了某种讯号,于是送给她的中文电影剧本便骤然减少了。如今,她最新的作品都需要粉丝“打包”到某处存下来再看。当伍珈来拍摄被称为她和彼得的“定情之作”的电影《纨扇辞》(直译为《中国扇子》)的时候,在内地的各种网站上忽然有人开始发帖探讨原著——一本由英国学者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游历后写下的见闻录是否出于“殖民者的凝视”、是中国版的《蝴蝶夫人》…这事越闹越大,但电影在威尼斯首映后评论却出现了完全的反转,可是当初那些蓄意泼出去的脏水已经收不回来了。自此以后,伍珈意识到她有必要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慢慢淡出,去寻找另外的世界。
      至少电影让伍珈收获了彼得,以及跟随着制片人的脚步而来的各类英文影视资—源,还有几个电影本身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奖项。而那些眼红她并找她麻烦的对手也许正在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类综艺节目做回锅肉、忙着做医美,已经好久没拍戏了。
      是的,如果这叫做阶层跨越的话,伍珈赞同这种说法。可这些东西都是由多个因素组合在一起才会发生的,并不是伍珈躺着就能梦到的。
      所以伍珈非常自然地拥抱了好久不见的帕沃·戴维铎夫和凯特琳,他们寒暄了许久,聊着今晚会展出的艺术品、分享假日见闻、评论看过的演出和听过的唱片,接着两兄弟分享了雪茄并去吧台喝威士忌,剩下伍珈和凯特琳。
      “So,“凯特琳挽着她,“聊到日程,你今年夏天没有电影要去戛纳展映吧?”
      “你记得我之前和你说过的《接骨师之女》吗?”(纯属虚构)
      “网飞出品的那部从Amy Tan小说改编的电影?“
      “是的,其实我们打算去戛纳宣传它的。”
      “呃,那我可能让让你受累了。”
      “是吗?”
      “是,我和帕沃打算在六月结婚了,你知道的,那是个结婚的好时节。我打算请你当傧相,你怎么看?”凯特琳忽然停住脚步看她,神情是严肃的。
      “Really?“伍珈很惊讶——再次,她和凯特琳不是那种会一起去购物或喝下午茶的好女友,她们的见面永远都是因为戴维铎夫家有什么活动需要把人聚齐来给媒体摆拍,除去一起去看过一次的US Open,那是Ralph Lauren品牌方邀请她们去的。“那么,我会骄傲地完成我的任务的。”她玩笑着同意了,在脑子里将自己的schedule全部背了一遍,她确实有时间。
      “好的,太谢谢你了!噢,我们暂时还没和维克多他们说呢,打算过了这个长假再说,但已经开始物色起来了。”
      伍珈被她突然的热情带的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她看起来很幸福。凯特琳平时虽然得体亲切,却从未有过明显的亲昵,伍珈忽然发现,也许她和帕沃的爱情中,自愿的那部分要比“门当户对”更多,因为她谈起自己的婚礼就如此激动。“我希望你不会特意让伴娘们显得平庸…”伍珈继续大胆地调侃,“毕竟我承受不起‘丑’的代价。”
      “噢,这你放心吧,我在和Schiaparelli联系了,不想再像我的朋友们那样选择Vera Wang,那太寻常了。”
      “那再好不过了,我让我的助理和你的去核对时间行吗?当然,后续有事你直接发消息给我就好了。”要知道,她们的对话因为日期久远已经在伍珈消息列表的最底部了。
      她只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做凯特琳的伴娘。“所以,我猜测彼得也会是伴郎吧?”
