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4、第 94 章 ...

  •   94
      大理有些不安分,年贡上便可窥见一二,吐蕃却是不声不响地直接出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武宗时吐蕃就曾和西夏联合,攻打大楚。他们倒是不像辽国,有入主中原的野心,联合出兵也不过是想捞点好处。
      当年吐蕃率先同意议和,西夏却不甘心收手,于是赵琛的封号就那么来了。

      现如今西夏安安分分,吐蕃又联合了大理出兵,还恰巧选在这样的时节,说没有跟契丹人暗通曲款都没人信。

      不过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大理和吐蕃还是有些不同的。

      西南与大理接壤的疆域里大半都不是汉人,朝廷设了羁縻州,效仿唐时以夷制夷,大理若是出兵,率先对上的并非是汉人,而是西南诸部,大楚开国百年,和辽国、西夏、吐蕃都有过战事,唯独和大理一向是各自安好,也不乏这个缘故。

      照理说,大理若真要出兵,也该和吐蕃一样出其不意,偏偏他们沉不住气,早早露了马脚,这也就罢了,大理此番出兵,并非大理皇帝下令,而是几个部落联合,至少表面看来如此。

      西南诸羁縻州和大理诸部族,关系十分复杂,若无人讲解赵琛一时半会也理不清,于是鸿胪寺卿拿着奏报在垂拱殿上说了半个时辰的部族关系。

      起初是閟畔部的王子依乔烙与磨弥部的王女辛依舒互相看对眼了,奈何这两个部落前者在大理,后者在大楚,多年没有通婚,族内都不同意。
      小两口于是闹了一出私奔,西南本就多南荒之地,二人自小山里长大,这一私奔就在山里过了小半年。
      孩子都有了才出山来,磨弥部上报朝廷之后松口应下了婚事。

      到这里还算是一处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问题出在閟畔部的这位王子委实有些招人喜欢,罗鹜部的王女格金谷也看上了他,还请了大理皇帝做主赐婚,加之格金谷说不介意与人共侍,閟畔部就又动了心思。

      这事传到磨弥部,磨弥部直接扣下了依乔烙。

      閟畔部和罗鹜部联合周边七部讨伐磨弥部,要救出依乔烙,磨弥部也不客气,也联合周边部落同他们打了起来。

      总之这件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说那是两国争端,往小了说就是几个部落有些龃龉。
      大抵是收了契丹人的好处,又不想真的同大楚撕破脸皮,也或许是在观望,等着契丹和大楚分出胜负,或者至少也要等双方打上一场再做决断。

      相较于大理,吐蕃直接得多,出兵十万,避开边境守军,出其不意夺了洮州,直取岷州。边报抵京之时张永德已率军驰援,两军对垒七日,还没正式开打,吐蕃就提出要谈和。

      “吐蕃所求不过钱财,如今大理契丹一南一北虎视眈眈,不宜大动干戈。”

      “当年便是吐蕃联合西夏犯我大楚,如今故技重施,倘若真遂了他们的意只怕再无宁日。”

      “若是辽国趁机犯境,西夏倒戈,大理想来也不会再作壁上观,诸位,届时我大楚便是四面还敌啊。”

      “吐蕃千里来袭,又有十万之众,粮草供应恐怕不足,如今是他们守城,咱们按兵不动围上月余也就罢了。”

      “城中还有我大楚百姓,若是围城,先受难的必然是百姓。”

      ……
      文德殿内,一干人你来我往,说的也无非是在垂拱殿的那番话。

      赵琛很清楚,眼下是吐蕃占优,不是谈和的好时候,但谈和又势在必行。

      眼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回扯皮,拍谁去谈,怎么谈,谈到什么地步,这都是需要商榷的问题。

      “老臣愿往。”

      薛太师一开口,众人便都噤了声,看向上首之人,赵琛也沉默片刻,却是缓缓摇头:“我去。”

      赵琛倒不是不信任他,吐蕃明摆着是敲诈来的,其实也不想打,既然双方都不想打,基本就不可能谈崩,区别只在于给多少好处。
      身份上来讲薛润章是十分合适的,只是他毕竟也年纪一大把了,千里跋涉,赵琛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的。

      “殿下万金之躯,当自珍。”

      赵琛没在这问题上多辩,他扔出了一个叫人惊讶的消息:“耶律弘温去西夏了。”

      耶律弘温带着王妃出逃,逃去了西夏,但老丈人显然没拿女婿当自己人,并没有出兵相助的意思,不过也没把人交出去,好吃好喝供着,明摆着是不想太早站队,只等着分出胜负了再来捞些好处。
      墙头草当得明明白白的。

      “耶律弘温既然出逃,萧太后多半是凶多吉少了。耶律伋此人野心勃勃,此番必然南下。”

      “与吐蕃的谈和,不如就定在西夏。”

