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34章 ...

  •   你决定【A、把李选侍的事情告知李昭仪,救下两姐妹,获李家人心】。
      你遣李选侍离开,对她的提议并未动心。李选侍浑身虚脱、绝望地瘫坐在地上。宫人上前搀扶李选侍,她勉强站起身、失魂落魄地走出长泰宫。

      你向拾音招手,命她上前,在她耳边低声交代如何处理此事。
      拾音点头,领悟你的意思,俯身退下去办。

      当晚深夜,禁军统领邱元凯受你点拨,求见狗皇帝。
      你安排了一名年轻侍卫,令邱元凯得知其酒后供述、李昭仪的案子有问题。
      年轻侍卫做假证,只言自己当晚亦发现了管事太监与宫女,借此提出瓷瓶被布袋装着的疑点。

      邱元凯便以担心侍卫包藏祸心、威胁禁军安危为由,求旨彻查此案。
      侍卫与私通宫女担心祸及家人,接受你的交易,没有将李选侍供认出来。
      邱元凯最终、连夜从侍卫口中审出供词,将此案定罪为侍卫与明瑟宫宫女所为。

      第二日太后知晓此事,怒火攻心,天刚破晓,便召邱元凯问话。
      很快,宫中上下都传遍了此事。
      都道侍卫与宫女私通,二人私会时见贴身宫女路过,担心贴身宫女察觉其私情,故设计陷害贴身宫女,意图借主子们的手将其铲除。

      而贴身宫女喜欢虐待手下宫人;
      酒后供述的年轻侍卫、实则暗恋私通宫女,告发源于求而不得的嫉妒;
      这些捕风捉影、真真假假的消息夹杂流传着,使得此事成为各宫茶余饭后的谈资。

      同是那日傍晚,你悠悠‘转醒’。
      此时案子已经尘埃落定。

      太后不愿轻易放过李昭仪,便以李昭仪治下不利、有失察之责为由重罚了她。
      李昭仪被降为五等婕妤,罚俸半年,禁足三个月,期间还不许任何人前去探望。
      而违背宫规的管事太监、虐待宫人的宫女,亦都被处以重刑。

      你从拾音口中听说、太后给李昭仪定罪时,面色铁青的模样,你噗嗤一下笑出了声。
      你故意装作不知情,差宫人前去询问太后。
      你追问何时再召集妃嫔,让你当着后宫众人的面,重罚蛇蝎心肠的李昭仪。

      太后猜测此事与你有关,亦怀疑邱元凯与你有勾结。
      只是邱元凯乃禁军统领,其手下侍卫有异,他出面此事情有可原。
      太后拿捏不了邱元凯的错处。

      再者此案、邱元凯亦不知李选侍牵涉的内情。
      上次芳菲宫刺客一事,你卖了邱元凯人情,此次不过是邱元凯行你方便。
      邱元凯对太后的答话无疑,太后对你恨得咬牙,却也无处质疑你。

      外头闹得鸡飞狗窜,你却慵懒地躺在长泰宫里品茶。
      你救下李婕妤,又帮忙遮掩李选侍,保全李家颜面,李家对你自是感恩戴德。
      李夫人特意上殷府走动,借你娘亲的手,掩人耳目、送了你两根百年大人参。

      你随手将人参搁在库房内。
      后听拾音来报,李婕妤与李选侍私下见了一面,二人随即疏离了许多。
      李府亦不再送银子入宫、帮李选侍打点铺路,显然是要放弃李选侍。

      只是这些,与你都已无瓜葛。

      ……

      李婕妤一案后没几天,国学学子评比就开始了。
      你虽中毒在身,但对外瞒得极好,所有人都以为你即将康复。
      你对国学学监很感兴趣,坚持受邀出席、担任此次评比主审。

      柳思锦跌落山崖、被人追杀。
      暗探搜寻已久,却了无音讯。

      你记得柳思锦提起过,国学学监是他恩师的故友。
      你想探清国学学监究竟是人是鬼,好决断如何处置他。

      清晨,国学馆-正心阁。
      你在此处接见了国学学监陶茂荣。

      国学馆是大周设立给贵族子弟,免于科举、入仕为官的特殊优待。
      簪缨之族、世禄之家,其子弟只要通过国学馆的审查考试,便可入国学馆读书。
      其学子近百人,入习五到八年,官位最多可至地方七品从官,可比平民苦读要方便得多。