      “当然,他们两兄弟一直以来都很亲密,不是吗?我就想’为什么不把艾格妮丝也叫过来‘呢,所以你就在我的名单上了。要知道,我虽然认识很多人,交好的却不多。大多数人都想着自己能怎样在我的婚礼上出风头,而不是祝福我们。”
      这段话说得也算真诚。伍珈正想要开口,迎面便走来了戴维铎夫两兄弟,她们便各自到了男伴身侧,分开去和宾客问好了。
      她看着彼得的神色,便知晓他也刚刚被告知。”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I barely know her, yet she is asking me to be her bridesmaid, how odd. And I have to deal with all those rich bitches’ cat fights .”她跟彼得小声说道。
      “没事的,你不会是那个现场最尴尬的人。”彼得递给她一杯起泡酒,“据说米莎、葆琳都要来,杰米要做花童。”
      杰米是葆琳的儿子。葆琳嫁给了英国一个有世袭爵位家庭的次子,生活在伦敦,偶尔去苏格兰高地小住,远离一切家族斗争。而米莎离开家族后去了卡尔加里生活。彼得曾经跟伍珈说过,也许他们三姐弟的关系之所以如此简单而亲近,就是因为“分工明确”,没有若即若离的恶意竞争,而戴维铎夫家族人丁并不兴旺。他见过身边许多好友为了与亲人争夺家产而变得疯狂又面目全非的样子。
      他们这一代小孩生活在密不透风的蜂蜜罐头里,从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从未接触到真实的世界——以为那云端以上的竞技场就是全世界,于是精力被花在如何对待自己喜怒无常的父亲、若即若离的兄妹、看不清的继母上。看似张牙舞爪,其实比普通人更脆弱。一旦遭遇了来自父权的挫折,他们便容易自暴自弃,毕竟最差的结果也是得到最少几百万美金的信托罢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笔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而彼得在决定成为演员的那一刻就知道他家的遗产大头是他弟弟的了。于是这一代戴维铎夫家的孩子们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未来继承人的选举。
      从伍珈被彼得带到他家在高地公园的大宅那一刻起她就经受了无数人的打量与考验。维克多曾单独找她聊天,就在那里,她看到了书房墙上的清代壁瓶。他问伍珈到底想要什么,未来打算做些什么,最后到她要什么数额的支票、想要怎么样的仪式。他用一种随意的方式羞辱了伍珈,而伍珈不得不承认,她差点要被那种长期身处高位的气场给吓得说不出话。他们讲话的时候有助理因公务而数次敲他书房的门而被他大吼着骂退了,然后维克多砸烟灰缸、扔文件甚至指桑骂槐地在伍珈面前喷出“毒液”,不停地辱骂他身边的所有工作人员,伍珈只是坐在他面前看他发疯,调整自己的坐姿,不露怯。
      “现在,让我们开始谈谈你值多少价钱吧。”维克多停下来看着她,不屑一顾,“需要我提醒你吗?Miss Woo,彼得未来也许只会得到我们在德州的某个农场和南太平洋上的小岛,当然,他的子女自然会得到该有的照顾。可是,若你期待的是股票、投票权,那么你也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不瞒你说吧,彼得是我一直喜欢的孩子,他现在可以继续拍电影,玩玩他感兴趣的‘东西’,但未来他有别的路要走——他的注意力会放到别的事情上去的,就像从前他也带来过别人家的女孩子那样,而现在他带来了你。彼得是个不太安于现状的人,这点你应该很清楚吧?”
      意料之中的羞辱并没有给让伍珈失去反击的理智。“当然,戴维铎夫先生。但我想说的是,您是否想过彼得那总是不停转移的注意力并不是他的天性,或者说只是性格,而有生理的原因在其中呢?”
      面前维克多依然傲慢无礼,他一句话没说,只是动了动他的头。
      “You see, 戴维铎夫先生,您有个姻亲,他叫‘达斯蒂’。我听闻从前大家都说外甥像舅,因为彼得长着他的‘希腊鼻子’,也是您夫人和他们祖祖辈辈的鼻子,后来他被送到了加勒比的某个疗养院去了,你之后见过他吗?你是否知道,彼得拿到提名的《帮奈特街101号》的一大助力,便是这位表亲的功劳呢,也许还有你夫人的。”
      她看到维克多的身体变得僵直——那种微不可见的,只有演员们或者受过训练的人们才会注意到的微小动作。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II 伍珈/Agnes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