      两国谈和,有第三国来见证也说得过去,这对于西夏来说一种肯定,西夏是不会拒绝的。加上耶律弘温,西夏仿佛成了左右局面的关键。

      看似危险,实则是讲错综复杂的局势简化了,只要解决西夏,眼下的危局就可以化解。

      众人都清楚,去谈和的人,地位越高,越能掌握主动权,赵琛姓赵,他亲自去,比太师更合适。

      西夏和大楚互置了使馆,平日里关系还算和谐,这和谐是建立在当年被打怕的基础上的,赵琛要去谈和,首先就要考虑安全问题,江源请命护送,赵琛没同意。

      “官家还在京中。”

      赵琛点了申阳随行,他掌着皇城司,来回传递消息也方便,另有护卫三千人。此外还有一应随行的官员,他这一次不是微服私访去的,排场自然要摆足,这样一来,效率多多少少受了点影响,赵琛离京已经是五天之后的事。

      赵琛这一走,带走了大半平日里做主的人,一来他在外也需要处理政务,总要人帮衬,二来给了下头年轻人出头历练的机会,有太师看着,不至于出什么岔子。

      和谈定在顺州,大楚与西夏划黄河而治,顺州在黄河西岸,东岸则是西平府。

      西平二次赵琛听过无数次,却是头一次到这里,边塞的城市自然不能与京城比,却也算的上繁华,这里曾属于西夏,到现在也有不少回鹘、党项人居住。

      天气渐渐开始回暖,黄河已经开始解冻,赵琛也没急着渡河,吐蕃派来的使臣,原本说好了昨日就能到,却至今也没有消息,此番和谈,他是身份最高的人,没有等人的道理。

      各方的消息,一日不落地传来,江南已经开始发型小额银票,各地粮草通过各种渠道运往北境,契丹人不知为何,至今也没有动作。

      赵琛看着边报轻轻蹙眉,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一看就和萧远无关,这倒是没什么,以萧远的性子写这些东西才奇怪,问题是这奏报润色太过了,赵琛根本看不出如今的境况。

      他也给萧远写过信,一次两次三次,泥牛入海般没个回应,赵琛也就懒得再写,只是时不时差人去送些东西。
      送东西的人也没一个真能入营地的,算下来那日萧远离京之后他就没再收到过萧远确切的消息,川连仍旧三日一次地递折子,看着似乎没有什么异常。

      这本就是最大的异常,像是有什么看不见的手,牢牢捂住了北境的消息,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萧远,赵琛如今看到时萧远想让他看到的。

      他想做什么?

      赵琛在西平府待了三天,萧远的想法没猜透,北境边报先到了,雄州失守。

      雄州北有巨马河,南有顺安军,东有保定军,就算契丹大军渡河压境也不该这么快失陷,若非是此前的消息被瞒下,就是根本不曾守城,不论是哪一种,都叫人不敢细想。

      赵琛带出来着些人多半都看萧远不顺眼,此时收到了边报却一反常态,没有弹劾没有斥责,而是一片沉默。

      他们心中都有都有猜测却无人敢开这个口,靖北王萧远,率北境二十万大军,他若是叛降,大楚危矣。

      这消息是瞒不住的,赵琛今日收到了,西夏与吐蕃即便现在没有收到也差不了多久。这谈判也危险得很,说不定就是腹背受敌。

      当下就人言:“不若将谈判改到西平府来?”

      “出尔反尔只怕不妥,不若臣等渡河去谈,殿下留在西平府居中策应?”

      赵琛笑了一下,笑得他们都不说话了。

      “你们是在想,萧远叛国了?”

      收到边报的那一瞬间,赵琛也想过这个可能,但他很快就否定了,不可能,说萧远被人控制都比他叛国合理。但在他自己的底盘,也不可能有人做到控制了他还一点消息不外传的。

      “他不会。”

      赵琛说得笃定,却不能叫人多放心,去年秋狩时靖北王与公主不欢而散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赵琛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萧氏一族满门忠烈,却落到那样的下场,至今也没翻案,这事仔细想想也确实叫人心寒。

      平日里朝中都是文臣压着武将,一来是自身利益使然,二来,确实是为了江山社稷,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武将就不同了,手握重兵真出了事谁都压不住。
      现在就是这样的境况,他们除了等消息,什么都做不了。

      仿佛是天意,当天西夏差了人来问:“吐蕃的使臣到了,不知楚国公主何时渡河。”

      赵琛有些出神,比起眼前的谈判,他更在意萧远想做什么,他想起那天他说话,“你要的我都给你。”
      赵琛要什么从来没瞒过他,会是他想的那样么?

      不论萧远在谋划什么,眼下的境况就是雄州失守,接下来的和谈恐怕要比原先想得更加艰难。

      赵琛轻扣桌面:“明日渡河。”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4章 第 94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