      国学馆‘一阁、二殿、三塔、四馆、五楼’,为大周立朝初始所建。
      至今仍是大周官学学府、最高教育的代表。

      而国学学监官居从二品,除了是国学主管官以外,还有兼任太子太师的传统。
      朝堂内外,天下文人一张嘴,代指的便是国学学监。

      你以往并不将陶茂荣等文人放在眼里。
      狗皇帝登基十年连个孩子都没有,更何况是太子。
      国学学监虚设多年,除了管些纨绔子弟、喊喊口号外,你就没见他有过什么特别的建树。

      可是这回不同。
      你翻阅陶茂荣呈递上来的学子考核名单,暗中打量他。

      陶茂荣六十好几的年纪,两鬓斑白,留着一截子孙胡。
      他身形清瘦,略微驼背,浑身透露着一股文人的孱弱劲。
      你观其眉眼平和,不见凌厉,看着不像个好争爱斗之人。

      陶茂荣说话时声音悠扬,缓而有力,只道,‘皇后娘娘,今年学子评比,有二十四人入围最终试。此前三轮,为国学内试,皇上又为此加试一轮,是以君子六艺、礼乐书御皆已考过。’

      你听言勾起嘴角,无声暗讽。
      以国学的行事,君子六艺说得好听,考前通融泄题早已不是秘密。
      国学百位学子里,有十数人能具真才实学,就够难得的了。

      你合上名单,问道,‘今年最后一轮也是策论吧?’
      国学学监俯首,从衣袖中抽出一本小折、递与你道,‘考题已然备好,请皇后娘娘过目。’
      你本意只想走个过场,但翻看折子后,还是忍不住说道,‘兵将事疏?世家子弟,几个见过兵、入过营,陶学监、这个试题恐怕不妥吧?’

      陶茂荣觉得你不懂文墨,又见你质疑试题,冷着脸、抖动胡子说道,‘国学学子、研读百书,有史料为证,辅以对而今朝堂时事的了解,于国学学子而言,做出此论绝非难事。’
      你不否认陶茂荣的话,你见陶茂荣言之凿凿,猜测他最近一阵,肯定没少给国学学子讲授古今兵史。

      你忽然来了兴致,想着、既然他们是提前准备、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还考它做什么?
      你秀眉微挑,凝神淡笑道,‘既然如此,何必执着于兵将之说。不如让他们论一论守边驻兵?近来北部边境小战不断,朝廷刚给北部将士拨款增粮。国学学子习得百书,本宫也想向学子们探讨、征寻戍边之法,看看有没有什么良策。’

      你语气诚恳,但挑刺的心思不言而喻。
      你做好陶茂荣拒绝的准备,谁知陶茂荣低头沉思半晌,抬头说道,‘易可。’
      你稍露诧异,随后不动声色地让陶茂荣带路,领着你在国学里转了一圈。

      你从陶茂荣口中探得不少话。
      又或者说,陶茂荣对你所问知无不言,有意向你示好。
      交谈下来,你发现陶茂荣有维护国学之心,迂腐不假,但大事上、也是个是非分明的人。

      对于陶茂荣而言,国学之重,胜于他的颜面。
      他此前对你多有误解,葛宏一案后,他待你有了改观。

      但这本不足以令陶茂荣对你低头,认可你所为。
      只是国学学子前阵子闹得厉害,谣言已经重伤国学威名。
      陶茂荣为了平息此事,才特意邀请你主审国学评比,想以此为国学正名,缓和国学与朝堂、百姓的关系。

      陶茂荣张口闭口就是为了国学。
      你跟他一路走听下来,只感觉脑袋发懵,恨不得找个方法堵住他的嘴。
      或许是见你愿意听他说话,脾性亦不像想象中那样难相处,陶茂荣越扯越远,甚至开始向你倾诉户部拨款不够,想要修缮旧馆、增添藏书一事。

      你在殷氏掌家的时候,对银钱往来进出就很游刃有余。
      哪怕陶茂荣跪着跟你哭穷,你也能若无其事地拒绝他。
      更何况,他缓着声,咬文嚼字、绕圈子说半天,你自是有办法将他含糊过去。

      你跟他提起今年南边收成欠佳、又言只恨无法减税益民。
      讲着讲着,你大骂户部抠门,张口就来,说自己长泰宫墙角漏雨,户部都不给拨款修缮。
      你言至此,陶茂荣更是无法向你讨钱,只能摇头、遗憾作罢。

      你逛遍国学。
      午后,国学最后一轮策论考试就开始了。

      ……

      你跪坐在国学文渊殿正位,作为主审,为二十四名学子监考。
      你看他们拿到试题抓耳挠腮的模样,就知道他们对新试题毫无准备、一筹莫展。

      你难得在文人面前树立正面形象,虽然困得要命,但也强忍跪坐不动。
      如今你见他们满脸愁容,内心舒畅万分。

      策论考试结束时,夕阳西落、已近黄昏。
      陶茂荣上前收取学子答卷,你在拾音的搀扶下缓慢起身,暗中踢了踢僵硬发麻的腿。

      ……

      当晚,你与其余审官一同查阅学子答卷,以甲乙丙三等为学子分出名次。
      情况原本很顺利,直到挑选甲等第一的时候,两份卷子审官们犹豫不决,最终递交到你的手里。
      你本来没对国学学子抱什么希望,但手里的两份策论确实精彩。

      其中一份,胜在论于实处。它先是评析了古往戍边的成败,又结合当下南北戍边的情形,提出四大点建议。从戍边到朝堂中论,虽然文笔欠佳、内容也有些杂乱,但却是一份可以深入落到实处的文章。

      而另一份,笔歌墨舞,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总结陈述历朝败兵的六大原由,警醒当权者慎思慎虑,亦不乏一篇好文章。

      两篇策论所述内容大同小异,但侧重不同又略微有些差别,故令审官们犹豫不决。
      你能从审官的言语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将榜首之名、给予第一篇文章。
      觉得其论到实处,更胜一筹。

      你翻看两篇策论的学子名字。
      方承业、方承允。
      你疑惑问道,‘他们还是兄弟吗?’

      陶茂荣摸着胡子回答道,‘此二人是堂兄弟,都是方家、中武将军之孙。’
      你点头道,‘难怪论起兵来,头头是道。’
      一位审官摇头说道,‘不过终究是有些不同。方承业是嫡孙,方承允却是庶子之儿,虽然后者苦读,可果然还是嫡系更胜一筹,对行军打战、驻军守边更有感悟。’

      陶茂荣摇头,微蹙眉不赞同审官的话,说道,‘我等为师、传授学识,不应以学子身份产生偏见。’
      审官圆滑地露出一抹笑容,恭维道,‘学监所言甚是。’
      你意外陶茂荣还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问他道,‘那学监认为,此甲等榜首,应该给谁?’

      陶茂荣稍作思考,低声道,‘方承业,虽还有些欠缺,但孺子可教,担得此第一。’
      这群文人老学究,更侧重实用,完全令你大开眼界。
      你看着那张文采斐然、字体整齐如一的方承允试卷。

      你垂眸凝思,须臾道,‘本宫是为主审,可否做主甲等榜首?’
      众人面面相觑,陶茂荣犹豫道,‘皇后娘娘若想在这两张卷子里选一位,亦可。’
      你微点头,指着方承允的卷子,‘本宫选他。’

      审官们相互对视,低声议论。
      有人斗胆上前问你道,‘不知皇后娘娘,为何更看重方承允的卷子?’
      你笑说道,‘他字好看,本宫看着高兴。’

      你没说实话。
      上辈子你为后十年,从未听说过方承业、方承允二人。
      他二人若真才学至此,不可能默默无名。

      除非、嫡子无为,庶出无门。
      你点方承允的卷子,买他一个未来。
      算是给他开门留缝,往后如何,就看他的造化了。

      也因这两份卷子确实有争议,你做主选方承允,其余审官虽有议论,但仍能接受。
      他们封卷列好三等名单,红榜收于木箱,只待明日午时、将其公布出去。

      ……

      当夜,你结束卷子的审阅,卸下主审担子,打着哈欠与拾音回了长泰宫。

      谁知,第二日午后,宫人来报。
      刚刚有人发现,国学甲等第二名的方承业,于清晨醉酒、溺死于湖中。
      学子们议论纷纷,都道你评审不公,致使方承业醉酒失足,才导致此悲剧。

      你听言冷笑。
      今日午时国学才张榜。
      清晨醉酒失足的方承业,与你何干?

      这帮读书人、真是什么脏水都能往你身上泼!
      你一口恶气难出,眼神阴郁。
      你决定:

      A、下令京兆尹彻查,弄清楚方承业的死亡真相。
      B、亲自到国学过问这件事,表现出你对失去人才的愤怒和不心虚。
      C、派人到中武将军府拜访,坦言你对方承业、方承允的重视。
      D、暗中调查此事,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助长谣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4章 第34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